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劉恒>《白渦》的精神悲劇第2小節

《白渦》的精神悲劇

第2小節
劉恒作品

  [續《白渦》的精神悲劇上一小節]裏,他取得了某種“自由”。但他果真是一顆自由的靈魂嗎?他的“自由”究竟是建築在什麼基地之上的呢?

  從這裏,我們發現了作者的真正命意,一方面,他是承認作爲一種“過程”的現實的,另一方面,他對此提出了深刻的懷疑。《白渦》的全部題旨,就在于打破這種虛幻、麻木的自由感,攪亂這種高度和諧、穩固、中庸的氣氛,摘下周兆路們已經戴了幾千年的、無比沈重的“人格面具”,超越膚淺的善惡評價,探究古井般的文化心態“人格面具”這個概念不愧是心理學家榮格的絕妙概括,它的作用是,“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xing格,而這種xing格並不一定是他本人的xing格。它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榮格還指出,一些中年的社會上流人士,往往是人格面具過份膨脹的人,他們爲此付出昂貴代價,犧牲了自然活力和創造精神。周兆路的情形不也如此嗎?當然,中guo自有“guo粹”,周兆路全力揣摩、仿效、寶愛、使之得以暢行無阻的“人格面具”,也只能是中guo式的,且有其曆史文化的淵源。作爲一種面具,周兆路得益于它,作爲一種文化模式和心理積澱,它是超個人的,遠非周兆路個人負載得起。

  還是看看他與華乃倩始亂之,終“和”之的悲喜劇吧。是的,自從有了豔遇,卷進了“白渦”,這位一貫平衡、調適的謙謙君子就開始失去平衡了。從形式上看,這也許是他對自己刻板生活方式的一次最大的反叛;從實質上看,由于並無什麼嶄新的內容,它也就不可能提供新的動力。新的理由、舊的道德全都無法解釋他的行爲,他于是陷入窘境了。他的人格面具畢竟很有份量,在一切公開場合,他仍不失其鎮定、謙和和風度,可是,他終覺一時很難彌合言與行、靈與肉、理智與情慾,“官本位”與享樂慾之間的沖突,也即自我與本我,“面具”與“yin影”的沖突。他不得不在上級、同事、長輩、情婦、妻兒面前,頻繁地更換面具,以至原本就分裂的人格一度快化成碎片了。面具不可須臾摘下(包括在華的面前),誘惑又難以抗拒,如此兩難境地,怎不叫他格外別扭、尴尬和不安呢?然而,奇妙的是,這個善于掌握“和諧”的人,最終還是尋出“逃路”,重歸心平氣和了。傳統的文化心理機製于此表現階驚人的消解力。

  那麼,他究竟是怎樣具ti消弭了種種難以克服的沖突的呢?試看,華乃倩,這美麗妖冶的少婦,新分配到他手下的研究生,正慾通過他的提攜取得碩士學位;是華,率先向他發出了挑逗。盡管他有點惶遽,還是兩頭撒謊後准時赴約了。他以一連串發澀的僵硬語言護住了他的面具,同時正象他早已預感到結果似的完成了幽會。然而,良心的譴責也來臨了。當他叩開家門後,發現妻子“比早上蒼老多了”,妻的“拖鞋啪啪地打著shui泥地,就像在打他的嘴巴”。——這描寫是根精彩的。這一夜,他在對自身罪惡的ti味中“想哭”,“但他很快就睡著了”——這反諷又是何其微妙。事實上,“如果不給正常生活造成威脅,他樂于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不過,假若就此把他看成一個十足的僞君子,那又未免太不公平。他不是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從北戴河回來,“他有一種自我毀滅的感覺,自以爲那個優秀的人已不複存在了”。其中的真誠倒也無須懷疑。他之所以很快歸于平衡和調適,首要的原因是,周、華關系一開始就帶著靈肉分家的“無愛之xing”的xing質。如果他的行爲勉強可看作“人的發現”(對壓抑的曲折反叛),那麼同時就又是“自我”的失落(還原爲單純的xing慾)。這是所謂“沒有年齡,沒有身分,只有xing別”的一場遭遇戰,自然無“自我”意識可言。按他的話說就是:“這種事……沒有愛也可以”。既然如此,何來靈魂的痛楚?另一方面,在道德與情慾,自我與本我的沖突面前,他又有種自我開tuo,文過飾非的平衡術,我們看到在其身後伫立著一長串封建士大夫的yin影。他或者以自己俘獲了對方的優勝自慰;或者在發現對方的汙點後,大感輕松,把她當作“賞心悅目的曲子”,認爲自己“有權享受她”,重彈“尤物”老調;旋即想到此事或會危及名聲地位,便又“語氣穩重得像談一樁買賣似的”抛棄她;等到危險消失,又能心安理得地容受她……從內心的愧怍到“醜惡感”的蕩然無存,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納入其心理機製後的適應,從獵奇到厭倦,從人格面具始到人格面具終,這就是周兆路一場xing的騒亂的始末。原先是什麼還是什麼,他那超穩態的文化xing格紋絲未動。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決不僅僅是個既要這麼做卻不這麼說的怯懦者、雙重人格者;作爲較爲深刻的精神悲劇,真正令人驚異的,是作品涉及到愛的能力問題。如果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寫出了在極左路線殘虐下章永磷xing的能力的喪失,那麼,《白渦》則寫出了在傳統文化的鎖鏈的絞殺下周兆路愛的能力的喪失。同是寫人的異化,後者比前者的悲劇xing將更深刻。(不是指兩部作品的具ti藝術成就)。我想,一個人有可能在愛慾的道德選擇上誤入歧途,倘若他真有如癡如狂的激情,清新的感官,執著的追求。那麼即使走迷了路還有希望,因爲他還不是被毒化,被閹割了的人;可是,倘若是被舊文化、舊傳統浸透了骨髓,成爲“鄉願”、“冬烘”、“中庸”的象征的人,盡管無可挑剔的“正確”,那也決不是一個富有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那可真是掉入無物之陣的深淵了。周兆路是決不會産生“愛”的。小說寫他與華乃倩的“分手”,貌似莊重,其實滑稽,他的吻有如“在臉上啄著兩瓣shi潤的桔子皮似的感覺”,可謂反諷的極致。

  的確,我們從周兆路身上感受到的唯一se調是冷漠。如把另一情節線上他的競爭副院長歸並來看,對他的雙重人格會把握得更完整。我們也許會過于注意他的高明手腕,一趟又一趟跑到錢老家裏,不是爲了索取智慧,不是因爲尊敬長輩,而是爲了“求得老家夥們的支持”;也許我們還注意到,他那恰到好chu的謙遜,“好像自卑似的”躲閃,反而贏得了更多的擁戴者。這些自然都是他的人格的雙重xing的表現——“道”的外表,“儒——法”的真面。但更深刻chu卻在于,“官本位”的觀念如何深深浸染了這位研究員的靈魂。“地位畢竟是個很實在的東西,任何人都難以拒絕誘惑”,這是他的心聲。在他身上,小說揭示出中guo知識分子的另一傳統痼疾——非學術化xing格。如果在與華乃倩的關系上,他竭力掩飾的是他的“無愛之xing”,那麼,在事業上,他竭力掩飾的就是身爲學……

《《白渦》的精神悲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白渦》的精神悲劇》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