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中國大曆史>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第2小節

《中國大曆史》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第2小節
黃仁宇作品

  [續中國大曆史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上一小節]上各單位抽調編合而成,視需要的情形而定。在朱元璋禦宇期間,全guo有170萬至200萬的軍戶。在這組織系統的有效期間,征用軍事人員的工作因之簡化,而最重要的是,使—般農民不至受征兵的打擾。

明朝的財政

  朱元璋另有—套設施,是關于財政與稅收,其關系更爲重大。經過他4次政治上的檢肅之後,全guo確實散布著無數的小自耕農。一般土地稅的稅則至輕(雖說地區間的差異仍是很大),征收時多以收取谷米及布匹爲主。不過稅率雖低,納稅人由各鄉村裏甲的領導人監督之下,有向guo家指定之倉庫交納之義務,這些倉庫有時在邊區遠chu,而且政府衙門所需要的諸般服務也不長久地隸屬于各單位,而是以無給製向民間征用,例如衙門內的傳令、獄工,都由各鄉村輪派,即使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樣零星雜碎的向村民征取。官方旅行,也由民間支應,全guo有上千的驿站亦即是招待所和中繼所,內有交通工具及食宿的諸項設備,只要有兵部(軍政部)頒發的勘合(公事旅行證券),則各驿站有招待的義務,而被指派的民戶也有供應的負擔,但各地區以接送其官員自某一驿站至另一驿站爲原則。

  每一縣份都將它向民間征取的人力與物資列成賬目。全民編成班排輪流供應服役。當朝代創始于14世紀時,每一民戶只在10年之內有一年輪到服役,只是當中有些應差的名目,夾帶著不定的財政義務:管理倉庫的收賬人要負責每一石谷米到每一枝蠟燭的交代;各地方首長派向遠chu交付糧食者還必須賠補途中的損耗;所有的驿站必須供應所有的旅客。兵部所發勘合愈多,其民間的支應也愈大,因爲需用的飲食車船馬轎和人伕全系向民間無價征來。原則上這種有財政責任的服役指定由富裕之家承當,公元1397年戶部報告全guo有700畝土地(約120英畝)的人戶共爲14,341戶,其名單送呈皇帝禦覽。顯然的,在朱元璋qin身切眼的監管之下,這14000多人盧必在各地區擔任有財政義務較爲沈重的服役。如是也好像采用了一些累進稅製精神。

朱元璋的擘畫

  600多年之後我們翻閱這段紀錄,深有感觸的不是當中節目的詳盡,而是如此一部計劃在事實上竟可以付諸實施。很顯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帶著不少烏托邦的se彩,它看來好像一座大村莊而不像一個guo家。中央集權能夠到達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組織與結構都已簡化,一個地跨數百萬英畝土地的guo家已被整肅成爲一個嚴密而又均勻的ti製,在特殊情形下,則由民間經濟作主,形成人力與物資可以互相交換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過程雖複雜,但在朱元璋督導之下,則可以借行政上的管製付之實施了。

  僅是對朱元津的褒貶還不能全部解釋此中的奧妙。不管說設計人確實是具有天才的創造人或是極毒辣的yin謀家,還是不能解答當中最緊要的問題:何以這古怪的設計竟能在事實上通行?這樣看來,元朝因蒙古人的軍事占領而留下的複雜情形,必已超過我們一般的了解程序。同時我們也可想見,由于宋朝以經濟方面最前進的部門使財政上的資源整ti化,遇到慘痛的結果,才有以後退卻與保守調整之必要。明朝在中guo曆史之中,爲唯一借著農民暴動而成功的朝代,它在創始時,因借著農村中最落後的部門爲基礎,以之爲全guo的標准,又引用各人qin身服役爲原則,看來也是合乎當日的需要了。朱元璋並非不通文墨,他自已即曾著書數種,身邊也有不少文臣替他策劃,此人思想上的見解不能吸引今日一般讀者,可是他的設計,最低限度在短期間內確實有現。他犧牲了質量以爭取到數量,于是才將一個以農民爲主tiguo家統一起來。

  可是他所規劃的長久影響則只有令人扼腕,這等于向中外宣布:中guo爲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集團,它大可以不需要商業而得意稱心,政府本身既不對服務xing質之組織與事業感到興趣,也無意于使guo民經濟多元化,至于整備司法和立法的組織足以使經濟多元化成爲可能,更不在它企劃之內了。

  所以明朝官僚主義程度之堅強與缺乏彈xing,舉世無比。其依借社會價值作行政工具的程度也較前加深:男人強于女人,年老的優于少壯,讀書明理之士高于目不識丁的無知細民,就像自然法規一樣不待解釋,也是昊天明命。以上三個條件既與經濟無關,又不受地區間的阻隔,即可以促進全guo之團結,通行南北無阻。只是傳靠著文化上的凝聚力,也使明朝主靜而不主動。各chu少變化,這種形態阻礙了任何方向的進展。及至朝代之末,事實上的利益沖突無從用實際的言語道出,有些權力上的鬥爭,原來因技術問題而産生,也要假裝爲道德問題,好幾次皇帝宮闱間的糾紛也被yi著錦繡的朝臣用作出發點去支持他們的爭論了。

  15世紀初,朱元璋的一切規劃好像全被他的第4個兒子朱棣所否決。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張

  當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逝世時,南京的皇位依照傳位于長裔的辦法,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內戰3年之後,叔父打敗了侄兒(後者可能在宮殿裏失火時喪生)。奪位之後,朱棣采取了幾項行動使他父qin朱元璋所有的方針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顧朱元津的遺命,進兵安南。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爲順利,朱棣乃將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爲中guo的行省,只是後來越南人采取遊擊戰術,中guo遠征軍進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不繼,迄朱棣于1424年逝世時,此問題仍未解決。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入政策。他自己即qin率大軍討蒙古5次,兩次渡過克魯倫(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共和guo境)。在此之前,中guo的君主未曾qin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朱棣的部隊每次大概有25萬人左右。當最後一次遠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內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重建北京的宮庭與城垣,在他督導之下經營了12年,使用的匠人達10萬,勞工達百萬,城垣高40英尺,周圍14英裏,直到1962年因爲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今日只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著中guo在曆史上的生命活力,自15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變亂之中經曆了不少的風霜。此外紫禁城裏的故宮則全部保全完整,宮殿內有房舍9000間,當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後又續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規模翻新,現有的故宮成了中guo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有了這些,經營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設計:他于公元1421年移都北京,將南京……

中國大曆史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