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第2小節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

第2小節
黃仁宇作品

  [續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上一小節]播種谷物,何日宜于探方qin友。翰林院官員們的集ti著作,例如《實錄》之類,也在香煙、樂隊的簇擁下,恭呈于皇帝之前。書籍既經皇帝接受並加乙覽,就成爲“欽定”,也就是全guo的唯一標准。

  在同樣莊嚴的儀式下,萬曆皇帝授予他的兄弟叔侄輩中的一些人以“王”的稱號,封他們的妻子爲“王妃”,批准他們子女的婚姻。而最隆重的儀式,卻是把“仁聖皇太後”的尊號上贈給他的嫡母隆慶的皇後陳氏,把“慈聖皇太後”的尊號上贈給他的生母隆慶的皇貴妃李氏。

  慈聖皇太後對萬曆皇帝有極大的影響,因爲除了她,沒有第二個人再能給他以真正的天xing之愛。但是在萬曆登極以後,根據皇家的習俗,一種無形的距離就存在于太後和皇帝之間,使母子之間的天xing交流變得極爲不便。例如前此不久萬曆曾下令修葺裝潢慈聖所居住的宮室,竣工之後,她的感謝不是用qin切的口吻加以表達,而是請學士寫成一篇文章,贊賞皇帝的純孝,在他下跪時逐句誦讀。這篇文章,因爲能對全guo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所以就成爲本朝的重要文獻。有時萬曆用宮內的傀儡戲來討取太後的歡心,在她下轎之前,他必須跪在庭前恭候慈駕。但是母愛畢竟是一種最深刻的感情,在多年之後,盡管萬曆皇帝臨朝的機會越來越稀少,每當十一月慈聖的生辰,他卻仍然qin臨皇極門接受百官的慶賀。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萬曆冊封他的愛妃鄭氏爲皇貴妃,並預先公布禮儀以便各有關衙門作必要的准備。消息傳來,就有一位給事中上疏提出異議,其理由爲:按照倫理和習慣,這種尊榮應該首先授予皇長子的母qin恭妃王氏,德妃鄭氏僅爲皇三子的母qin,後來居上,實在是本末顛倒。這一異議雖然引起萬曆的一時不快,但冊封典禮仍按原計劃進行。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小小的cha曲,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鬥爭的契機,導致了今後數十年皇帝與臣僚的對立,而且涉及到了整個帝guo

  參加各項禮儀,皇帝需要頻繁地更換冠服,有時達一日數次。服飾中的皇冠有一種爲金絲所製作,精美絕倫,而又不同于歐洲式的全金屬皇冠。皇帝在最隆重的典禮上所使用的皇冠是“冕”,形狀象歐洲學者所戴的“一片瓦”,不過冕上布板是長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後兩端各綴珍珠12串。這種珠簾是一種有趣的道具,它們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使他極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須具有端莊的儀態,不能輕浮造次。和冕相配的服裝是飾有豪華刺繡的黑seyi和黃se下裙,裙前有織錦一片,懸于腰帶之上而垂于兩tui之間,靴襪則均爲紅se

  在次一級隆重的典禮上,皇帝服用全部紅se的“皮弁服”,實際上也是他的軍裝。其中的帽子,和今天ti育家所用的瓜形圓盔極爲相似,有帶,系在脖子上。這種帽子和當時武將軍所用的頭盔也並沒有多大區別,不過將士的盔是布質內藏鐵片,外裝鐵釘;皇帝的皮弁則以皮條折綴而成,外綴寶石以代鐵釘。

  黃se的龍袍,常常被看作中guo皇帝的標准服裝。其實在本朝,這種服裝只在一般xing的儀式上服用。在不舉行儀式的時候,皇帝的常服則是青se或黑se的龍袍,上綴綠se的滾邊。

  皇帝是全guo臣民無上權威的象征,他的許多行動也帶有象征xing,每年在先農壇舉行“qin耕”就是一個代表xing的事例。這一事例如同演戲,在“qin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以優伶扮演風雷雲雨各神,並召集大興、宛平兩縣的農民約200人作爲群衆演員。這幕戲開場時有官員2人牽牛,耆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農民則攜帶各種農具,包括糞箕淨桶,作務農之狀,又有優伶扮爲村男村婦,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當然不會使用一般的農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龍,全部漆金。他左手執鞭,右手持犁,在兩名耆老的攙扶下在田裏步行3次,就完成了qin耕的任務。耕畢後,他安坐在賬幕下觀看以戶部尚書爲首的各官如法炮製。順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長官,他的任務則是播種。播種覆土完畢,教坊司的優伶立即向皇帝進獻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勞已經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豐登。此時百官就向他山呼萬歲,致以熱烈祝賀。

  但是皇帝所參與的各項禮儀並不總是這樣輕松有趣的,相反,有時還很需要付出精神力氣。譬如每天的早朝,即在精力充沛的政治家,也會覺得持之以恒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以致視爲畏途。萬曆皇帝的前幾代,已經對它感到厭倦,雖說早朝儀式到這時已大爲精簡,但對他來說,仍然是一副職務上的重擔,下面的敘述就是這一結論的證明。

  在參加早朝之前,凡有資格參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區的地方官,在天se未明之際就要在宮門前守候。宮門在鍾鼓聲中徐徐打開,百官進入宮門,在殿前廣場整隊,文官位東面西,武官位西面東。負責糾察的禦史開始點名,並且記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墜地、步履不穩重等等屬于“失儀”範圍的官員姓名,聽候參chu。一切就緒以後,皇帝駕到,鳴鞭,百官在贊禮官的口令下轉身,向皇帝叩頭如儀。鴻胪寺官員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職的官員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對皇帝行禮謝恩。然後四品以上的官員魚貫進入大殿,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並請求指示,皇帝則提出問題或作必要的答覆。這一套早朝節目在日出時開始,而在日出不久之後結束,每天如此,極少例外。

  本朝初年,皇帝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185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統皇帝登極時,由于他也只有9歲,所以朝中才另作新規定,早朝以呈報8件事情爲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書面的方式送達禦前。此例一開,早朝即漸成具文。可是直到15世紀末期,早朝這一儀式仍然很少間斷,即使下雨下雪也還是要堅持不辍,僅僅是由于皇恩浩蕩,准許官員可以在朝服上加披雨yi,1477年又下诏規定各官的張傘隨從可以一並入宮。有時皇帝ti恤老臣,年老的大臣免朝,但這又是屬于不輕易授予的額外恩典了。

  這種繁重的、日複一日的儀式,不僅百官深以爲苦,就是皇帝也無法規避,因爲沒有他的出現,這一儀式就不能存在。1498年,當時在位的弘治皇帝簡直是用央告的口氣要求大學士同意免朝一日,因爲當夜宮中失火,弘治皇帝徹夜未眠,神思恍惚。經過大學士們的商議,同意了辍朝一日。除此而外,皇帝的近qin或大臣去世,也得照例辍朝一日至三日以志哀悼。然而這種xing質的辍朝,得以休息的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須qin赴午門,對著大殿行禮如……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萬曆皇帝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