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金剛經》一滴第5小節

《金剛經》一滴

第5小節
佛教作品

  [續《金剛經》一滴上一小節]人就不好辦了。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無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經中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可見破四相先從破我起。我們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愛好,我的見解,我的什麼什麼,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應首先破除。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極寶貴的啓示。

  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本經的心中心。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也就是說,這一句話可以包括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的玄義,大師又說:生心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經雲:“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本文開頭便引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直指衆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既然是這樣,那爲什麼衆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因衆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妄念相續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也就是不能證得。所以金剛般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賦注》曰:“無住心ti,靈知不昧。”又“心常寂是自xingti,心常知是自xing用。”“故雲寂知,亦雲寂照,亦雲無相之知,亦雲無知之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百丈禅師說:“靈光獨耀,迥tuo根塵。”(也即是說,頓然tuo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臨濟禅師所說的“曆曆孤明”。(此chu的“孤”字、“獨”字,可與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參。)都是指示所生的心。蕅益大師又說:“唯生心故無住。”所生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一燈之光可頓破千年陳暗。大師又雲:“生心二字,尤爲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有余涅槃)。唯菩薩不住六塵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義住,亦名住于佛住。”又說:“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于法界,窮于三際,故名生心。”上之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生心與不住不二,故可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此實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薩境界。不是凡夫與阿羅漢緣覺等所能了知。後世學人通病,常把本人的ti會當作大乘深旨。而不知無相生心,實非凡夫與別教的地前三賢所能行。幽溪大師在《般若融心論》中指示很詳盡,現在擇要介紹:自有生心而不能無住者,事度菩薩是也。自有無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緣覺與阿羅漢)是也。……自有無住非生心,生心非無住者,別教(天臺宗判唯大乘之教爲別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賢之位)是也。自有即無住而生心,即生心而無住者,別教地上是也。可見這不是具縛凡夫所能辦到的。凡夫舉ti在妄想執著之中,曾無一念清淨,怎能生起清淨心。(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門暗合道妙。)世尊因須菩提問,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降伏?雲何應住?如來的答覆:“應如是生清淨心。”要生一個清淨的心,不是斷滅。要生離相的心,“不應住se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約在經文的三分之一chu。六祖當時到客店送柴,聽客人誦經到此chu,他就猛醒,直奔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務。他說:“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務?”後五祖專給他講此經,又到此chu,六祖當下大悟,他說:“何期自xing本自清淨。何期自xing本不生滅。何期自xing本自具足。何期自xing本無動搖。何期自xing能生萬法。”五祖便付yi缽。可見般若玄妙不可思議。六祖初聽便超神秀(他當時是五祖會中的上首,後是武則天時代的guo師,不是凡流)。第二次再聽到無住生心便徹悟本心,頓登祖位。五祖開始用《金剛經》教導大家,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了。

  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跋曰:“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大師指示無住生心這一句,可以包括全經緊要殊勝的涵義。又說:“而生心二字尤爲下手工夫。”由于無住生心不是凡夫與二乘境界,初機修習,則應從生心下手,從生心修六度下手。大師又說:“若不生心修六度,則住斷滅相矣。故余嘗謂此實相爲ti,觀照爲宗,文字爲用。舊雲無相爲ti,無住爲宗者非也。”故經雲,甯可有見如須彌山,不可空見如芥子許。與此同旨。《金剛經》的極端殊勝與重要,可是大家常常誤會,以爲《金剛經》中迎請了四位金剛,所以有威力。這是很大的誤解。世俗有很多東西把佛教庸俗化了。我們要淘汰這些庸俗化的內容,還它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印《金剛經》,請金剛的部份全不印。重要的是你的自心。你的自心如何?先從生心下手,要如是生清淨心。若單純無相,是空的一邊,故須生心。自心、清淨心朗然啊。所以就不落二邊,不落俗谛,也不落空谛,合于中道。

  回想當我第一次讀《金剛經》還不滿二十歲。讀到這句“無住生心”時,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無法形容的輕安。當時就感覺這句無住生心極殊勝,但是自己怎麼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呢?想了一下,會心一笑,就ti會到念佛是最好的辦法。你一心的念,什麼都不想,就是無所住,而你念佛這個心相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念念相續,淨念相續,這不是斷滅。念來念去,真正念到清淨的時候,是誰在念也就忘了。念的是什麼你也忘了,可是這一句朗朗現前。自自然然,沒有我,自自然然的這一句就出來了。如果相續,那就是極殊勝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要念得綿綿密密,老老實實,就這樣念,我們就達到了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只要誠誠懇懇,綿綿密密,老老實實,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無牽無挂,這就暗合無住生心的道妙。(後來我又一想,可能念咒還要近一點,因爲佛號還有一個佛字。咒很像禅宗的無義味話頭,離開一切思想。)所以古德說:以凡夫生滅心入諸法實相,以持名念佛最爲容易。就是這個道理。

  八、最初方便的觀門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應該是以般若爲導,以淨土爲歸。所以必須善于學習般若,遵循指示,直趨覺岸。學習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啓示,按自己的正確ti會來進行觀照,一步步深入。……

《《金剛經》一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金剛經》一滴》第6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