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學曆史的人想給初學者若幹指點,使他們能看清今日中的興衰與過去兩千年來特出的人物與事迹,有前後貫穿的關系,可是一提起元朝就不容易著手。剛說原始資料,則《元史》、《元典章》和《元史類編》等等,已經給我們志不在作元史專家的透不過氣來。此外蒙古的《黃金史》(已有漢譯)也要與中
方面的資料對看。而現代學者的專題研究,尚不盡見于中英文,多數讀物仍爲俄法德日文,也不是專家以外如我等敢于隨意涉獵的域境。
過去曆史教學的辦法,或是強調元朝之缺乏文治;或者著重成吉思汗的武功。例如提到前說,我們常聽見蒙古人以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的論調。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即有蒙古皇帝不識漢文,他們自己也由權臣推戴各條。況且他們又分全民爲四等,一爲蒙古,二爲目(即各
諸目,以中亞腹地突厥回纥
項各種爲主),三爲漢人(北方人,包括女真人高麗人),四爲南人。還有按職業分,僧道高于官吏,儒生低于娼妓的說法。而番僧則尊爲
師,理財者則又都爲聚斂之臣。這樣的說法不是完全不對,但是過于簡化曆史,過于傾向筆記資料,容易由事實而遍近傳聞,終至于失諸謾罵。元朝人之種族觀念,事誠有之。可是劉秉忠、姚樞、許衡以文學侍從之臣替世祖忽必烈創設典章製度,史天澤、董文炳爲元朝開
打江山前後數十年,範文虎以宋朝降將征日本又失敗之後仍以中書右丞商議樞密院事(行政院秘書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可見得漢人並未完全被歧視。即到後期漢人難于在朝中執掌大權,可是在禦史臺以監察官的身分糾舉蒙古
目大臣,仍毫不假借,也有實效。而賀惟一做到禦史大夫和左丞相也算是位極人臣(他末年不得善終是元朝朝廷的政治問題,與種族無關)。
如提到蒙古人之武功,誠然也有脍灸人口的故事。成吉思汗和他子孫征服的地區橫跨歐亞,世界曆史裏還沒有第二個如此的帝足以望其項背。這方面固然是由于13世紀歐亞之間沒有一個有力量的軍事政治組織,足以號召抵禦蒙古人從草原地帶發動的大規模攻勢;一方面也由于他鐵木真的組織天才。當時蒙古人人口,不到兩百萬,但是分成無數的部落,動辄自相厮殺。鐵木真以聯婚拜盟襲擊征服的不同方法將他們歸並成爲一個民族
家型的龐大軍事機構,于1206年得到各酋領的公認,被加上一個成吉思汗的頭銜,較之希特勒之爲日耳曼民族的“領袖”,要早七百多年。
成吉思汗領導之下蒙古全皆兵。他的兵製,以十爲單位成百成千組成,無薪給。各部隊領導官只要有能力,升遷極快,不按年資。兵士極能刻苦耐勞,馬可波羅說:“他們之能接受艱苦,世間無匹。他們能夠一而再的幾個月沒有食物全靠牝馬的
汁和弓箭所獵取的禽獸爲生。”又說:“如果在特殊環境之下,他們可以一次馳騁十天不食人間煙火。”如果我們覺得這段文字誇大的話,則《元史》“太祖本紀”裏記另一酋長的故事,也有“中道糧絕,捋羊
爲飲,刺橐駝血爲食”的敘述。通常情形之下蒙古部隊無大小行李,兵士只帶皮囊盛
,也利用之爲渡河的浮囊。他們能在馬背上假眠,必要時晝夜行軍,環境許可就換馬繼續前進。
這樣的兵員組成的部隊,騎術又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加以嚴格的軍事紀律,更因爲當日科技尚沒有産生應付騎兵以密集隊形沖鋒陷陣的對策,也就難怪成吉思汗兵威所至,銳不可當了。他們慣用高速度進軍,以數縱隊協調的戰術將敵方包圍。如果敵方堅強抵抗則開始佯退,而乘敵方行動警戒疏忽的時候反攻。成吉思汗不盲目的施行殘暴政策,但是他在攻城戰之後不惜燒殺以爲茲後藉著城垣抵抗的敵人作鑒戒,有時極度的殘忍。他也利用“第五縱隊”在敵後散放謠言,並且驅送難民于敵境,使他們先造成恐怖的空氣。但是一到常態恢複,所有殘暴手段立時停止,士兵有犯者以死刑。
這個13世紀的征服者不著眼于奢侈物品,不留戀于豪華的生活,所以他能夠終其生以征伐爲能事。成吉思汗的動機使後人不易猜測。西方的書籍一致傳說他曾對人稱:“人生最大的快慰在于戰勝,在克服敵人,在追逐他們,在奪取他們的財産,使他們所愛者哭泣,騎他們的馬,摟抱他們的妻女。”可是這種恣意的態度與他嚴格的紀律,能放能收的禦下辦法很難並存,也和他建立4個汗的宗旨相違,中
方面的資料無此種記載。
成吉思汗首征西夏次攻占燕京之後,移麾西向滅西遼,再進兵陷花刺子模(一個突厥人種的王,在今日蘇聯屬下的中亞),他自己曾到印度河上遊。他的王子及將領進出于裏海及高加索山以北,已經將戰事帶到歐洲。可是成吉思汗席卷河北、山東及山西北部,並沒有消滅遷都于汴京(開封)之金。《元史》說他臨死時遺言假道于宋以伐金。他在1227年再度攻西夏時身故。
他去世之後他的子孫滅金,進兵于伏耳加河,毀莫斯科城,占領基輔(烏克蘭首都),侵入波蘭、德東部、匈牙利。正要向西歐發展的時候,1241年年終大可汗窩闊臺在蒙古去世,根據成吉思汗的家法,他的子孫都要東返選舉繼任的大可汗。西歐于是才松一口氣。而蒙古人之西侵也在1241年達到最gāo cháo,以後再未卷土重來,當時認爲奇迹。現在從各種迹象看來,則是蒙古人發展過快,占地過廣,成吉思汗的子孫繁衍過盛,他們的大帝
無法固定的統一,各汗
也受本地風俗習慣政治經濟力量的影響,各王子與軍官已經失去無目的的不斷征伐之興趣。
可是我們講到這裏,也會遇到技術上不少的困難。以上到底是中史還是世界史?抑還是中
史與世界史上相銜接的一部分?成吉思汗雖然采用遼裔金臣耶律楚材的勸阻,沒有將華北“悉空其人以爲牧地”,他到底沒有對中原的文物感到興趣,燕京則被他破壞。即算今日我們應當尊重少數民族對曆史的貢獻,也到底有限度。我們是否能把這樣一個草莽間的人物以征伐爲能事,又未曾履中土,當作民族英雄看待?
鐵木真或成吉思汗之爲元太祖,只因爲他孫子忽必烈在中開創了一個元朝,是爲日後的世祖。他也尊奉祖父爲“聖武皇帝”,又直到建立太廟之後,才援例稱成吉思汗爲太祖。可是《元史》的作者,就索
把他寫成一個中
史創業之主。以“夜夢白光自天窗中入”形容他母系祖先之懷妊,也用“功德日盛”、“有人君之度”的形容辭,修正他的個人
格。此外,成吉思汗所立家法,稱爲yasa也音譯爲jasagh。波斯的史官曾說……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