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活著的祖宗

《萬曆十五年》活著的祖宗

黃仁宇作品

  解職歸田23年以後,申時行在原籍蘇州度過了按中guo習慣計算的80壽辰。萬曆皇帝已多年不見他的老師和首輔申先生,他特派專使赴蘇州祝賀存問,隨帶紋銀50兩、繡蟒彩緞一匹、其他綢緞4匹作爲賀儀。當時申時行的健康情況已經不佳,但仍然掙紮著北向行禮如儀。他在奏本裏表示感謝說,祝賀壽辰的聖旨已經供奉保存,以爲子孫傳家之寶,銀緞則全部璧還,因爲他無顔接受這樣隆重的禮物。他身爲皇帝的蒙師和首輔,但是未能克盡自己的職責。如果不是這樣,何至理應繼承大統的皇長子到現在還沒有在翰林院的官員那裏就讀?又何至京內外大量的缺官無人遞補?據說,萬曆讀完奏章以後感到怅惘,但仍然無意于接受這含蓄的勸谏。

  申時行把他的書房命名爲“賜閑堂”。上天已經賜給他閑暇,他就用來遊山玩shui,寫字吟詩。可是很顯然,不論是站在太湖之濱看著無情的lang濤拍擊已被溶蝕的崖岸,還是坐在書房裏用典雅的韻文描寫著煙雨霏霏的江南暮春,他都沒有能忘情于世事。這23年中,他留下了一大批作品,在身後由家人結集镌版,是爲《賜閑堂集》。書中詩文內容涉及的各方面很廣泛;但是一有機會,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總是很自然地在筆下流露。詩文中有不少暧昧、隱晦甚至前後矛盾的地方,然而我們並不能草率地認爲他的著作有意欺人。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對他的一生功過有自己的看法,並且對這種看法具有信心。生當末世而身居首輔,他的困難帶有時代xing,其中情形特別,不是從組織上和技術上可以解決的。他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可資遵循,他只能依靠道德習慣和人事的手腕來應付一切。其中有內外參差之chu,已不待言。在退職閑居以後,這位昔日的首輔對自己的過去毫無忏悔之意。他的思想平靜,他的良心沒有遺憾,因爲形格勢禁,他只能用調和折衷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他自信在執政期間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誠意,這一大前提使他扪心無愧,至于成敗利鈍,那又並非他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

  他當然聽到過別人的批評。有人說張居正雖然剛愎自用,畢竟還有所成就;而忠厚長者申時行的記錄卻如同一張白紙。對這些抹殺事實的意見,申時行自然不爲所動。在他看來以道德力量作爲施政的根本,關鍵在于防止壞事發生,而不在于瑣屑地去解決問題。如果真像評論者所說他的施政記錄是一張白紙,這反倒證明了一切都已納入規範,機構運轉正常,因此無事可記。然則申時行自己明白,他沒有能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去解決繼承問題。他竟爲此而去職。對于這個問題,如果說有些人犯了錯誤,那他申時行的差失,也不會比旁人更嚴重,最低限度不會與二輔許guo的錯誤相提並論。他身居首輔,chu心積慮地想在幕後不動聲se地解決這個難題,而許guo偏偏不能ti恤時艱,將折沖于樽俎之間的底細,全盤托底公布,以致弄到不可收拾。

  申時行雖然號稱謙虛抑讓,但畢竟沒有達到唾面自幹的境界。他無意于接受那些在他看來是不中肯的批評,否則,他又何必把過去的事實和自己的看法來回反複地寫入自己的詩文裏,而且囑咐兒子們在他身後結集刻印?顯然,他期望後來的讀者稍一思索,就能理解他施政措施的真正意義,並且承認他的成就超過了表面上的平凡。

  今天重讀《賜閑堂集》,恐怕多數讀者可以承認,申時行在文淵閣的八年半時間裏並非完全屍位素餐。他在行政上的成就,往往得力于微妙的人事安排。這樣的方式本來就帶有間接xing,而他在執行時既不采取大刀闊斧的方式,也不多加渲染,這樣,他的成績就很少爲人所理解,也更少爲人所仰慕。舉一事即可爲證:假如他真是除了忠厚和平以外就一無可取,那麼在他執政時期發生的黃河泛濫,問題一定比實際情形要嚴重得多。

  自古以來,治理黃河就是我們帝guo的一大難題。由于河shui流經黃土高原,疏松的黃土隨著河shui順流而下,沈積于河chuang;河chuang過高,一旦遇到洪shui,就極易沖決河堤,造成嚴重的shui災。每次決口,生命財産的損失均不可勝記。

  可是對于這一問題,中樞的唯一辦法,就是責成總理河道的禦史妥善chu置;其中技術上的問題和人力物力的動員,都需要這位欽差大臣在他職責範圍之內就地解決。根據過去的經驗,大規模整理河道,地區往往涉及數省,有時填高鑿低,等于改造地形。在這樣巨大的規劃之中,自然會有意見紛紛,莫衷一是。有時尚未開工,爭執已起。所以中樞雖不直接領導工程的設計和進行,但是它所采取的立場,卻必然對全盤形勢産生決定xing的影響。如果一個總理河道的禦史執行他的規劃尚未及半,突然被參免職,而他的繼任者又采取完全相反的主張辦事,則百萬生靈,就可能犧牲在這種官僚政治之下。

  首輔申時行所賞識的治河專家是潘季馴。這位專家提倡“河道緊縮說”。黃河所以爲害,原因是河沙淤集,河道不通。對于這一點專家們都無異說,但在解決的方案上則有截然不同的主張。有人建議加寬河道,他們認爲河道寬則shui流暢。潘季馴則以爲河道寬則流速小,流速愈小則泥沙沈澱的機會愈多,經過若幹年月以後,河chuang就會愈積愈高。他主張,應該選擇重要的地段把河道收緊,同時把附近的清shui河流用人工疏鑿引入黃河,以增加黃河的流速,照這樣的辦法,可以不需要經常疏浚而可以“自浚”。“建堤束shui,以shui攻沙”,就是他歸納上述方針而概括成的八字箴言。他又建議,河堤不能幾十裏、幾百裏相連不絕,應該預先在在河shui洶湧的地方留出缺口,而在缺口之後築成第二,第三道的“遙堤”,和第一線的河堤之間構成“含shui湖”。大量河shui在缺chu突破第一線,流至遙堤,流速已經降低而儲蓄在這些人工含shui湖中,就不致于擴大其危害。

  在河堤合龍和迫使河shui改道的工程中,潘季馴使用“柳輥”作爲有力的工具。這種柳輥通常長150尺,圓周20尺,製作的方法是先用植物和泥土像織地毯一樣構成長塊,再用大樹和繩索造成中心卷架,然後把這塊“地毯”卷在架上,用大樹枝和大繩索四周捆緊。這一用泥土、樹枝製造的大圓柱tishui可以膨脹,因而不致被急流沖走。每一柳輥由成百上千的民工拖到選定的地點,當地尚有上裝大石塊的舢板,早已准備停當。柳輥就位,舢板鑿沈。隨著一聲號令,大批的民工,把他們已經擺在肩上的泥土以最快的速度堆放在這倉猝搶護而成的土堤上。待到決口堵塞,再逐步把堤壩加固。很多地段日後還加砌花崗石,遠望一線白se,頗爲美觀。

  對這樣規模浩大的工程,中央……

萬曆十五年活著的祖宗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活著的祖宗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