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道教史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上一小節]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辇,務以自佚,命之口招慨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日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日伐之斧。三患者,資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又《仲春紀·貴生》引子華子說:“全生爲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爲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慾分得其宜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複其本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慾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放日迫生不若死。”這裏分生活底等爲四。六慾,注解作生死耳目口鼻之慾。生固然是慾;感官底享受也是慾;死有爲義底死,有爲生無樂趣而自殺底死,亦可以看爲一種慾。故六慾皆得其直,是不貪死,不慕死,不縱情于聲
滋味。尊生須舍去功名富貴,因爲這些給人傷生底機緣很大。在戰
時代上流社會底物質享受很豐富,所以有這種反響。
由于等生底理想,進而求生命在身裏所托底根本。知養生底必然要知道怎樣保護生命底元素。《季春紀·盡數》說:“天生
陽,寒暑燥
,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爲利,莫不爲害。聖人察
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威,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
、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中
古代所推想底生命元素是形、神、精。形是肉
,神是情感,精是環境。生命底維持在乎精氣與形氣底流動,故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待君覽·達郁》也說:“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氣是合形神精而成底生命
。古人常以氣息爲生命,《莊子·秋
》以氣爲從
陽受得。分開可以說形氣。神氣、精氣。人受
陽底氣才能生存,故《管子·樞言》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季春紀·先已》說:“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當時底儒家好像不講氣,而講神、命。心或
。《苟子·無論》說:“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在《苟子·正名》裏底心與神同意。心有兩個意義:一是官感底主宰,一是情感底元首,也稱爲神。從心生出
情,如《正名》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
。生之和所生,情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
。
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此“生之所以然’便是《中庸》底“天命”。在《苟子·修身》雖有“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底文句,但這是用道家底辭和思想,不能看爲純儒家的話。儒家所重底是養心,存心養
,或治心底方法,與養生底思想沒有什麼因緣。
養生底方法,總一句話說,便是避免情底激動和氣底受害。由此一變而爲調和身心,使生活安適底全生長壽思想。榆縣紀·適音》說:“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夫樂有適,心亦有適。人之情慾壽而惡夭,慾安而惡危,慾榮而惡辱,慾逸而惡勞。四慾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慾之得也,在于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生全則壽長矣。”田驕與莊子底齊物論到這時變爲不害自然的身心,生命延長到得著知能如天地底理想。《仲春紀·情慾》說:“古人得道者,生以長壽,聲滋味,能久樂之”,人能
道、無慾,像天一樣,故能長壽,壽長然後可以久樂。《季春紀·論人》說:“適耳目,節嗜慾,釋智謀,去巧故,而遊意乎無窮之歡,事心乎自然之塗。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被萬物,得一後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土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複歸于樸:嗜慾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成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眼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能夠得一,就可以應任一切,什麼慾、什麼病都不能侵害,壽命自然也可以長久得像天地一樣。從長壽思想生出彭祖、喬松底放事沖進而爲不死葯底尋求,唱不死之道底結果便助長了神仙底思想。

淮南子劉安是漢高祖底孫,父爲淮南厲王劉長。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襲文爵。安好讀書、鼓琴,不喜田獵,得百姓愛戴;又廣延賓客,招致方術之士數千人。其中以蘇飛、李尚、左吳、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爲最著。這八人又稱八公,今安徽壽縣底八公山,《經注·肥
》說山上有劉安廟,廟中有安及八士底像,廟前有碑,爲齊永明十年所建。八公之外,還有大山、小山之徒。劉安與諸人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鴻烈解》。書底主旨近于老子底淡泊無爲,蹈虛守靜。號爲“鴻烈”,鴻是大,烈是明底意思,劉向校定,名之爲濰南太《漢書》說淮南王有《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三篇,忡書》八卷。《外書》與《中書》已亡,今存《內書介十一篇。這書與《莊子》有密切關系,今本《莊子》底纂集或者也是成于劉安賓客底手。《淮南》卷末底《要略》把全書各篇底大意總括起來說明其內容。現在把各篇底要旨抄錄在底下。
《原道》者:虛牟六合,混炖萬物,象太一之容,測窈冥之深,以翔虛無之效;托小以苞大,守約以治廣,使人知先後之禍福,動靜之利害,誠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慾一言而席,則尊天而保真;慾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慾參言而突,則外物而反情。執其大指以內治五藏,截港肌膚,被服法則,而與之終身,所以應待萬方,覽耦百變也。
若轉丸掌中,足以自樂也。
《做真》者:窮逐始終之化,贏坪有無之精,離別萬物之變,合同死生之形,使人遺物反已,審人仁義之間,通同異之理,觀至德之統,知變化之紀,說符元妙之中,通回造化之母也。
《天文》者:所以和陽之氣,理日月之光,節開塞之時,列星辰之行,知逆順之變,避忌諱之殃,順時運之應,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
道教史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