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個不同,而尤以趙宋爲顯著。說也奇怪,各朝代創業之主,雖憑軍事力量奪取江山,只有趙匡胤是個職業軍人。其他如漢高祖爲亭長,唐高祖和隋文帝是貴族,元太祖和清太祖是少數民族的領袖,明太祖是農民,他們的政治背景在創立帝業時先聲奪人。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以軍功起家,即創立朝代之日,仍是現役的高級將領,這與北宋之注重技術,企圖在中
曆史裏打開出路,不因襲前朝作風的趨向有很大的關系。
所以我們從《宋史》的本紀裏看到趙匡胤幸造船務、觀製造戰艦、觀矶、閱炮車、視察練習
戰、
授醫官黜其藝之不精者,前後不絕。他自己也武藝高強,騎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將的身分
自參加戰鬥,所以宋朝人也稱之爲“藝祖”。
既作皇帝則他不能搬出智力德行均高人一籌的表現。可是趙匡胤不以抽象的觀念籠罩事務。他作聖賢之君的觀念,能拿出來對真人實事發揮,在各代帝王之中可算是最能說實話的一位。他要石守信等交出兵權,曾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慾各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爲子孫立永久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爲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因爲他的直爽,宋太祖不用漢高祖和明太祖的伎倆去屠殺功臣。在統一期間被他征服的小朝廷的首長,也受優待,無曆朝的疑忌殺戮情事,據說他自己曾立有“誓約”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這一方面表示他的寬懷,一方面也由于他的自信。
趙匡胤受母杜氏的吩咐,傳位于弟趙光義(太宗),終其身沒有因爲繼承問題而在他左右産生各項
謀。雖然這種記錄在趙光義一朝就不能保持,宋朝宮闱間的糾紛究竟比各朝爲少。這三百一十九年內(包括北宋及南宋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也有太後主政的情事,但是未構成女患,宋朝也沒有宦官專政的情形。
對個人作褒貶,不是本書的目的。況且宋太祖趙匡胤沒有一般帝王的毒辣,也還不是完人。他飲酒常醉,有一次他所乘馬蹶墜地,他站起來就解佩刀刺馬殺之。還有一次他舉行露天宴會的時候下雨,他就盛怒,弄得很多臣下惶竦,可見他也有粗蠻格,他也會沖動而有時不能掌握自己。只是趙宋一朝不以恐怖政治作爲它帝業的基礎,由來已久。雖然這不能與趙匡胤的個人
格無關,卻也仍是曆史時勢使然。在這三百多年裏,中
有了一定的
家之目標,朝廷成爲一個帶競爭
的機構。在這些條件之下,態勢顯然,用不著多番矯揉造作,所以其朝政也較其他各代爲開明。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奉後周周恭帝之命去討伐契丹,兵次陳橋驿,距開封不及一日的距離,被部下以黃袍加身推戴而爲皇帝。這種情形,與西方羅馬帝的情形相似,在中
的五代也已數見。即是後周本身,也是在這情形之下産生,恭帝郭宗川,則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因之960年之政變創立北宋,沒有遇到抵抗,在中
曆史上也創立了一種不經過流血而誕生一個主要的朝代之奇迹。
出征的軍隊既還回都,宋太祖放棄了征伐契丹的計劃,這計劃也終身擱置。他到晚年才重新展開開封與太原(北漢)軸心間的戰事,也因對方的頑強抵抗而罷,他在位十七年之中著重以軍事力量,削平南方獨立或半獨立的
家。在他有自覺中,完成了一項“大曆史”的任務:公元第二千年的上半期,中
南方的多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有了一段長時間大規模的鬥爭,雙方都要作長遠的准備。因爲趙匡胤的長遠打算,北宋沒有繼五代而爲第六個短朝代。但是趙匡胤並沒有完全忘記北方的頑敵。他曾對趙普說有朝一日他要能恢複幽燕十六州,他就要在北方山地上古北口一帶設防。這計劃到四百年後才由朱元璋指導下遂行。
趙匡胤所滅之,有荊南(湖北)、湖南(即今日湖南)、蜀(四川和陝西一部)、南漢(廣東和廣西)和南唐(江蘇、江西及安徽之一部)。錢謬所掌握的吳越(浙江及福建之一部)則僅納貢,錢也和他約定“三年一朝”到開封來拜訪他,但是其疆域仍未入宋朝的統治,福建的廈門和汀漳也仍在化外,要待太宗朝北宋才能席卷長江以南。
趙匡胤完成他局部統一之後,曾派官員到各度民田,但是未曾下令重新分配民間的土地。他也著令“均賦稅”,但是一般看來,他仍因襲五代的
製,只在局部的調整,沒有大規模的改組。他之沒有征兵製,尤爲各朝所僅見。他治下
家的力役,也盡量避免征派于民間,而由“廂軍”(詳下)服行。宋朝創業之主用刑罰較前代溫和,但是對官吏的貪汙則不假情面。然則他也說到“奉祿薄鮮,未可責廉”。于是他對各級工作人員一
加薪。宋朝的官俸也較其他各代爲高。他所設
家儲備軍,中作封樁庫。他曾說:“俟滿五百萬缗,當向契丹贖燕薊。”他又曾向左右說:“我以二十四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很少的中
君主,會這樣坦率的承認人的私利觀,而且趙匡胤很明顯的知道
家經濟的力量龐大。他的積絹計劃,曾給第六個皇帝神宗趙瑣一種啓發的作用。約在一百年之後,神宗在庫房上題自製詩:“五季失圖,俨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以上三十二字,以每字作一庫的名號。三十二庫積滿後又成立二十庫。但是其祖先與曾孫都沒有看出:經濟力量固然可以翻變爲軍事力量,但是其中又有組織結構的各項原則,並不僅是二百萬匹絹,則可以敵對方十萬的精兵。這題目關系整個宋朝的曆史,當在以下各節分析之。
宋朝號稱中央集權。趙匡胤的作法,首重軍製與財政。在軍備上中央所統製的爲“禁軍”,諸州之鎮兵曰“廂軍”;各地方的防守則爲“鄉兵”。這辦法也沿襲于五代之“牙軍”製。中央經常向各州鎮抽調其強壯兵卒,而將老弱淘汰。起先以“樣兵”召諸州選所部兵至阙下,以後則代以木梃,各州鎮有照身材招募訓練的責任,一到訓練成熟其後員就補入禁旅。禁軍雖爲中央軍也按時派遣駐屯于各地,川流不息。財政方面各地方的收入,同樣的分爲“上供”、“送使”、及“留州”三個部門。“使”爲轉運使,其職責是將各地財物,輸送于中央。在朝代草創時又在各階段征服江南諸
時,這些資源竭盡其力的輸送于汴京,以致倉庫盈溢。有如《宋史》“食貨志”有雲:“于是外權始削,而利歸……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宋太祖趙匡胤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