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楊常事件第2小節

楊常事件

第2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楊常事件上一小節]取楊氏之歡心。

  已就任東北邊防公署長官的張學良也qin往祝壽,只見東北高級文武大員正在圍桌賭錢,楊的副官喊:“總司令到!”那些圍桌賭錢的文武大員,只有少數人起立,多數人半起半坐,有的略一欠身。可是,楊的副官一喊“督辦下來啦!”圍桌賭錢的官員,不約而同的肅然起立,直到楊與各位來客一一周旋後,他們才就座。

  張學良qin臨目睹這種咄咄逼人的場面,實在難以忍受。⑤

  據說,那天在楊府張學良沒停多久便辭出。少帥的不悅,是個信號,照說楊、常該有所收斂了,可是他們仍執迷不悟。“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製造流言,撥弄是非,離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系,以達到破壞易幟目的。說什麼東北局勢恰似日本幕府時代,豐臣秀吉死後,豐臣秀賴子承父業;而大臣德川家康奪取了政權,結果豐臣秀賴自殺,豐臣家族滅亡。把張學良比作豐臣秀賴,把楊宇霆比作德川家康。”⑥如果楊宇霆沒有野心,對這種惡毒的離間他會大爲反感,甚至公開反駁的,可是他不但心安理得,還一唱一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居然也附和說:“今天東北實際情況和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代很相同。”德川幕府統治是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封建統治時期,是日本封建統治末期的一種頑固勢力,它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已經搖搖慾墜,加之一些下層武土和一批宮廷貴族紛紛叛離,並與資産階級結成倒幕聯盟,所以幕府統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如此兩相對比,豈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嗎?這怎能不使張學良氣沖鬥牛呢!而恰巧在這時,又發生了楊、常二人支持日本關于東北五路新要求的事,更把他們之間的矛盾推向了高feng

  原來,東北易幟後,日本人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仍然企圖瓦解東北政權,並認爲在東北沒有再比楊宇霆更合適的人選了,而要讓楊上臺,又非打倒張學良不可,所以,那一陣子日本人和楊宇霆的接觸也更加頻繁了。

  1929年年初,根據日本政府的指示,滿鐵總裁山本條太郎派町野武馬面見張學良,就所謂履行鐵路合同問題進行試探,空手而歸。他于是又找楊宇霆交涉據說是張作霖生前答應借款由日本承建的“滿蒙五路”問題,用威脅的口吻問楊,這五條鐵路究竟還建不建?楊竟滿口答應,作了肯定的答複,町野怕他的話難以兌現,對楊說:“請您好好給張學良說說。”並加問一句:“你這樣說沒關系嗎?”楊答:“沒關系,一定要建議。”⑦町野得到楊的支持,後來還曾找過張學良,也都被頂了回去。張學良以“滿蒙五路”問題已移交南京政府交通部管理相推辭,拒絕進行談判。町野這才又“退訪楊宇霆”,慾將當年經楊手商訂的密約“擬一公布辦法”,造成既成事實,以迫使張學良承認。

  說來也是楊、常利令智昏,或者說是他們自己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東北五路”這個日本人的政治訛詐早已使張學良怒不可遏了,他們偏偏在這時又節外生枝,提出一個涉及外交和東北政局穩定的新問題,即“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爲督辦,其理由是,中東鐵路爲中蘇合辦鐵路,一向不接受東北交通委員會的指揮;如果成立了東北鐵路督辦公署,就可以將它納入管轄之內。張學良當即表示,目前東北甫經安定,涉及外交大事應該慎重考慮,不能草率從事,此事必須從長計議。”⑧

  很明顯,對于楊、常的這個提議,張學良是不贊成的,所說慎重考慮等,不過是推托之詞,楊、常若稍有自知之明,應該就此止步了。可是他們竟堅持己見,繼續糾纏,掏出事先就已寫好的便條,硬要張學良當場拍板,即行簽字。張學良被逼無奈,心中冒火,幾次想拒絕,可又覺得多有不便,看看天se向晚,才說晚飯時間已到,容飯後再作決定,並留二人在帥府用飯。楊、常躊躇滿志,認爲只要他們開了口,這點面子,少帥還是會給的,沒想到他先面有難se,現又推到晚上,看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說不定還得跟這個後輩小子較量一番,他才肯就範哩。也好,晚飯後定就晚飯後定吧。不過,在帥府與他共進晚餐就不必了,因爲來時都沒跟家裏人說,家裏會等他們回去吃飯的,所以對少帥的挽留都謝絕了,決定先回家吃飯,晚上再來。

  也就是在這天晚上,即1929年1月10日夜,當楊、常各自回家吃過晚飯,再次在大批警衛人員護衛下,重又來到大帥府不久,這座一向幽靜的宅院的一間客廳內,突然傳出幾聲低沈、急促、同時也是異常清晰的槍聲,聳人聽聞的槍斃楊、常的事件發生了!

  對于五十多年前的這樁曆史公案的發生及其社會背景,我們在前面已有不少論述,想讀者對此不會覺得多麼突然,可是對于它的真相,特別是楊、常被殺的症結和槍斃楊、常的經過,卻曆來衆說紛纭,guo內外有些學者專家甚至認爲這件事的真實情形,一直到今天仍然還是個謎。

  持此觀點的,多系海外學者,他們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客觀條件的限製,有這看法是不奇怪的。然而,就guo內大多數學者而言,則並不認爲是個多麼難以捉摸的問題。大量資料說明,楊常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被槍斃的經過,可以說是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既不是內中還有什麼秘而不宣的隱私,也不存在什麼人爲的掩飾或封鎖。可是,事發後何以議論紛紛、甚至至今有人仍認爲它是一個難猜的謎呢?這顯然與事發的突然xing和當時的一些猜測和傳聞有關。此事發生後,奉天和外地的一些報紙圍繞楊、常之死都有一些報道,還發表了東北當局有關此案的文電、談話和信函。這一方面使人們了解了楊、常二人的劣迹和張學良在這場生死攸關的鬥爭中的果斷和進步的思想傾向,一方面也因爲某些報紙的渲染和臆斷,使人們不辨真僞,甚至誤認爲是一種謀殺,因而對案情的認識仿佛又墮入五裏霧中。如北京《新晨報》在當時的一則新聞報道中就這樣寫道:

  昨(十一日)下午一時本社得某方確息,謂楊宇霆、常蔭槐、翁之麟(翁未參與其事,更未被捕,這裏系誤傳——筆者)三人,前(十日)晚十時奉張學良召至總司令部談話,比至,即被監視,失卻自由,同時派兵將兵工廠包圍,將願有衛隊一律繳械,並包圍楊等住宅,大舉搜索。楊宇霆常萌槐昨(十一)日晨已經執行槍決,槍彈貫入楊之頭部,腦漿迸裂,慘不忍睹,屍ti已交家屬領去。下午三時半,張學良當派外交部秘書王家桢赴日使領館晤林總領事,聲明發現彼等重大yin謀,故斷然chu置,與對日問題無關。下午五時,已通電向各方面報告。⑨

  這則消息的特點是快,它所報道的也都……

《楊常事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楊常事件》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