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中國大曆史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上一小節]則有農民暴動。唐代宦官此時還無聲無聞,今後則在宮廷之內專權,甚至廢立君主。同時佛教寺院的集中財富,也使家難安。公元840年代連續發生了一連串的排佛行動,845年的诏書,下令搗毀了4600所寺院,強迫26.05萬僧尼還俗。
這種開倒車的情形,範圍廣而程度深。有些曆史家認爲唐代可以分作前後兩段觀察。看來公元755年安祿山的叛變,近于全朝代時間上的中點,可以視作由盛而衰的分嶺。這樣一來,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偉大與繁榮,而接著則有151年的破壞和混亂。
當然,一個有作爲的大帝不可能一晝夜之間由盛而衰;也不至于因一段突然的事變即無法立足。8世紀的中期,一連串的事迹好像摧折了朝代的連續
,可見得幕後還有若幹因素尚未提及。在此,從宏觀的眼光,我們權且把755年安祿山的叛變擱置不提,回頭再從公元618年的唐朝創立說起,以保持曆史眼光的縱深。
在中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有人身上的吸引力。隋朝末年群盜蜂起,世民慫恿父
李淵(時爲唐
公)乘機稱帝,當時他才16歲。迄至24歲時,他在鞏固朝廷削平群雄的關頭最著戰功。他有恻隱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懼危難也不辭勞瘁。他常直接指揮戰鬥,有時以數騎在前鋒之外與敵方將領談判。在作爲一個政治人物的立場上講,他以一群智囊人物(多數爲具有眼光的讀書人)追隨其左右。雖說唐朝製度大致循服隋朝的前例,內中實施的細則乃由于李世民的經理而産生。他在位共23年,本章一開始就提到,唐朝製度從當時的眼光看來近于至善,其中大部之功績應屬于此位青年君主。除了名義之外,李世民實爲朝代的創始人。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爲“三省分工”。尚書省總攬六部,執行經常業務;中書省可視爲設計廳,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關于製度的更革;門下省則可以視作一種複核機關,其官員審查各種公文,更正錯誤,有時提議政務上的調查。唐朝帝
政府所公布的各種規定,以律、令、格、式四大項目區分,大概律指刑法,令爲行政上的指示,格爲衙門內的規章,式爲執行時的細則(因爲當時的思想及習慣不同,以上只略示今日看來的大要)。這種紡織上的區別,適合于重造帝
時的秩序安排。當日本人將此
系施行于他們
內時,即稱之爲“律令政治”。
只是機警的讀者不難一眼看出,這系與時下西洋所謂“互相製衡”(checks and balallces)截然不同。李唐政府
製之內,沒有任何構成的因素代表選區(constituency)的利益;因此一種獨立的司法機關不可能在這樣的根基上出現。不論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開明,他的政府無可避免爲一種專製
製。只不過因爲儒教的紀律,促使當今天子在內部製造了些許監督方式來警惕他本身。史籍裏曾記載李世民有一次與臣下商議之後怒氣沖沖的自營自語:“有朝一日我要殺掉這老農夫!”他的皇後問他何所指,原來心直口快的魏征,因爲皇上的寬容,經常在大庭廣衆之下揭舉禦前的錯誤。這次皇後機靈應變,趁換著朝服時,慶賀至等有此不怕死的忠臣,實爲社稷之福。可是這故事也暴露李唐政
的合理化,其立場至爲窄狹。它代表著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種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組織結構上之力量。
然則,我們也不能說中人天
不容于代議政治。前一章我們曾談到,漢朝以一種推薦製度使百官來自各地區,可是代議政治無從下手,因爲下端的小自耕農每人只有小塊耕地,而全
如是之農戶以百萬千萬計,如果以資産作選舉的標准,則等于承認兼並,亦即促成小自耕農爲佃農。過去的經驗,讓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的話,各世族必攫取大帝
的稅收來源,使官僚組織僵化,因之而使全
瓦解。唐朝已推行科舉取士,也控製著政府基層的人事權,只是讓人更覺得儒家的道德觀念爲它施政之不可或缺。
可是以道德施政總離不開獨斷專製。如果皇帝以道德無虧作門面,其登臨寶座必至爲不易。反過來說,如果要與它作對,則更是極端的危險。此中種種強調道德是一種絕對的品質,既不能分割,也無法討價還價,將它以人世間最高的官職搬托出來,則天無二日亦不能容許其他人效尤。這硬的裁定還要在唐朝接二連三地接受考驗。
很多現代的讀者既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本主義,但在讀到他謀殺同胞兄弟以登極的故事,則又不免感到毛骨悚然。雖然李世民奮身打下江山,但他是唐太祖李淵之次子,一到唐朝的地位安定鞏固之後,他和長兄太子李建成之間産生了極度緊張的局面。兩人間的傾軋傳至百官,而更使兄弟間賓客的關系惡化。世民的隨從堅持地說,他如不采取行動必被謀害。事實上,在公元626年,李世民設計埋伏掩殺建成,自己張弓將胞兄一箭射死。胞弟李元吉一向袒護長兄,也死于李世民隨從手下。這場變亂之後,李世民又把建成和元吉兩人的10個兒子全部死,然後才逼著父
退位,自已登極。
這位英明的君主一再以各種名義將自己殘忍的行動解釋得合理化,但是他始終不將之掩飾。這場骨肉相殘經過,見于唐朝的曆史,與李世民很多成功的事迹並列,曆史家對其功業不能懷疑。我們如果將這故事忽略不寫,或僅是不著痕迹地輕描淡寫,都可能使中君主製度的真相含糊,而不能了解其本身的矛盾,因之抹殺了曆史的連續
。而下面武後的一段故事也不能以客觀的態度講出。本書不少讀者想必至少聽到過武則天的名字,她在俄羅斯凱瑟琳二世的1100年前,以女主的姿態君臨中
。
武則天出身名門,她的父早年參加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行動,後來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她年輕時被選爲“才人”,其實等于宮女,也是沒有名分的姬妾。曆史家稱她容顔出衆,這不能在現有圖版上看出。可是毫無疑問的,她的天資極高,讀書極多,而尤以意志力極強稱。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之後,武則天入寺爲尼;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後稱高宗者)巡經該地,之後她被納爲昭儀,即下級之妃嫔,一年之後皇後被廢,武則天立爲皇後,看來此時她在30歲左右。所以唐朝開的三個皇帝之中,有兩個即是她的丈夫,以下的17個皇帝無一例外,全是她的兒孫。
武後能獲取實權乃因高宗李治禦宇34年,史籍中稱他“苦風疾”,看來是高血壓妨礙了他的視力。武後不僅對事有興趣,而且因她讀書多,有幹政的能……
中國大曆史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