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關鍵時刻的抉擇第2小節

關鍵時刻的抉擇

第2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關鍵時刻的抉擇上一小節]張學良有很大的影響,他曾沈痛地表示:“以前同胞們譴責我對日本不抵抗,現在我希望領袖蔣公能更改我的任務,不讓我去打共産dang而去打日本人,因爲我覺得在‘剿共’中戰死不如抗日而死爲有價值。”從張學良的這段談話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內心的苦悶、矛盾,不管怎麼說,丟掉東北、熱河失陷、華北危急,他都是深感痛心的。他總覺得這是他個人、也是全guo人民的恥辱,是必須洗雪的。有人也許會說,既然他不願打內戰,爲什麼回guo後又接受了剿共的任務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是的,他這時的確尚chu于進退維谷的矛盾中。人們在評論曆史人物時愛講“局限xing”,我想這也可以說是張學良的局限xing吧?因爲那時蔣介石也把他抓得很緊,唯恐他動搖,多次找他談話,耳提面命,反複宣揚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說什麼要抗日,首先必須實現guo家的穩定和統一,所謂內患不除,guo無甯日,說的就是guo家的統一,不能搞割據,全guo上下都要聽從中央指揮;只能有一個中心領袖掌握中樞,才能一致對外,等等。張學良與蔣介石打交道的時間畢竟還不算很長,他雖然吃過虧,上過當,知道此人是慣于耍弄權術的,但還沒有真正接受教訓,還沒有完全覺醒,蔣介石的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竟然把他征服了,他還錯誤地認爲蔣是從guo家全局出發提出這些問題來的,所以他服從了這一調遣。

  然而,當他真正指揮部隊同紅軍打起仗來時,卻屢遭失敗,而軍中將士也多怨言,他這才隱隱不安起來。對于先前認爲是從guo家全局考慮問題的蔣介石的那些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之類的論調開始懷疑了,因爲他始終認爲日寇對我guo的野蠻侵略是無法容忍的,他們是中華民族不共戴天的仇敵,政府對此熟視無睹,卻只熱心于“剿共”,這怎麼能行呢?共産dang對中央政府是有不敬之chu,但他們也總還是中guo人,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吧,怎可老是自己內部動刀兵呢?自己人跟自己人打來打去,還有什麼團結可言,又談何抗擊外來侵略?

  這樣做的結果,不是只會使qin者痛、仇者快嗎?

  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有一天,不知怎的,張學良忽然心血來chao,來到了自己的機要秘書張慎修跟前,笑呵呵地說:“小張,我向你提個問題,好嗎?”

  “好!”張慎修以爲他是詢問工作上的問題,滿口答應了。

  不料,張學良卻提出了一個使他大吃一驚的問題。那天,他一改過去總愛說笑的習慣,忽然壓低聲音,嚴肅地似乎也是挺神秘地說:“小張,你對共産dang如何看法?”

  張慎修不知道張學良的真實用意,不敢正面談,因爲當時是白se恐怖時期,這樣問法是會使人大吃一驚的。“我沒有研究過,副司令意見如何?”張慎修只有這樣回答。

  張學良知道張慎修是個進步青年,對共産dang不會沒有看法,現在之所以推托,顯然主要還是有顧慮,所以他也不勉強,自己略微想了想,坦然地說:“只是拼命地去打,那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即使把紅軍主力擊潰,共産主義也是不可能消滅的,因爲這是全世界的問題,哪個guo家沒有共産dang呢?

  這個問題到最後還須用政治方法求得解決。”③由此可知,張學良這時對共産dang的看法已有新的變化,雖然不能說已很正確,但敵對情緒已明顯減弱;特別是,他到guo外考察了一段時間,視野畢竟是更加開闊了。當然這時還不可能那麼純粹,在他的思想上也還存在著矛盾,也還有一些不切實際甚至是錯誤的想法。如由于他曾訪問過意大利,就受到法西斯主義的影響,認爲墨索裏尼還真有一套,他搞法西斯極權主義,一呼百諾,很有氣魄。認爲“共産主義成功的條件,要在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的guo家,又無外患的情況下方能實現,我guo是半殖民地狀態,是不適用的。剩下只有法西斯蒂一條路,模仿德、意,乃能迅速複興中guo。墨索裏尼說過:‘工作是大家的,討論是少數人的,決定是一個人的。’法西斯蒂召開大會,如領袖缺席時,要選舉新的領袖才開大會。資本家的利潤有限製,工人不許罷工,徹底執行法令。德guo希特勒亦是如是作法,一定很快複興。”④爲了說明服從領袖的重要xing,他常伸出五指,說明手的巨大功能,但它有個特點,就是其他指頭都得聽大拇指指揮,離開它的指揮,就大爲減se,許多事都做不成了。所以他認爲凡事得有人作主,從這種意義上說,講法西斯主義可以救中guo,有什麼不對,所以對于所謂“一個guo家,一個領袖”之類的論調,他是欣賞的,甚至還組織了擁蔣的“四維學會”。他這樣做的目的,表示擁蔣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爲了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地位。

  不過,這以後,紅軍開始長征,北上抗日,全guo的政治、軍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張學良又把注意力放在了東北軍的內部整訓上,准備抗日。

  又過了一段時間,鄂豫皖的紅四方面軍已經西入川、陝,根據地裏留下的紅軍只有幾千人,戰事已趨緩和。他對剿共戰事原本厭惡,現在無仗可打了,真是求之不得,正想趁此機會訓練部隊,不料讓東北軍西進的命令又下達了。原來,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突圍,進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他們曆盡千辛萬苦,向西北進軍。當時,蔣介石爲阻止紅軍打通guo際交通線,取得蘇聯幫助,曾以重兵圍堵,未能奏效。主力紅軍到達陝北,與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等領導的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並決定把陝北作爲領導中guo革命的大本營。蔣介石哪能不急,遂令張學良組織“剿共”總部于西安,擔負維持陝甘甯地區防務和“剿共”任務。

  這副擔子不輕松。如果說初開始對此他還感受不深,甚至有點麻痹輕敵之意,但經過幾次戰鬥,他就覺得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了。使他覺得有壓力、並開始有些觀望不前的,倒還不是集重任于一身,而在于這個沒完沒了的“剿共”。說實在的,讓他抗日或維持治安,並擔負一定的防務,他沒說的,一定聞風而動。可定要打紅軍,他就有點猶豫了。尤其使他不安的是,這一新的任命公布後,下面還有不少議論。有人甚至說,這次派東北軍入陝進剿紅軍固然是一個目的,但借機削弱甚至消滅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等雜牌部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只要看一看蔣介石過去在排斥異己,如何將非嫡系的如孫連仲、公秉藩、張英、張印相和王家烈等人的部隊,不聲不響地一個個搞掉的情況,對此就不會有什麼疑問了。

  但在那時,若認爲有了這些想法,他就會公然抗命,拒絕入陝,那當然也是不現實的。對赴陝“剿共”他沒有提出異議,還……

《關鍵時刻的抉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關鍵時刻的抉擇》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