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黃仁宇作品

  公元1587年,在中guo爲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爲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shui,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guo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曆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爲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萬曆十五年》題作書名來寫這樣一本專著呢?

  1587年,在西歐曆史上爲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我guo的朝廷上發生了了若幹爲曆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爲曆史的重點。

  由于表面看來是末端小節,我們的論述也無妨從小事開始。

  這一年陽曆的3月2日,北京城內街道兩邊的冰雪尚未解凍。天氣雖然不算酷寒,但樹枝還沒有發芽,不是戶外活動的良好季節。然而在當日的午餐時分,大街上卻熙熙攘攘。原來是消息傳來,皇帝陛下要舉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

  乘轎的高級官員,還有機會在轎中整理冠帶;徒步的低級官員,從六部衙門到皇城,逾一裏有半,抵達時喘息未定,也就顧不得再在外表上細加整飾了。

  站在大明門前守衛的禁衛軍,事先也沒有接到有關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裝的官員來臨,也就以爲確系舉行大典,因而未加詢問。進大明門即爲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午門之前氣氛平靜,城樓上下也無朝會的迹象,既無幾案,站隊點名的禦史和禦前侍衛“大漢將軍”也不見蹤影,不免心中揣測,互相詢問:所謂午朝是否訛傳?

  近侍宦官宣布了確切消息,皇帝陛下並未召集午朝,官員們也就相繼退散。驚魂既定,這空穴來風的午朝事件不免成爲交談議論的話題:這謠傳從何而來,全ti官員數以千計而均受騙上當,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對于這一頗帶戲劇xing的事件,萬曆皇帝本來大可付諸一笑。但一經考慮到此事有損朝廷ti統,他就決定不能等閑視之。就在官員們交談議論之際,一道聖旨已由執掌文書的宦官傳到內閣,大意是:今日午間之事,實與禮部及鴻胪寺職責攸關。禮部掌擬具儀注,鴻胪寺掌領督演習。該二衙門明知午朝大典已經多年未曾舉行,決無在儀注未備之時,倉卒傳喚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門既已以訛傳誤,該二衙門自當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職守,著從尚書、寺卿以下官員各罰俸兩月,並仍須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訛傳具奏。

  禮部的調查毫無結果,于是只能回奏:當時衆口相傳,首先訛傳者無法查明。爲了使這些昏昏然的官員知所儆戒,皇帝把罰俸的範圍由禮部、鴻胪寺擴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職的官員。

  由于工作不能盡職或者奏事言辭不妥,觸怒聖心,對幾個官員作罰俸的chu分,本來是極爲平常的事。但這次chu罰竟及于全部京官,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本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級官員的豪華生活,決非區區法定的俸銀所能維持。如各部尚書的官階爲正二品,全年的俸銀只有152兩。他們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饋贈,各省的總督巡撫所送的禮金或禮品,往往一次即可相當于10倍的年俸。這種情況自然早在聖明的洞鑒之中,傳旨罰俸,或許正是考慮到此輩並不賴官俸爲生而以示薄懲。但對多數低級官員來說,被罰俸兩月,就會感到拮據,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開支了。

  按照傳統觀念,皇帝的意旨是絕對公允的,聖旨既下,就不再允許有任何的非議。這一事件,也難怪萬曆皇帝聖心震怒。因爲從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頭萬緒,而其要點則不出于禮儀和人事兩項。僅以禮儀而言,它ti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了guoti製。我們的帝guo,以文人管理爲數至千萬、萬萬的農民,如果對全部實際問題都要在朝廷上和盤托出,拿來檢討分析,自然是辦不到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抓住了禮儀這個要點,要求大小官員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爲全guo的榜樣。現在全ti京官自相驚擾,狼奔豕突,實在是不成ti統。

  萬曆皇帝是熟悉各種禮儀的君主。1587年3月,他已年滿23,進入24,登上皇帝的寶座也快有15年了。他自然會清楚記得,在他8歲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qin隆慶皇帝爲他舉行了象征成爲成人的冠禮。他被引導進入殿前特設的帷賬裏,按照禮儀的規定更換yi冠服飾,前後三次都以不同的裝束出現于大庭廣衆之中。既出帷,他就手持玉圭,被引導行禮,並用特設的酒杯飲酒。全部節目都有禮官的唱導和音樂伴奏,所需的時間接近半天。第二天,他又被引導出來坐在殿前,以最莊重的姿態接受了百官的慶賀。

  幾個月之後,隆慶皇帝龍馭上賓。這位剛剛9歲的皇太子,就穿著喪服接見了臣僚。按照傳統的“勸進”程式,全部官員以最懇切的辭藻請求皇太子即皇帝位。頭兩次的請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絕,因爲父皇剛剛駕崩,自己的哀恸無法節製,哪裏有心情去想到個人名位?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說的應當以社稷爲重作爲理由,勉如所請。這一番推辭和接受的過程,有條不紊,有如經過預習。

  既然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必須對各種禮儀照章辦理。在過去的15年,他曾經祭天地、祀祖廟、慶元旦、賞端陽。他接見外guo使臣、解職退休和著有勳勞的官員耆老。他還曾檢閱軍隊,頒發戰旗,並在一次戰役獲得勝利以後接受“獻俘”。這種獻俘儀式極爲嚴肅而令人竦懼。皇帝的禦座設在午門城樓上,他端坐其中,瞰視著下面花崗石廣場上發生的一切。他的兩旁站立著授有爵位的高級軍官,還有許多被稱爲大漢將軍的身材魁偉的禦前待衛。在廣場上大批官員的注視下,俘虜被牽著進來,手腳戴有鐐铐,一塊開有圓孔的紅布穿過頭顱,遮song蓋背,被吆喝著正對午門下跪。這時,刑部尚書趨步向前,站定,然後大聲朗讀各個俘虜觸犯天地、危害人類的罪行。讀畢他又宣布,這些罪人法無可逭,請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斬首示衆。皇帝答複說:“拿去!”他的天語綸音爲近旁的高級武官2人傳達下來,2人傳4人,而後8人、16人、32人相次聯聲傳喝,最後大漢將軍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齊聲高喝“拿去”,聲震屋瓦,旁觀者無不爲之動容。

  每年yin曆的十一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曆,並正式頒行于全guo。它的頒行,使所有臣民等到了天文和節令的根據,知道何時可以……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萬曆皇帝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