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中國大曆史>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中國大曆史》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黃仁宇作品

  

前言

  公元1800年前後,西方人因爲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文明大躍進,也開啓現代guo家的序幕;但同時期的中guo,雖然出現實用主義學說,卻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屢戰屢敗的經驗,及往後一連串的文化罹難與退卻(文化大革命),致令“現代中guo”遲至20世紀才出現。

  公元1800年拿破侖在意大利向奧軍進攻,傑弗遜和蒲爾在美guo選舉中相持不下,英guo首相庇特好象已經將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合並構成事實。中guo的乾隆皇帝曾自稱“十全老人”,死去不過一年,他的qin信和坤已被拘押而由禦旨令他自裁,從他家中沒收的財産以億萬計。白蓮教徒的反叛已一發不可收拾,在湖北、山西和四川他們獲得廣泛的支持,政府軍一再宣稱叛徒已被擊潰消滅,可是事後看來他們的力量尚在擴大。因著兩廣總督的建議,皇帝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不許白銀輸出已在一年之前奉旨施行。這一連串發展,引導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對中guo來說,這是一個失敗和極端困難的世紀。

  從上一章所敘的光榮和成功的事迹來看,讀者不免要發問:何以中guo的由盛而衰竟有如此神速?

朝代循環與長期停滯

  中guo作者通常強調朝代循環。當乾隆退位之日,清朝已達到成長的飽和點。旗軍的尚武精神至此業已消散,這也和明代的衛所製度一般無二,前所登記的人戶也不見于冊籍。雍正的“養廉”,雖說各主管官的薪給增加數倍,仍不能供應他們衙門內的開銷。更不用說官僚階級的習慣和生活費已與日俱增,而爲數萬千的中下級官僚,他們的薪給不過是聊勝于無。因此貪汙的行爲無從抑製,行政效能降低,各種shui利工程失修,災荒又不適時救濟,人民铤而走險爲盜爲匪,也就事實逼然了,這一連串的發展前後見于中guo之曆史。在西方與中guo針鋒相對前夕,清朝已未戰先衰。

  今日距當時即將過兩百年,我們的觀點因之似應伸長。前述四個皇帝的記錄初看燦爛光輝,但從宏觀的角度判斷已與時代相違。雖有剩余的款項來往手中,但他們從未用以改造上端組織或者加強上下之間的聯系,這時仍然沒有一個中央的金庫,全guo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和派用者零星的交授,因此一切統計無從核實。經濟方面縱有進展,但民法仍無長進,也不能相輔而行。中guo仍不過是一個多數農村的大集團。

  也只是因爲我們又有了近兩百年曆史的縱深,我們可以看出中guo的改革,說來容易做時困難。多數農民只能集ti地指揮,官僚既以1500個縣爲可以互相對換的職位,也不便令他們互相競爭以增進技術上的進步,唐宋的曆史已有殷鑒,第三帝guo要想領導全ti大衆,只能注重那些共通之chu,那就只好著眼于意識形態的和諧了。當我們檢閱科舉考試的內容,人事考核的程序,以及地方政府的施政情形,我們可以看出其倚賴于意識形態的情形極爲顯著。

  可是保守的力量作主,中guo就象一個龐大的“潛shui艇夾心面包”。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爲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爲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se彩。當中的事物,其爲文化精華或者施政方針或者科舉製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標准,以符合農村裏以億萬計之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致。以這道德標准輔助刑法,中guo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爲一個現代guo家,她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一個現代guo家,其社會由貨幣管製。內中分工合作情形,物品和服務工作彼此交換,與其因此而産生的權利和義務全有法律明文規定。一個多元的社會成爲可能,是因爲它所需的數目字以公平觀念爲准則,能使其公民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新的教堂由信徒出資支持。藝術家和自由職業人士互相競爭,贏得贊助者和雇主。現在看來,這種程序被稱爲“由封建製度進展到資本主義”實爲曆史學裏的一個錯誤安排。這說法將階級鬥爭的觀念一提出,就把其他各種原則與程序全部抹殺置之不顧。也因爲這說法具有道德的含義,加上技術上的困難,使人不便將整個問題分析清楚,忽略了其在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發展。

  清朝組織有它的特點,他不可能效法西歐的民族guo家。西方民間的自由源自于封建ti製裏額外頒發的城市特權。可是市民階級的資産力量,仍無從構成社會的大改造,只有guo際貿易增多,在全guo經濟裏的比重升高,商業財富的力量伸展到農業財富裏去,牽動了全局,才構成實力,如此才可以改造社會。當日政府也仍不肯立時服輸,只是抵禦不得,才無可奈何地承認改組,此後便以商業原則作爲施政的准據。同時中guo的情形,可自亞當.斯密所述一節看出,他說:“中guo曆來就是世界上一個頂富裕,也是一個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奮而人口衆多的guo家。可是看來她長久以來已在停滯狀態。馬可波羅在500多年前遊曆該guo,盛稱其耕種、勤勞與人口衆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該guo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可能遠在當日之前,這guo家法律與組織系統容許她聚集財富的最高程度業已到達。”

  斯密所說中guo的法律與組織賦予存積資本之限製,無疑的合乎實情。明清政府構成時,其宗旨即在于支持大多數小自耕農,可是後者的生産方式一進展到某種飽和點即再也無法增進。正如上面已經說過,600年來基本的農具仍是一模一樣。另一方面,現代商業需要廣泛的展開資金之借用,經理與所有權分離,各種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全盤分配。這三個條件能夠行得通,全靠信用,而信用要在法律面前生效,可以由司法機關強製執行。所以政府消極地不幹預個人公平交易,使物品和服務互相交換還是做得不充分,它必須有維護這種製度的贊助者、法官和警察。我們只用看一看明清政府的財政管理情形就可以斷言,第三帝guo既無力也不願盡到這樣的責任。中guo感覺到自身連用數目字管理的程度都還不夠,也只好提倡個人對自己的抑製,對人謙讓,但這樣,不可能在治理億萬人衆的範圍內,做到公正合理的地步。

  斯密所說的停滯狀態也值得批評。沒有一個guo家可能先後停滯到好幾百年,實際上在這段長時間內,中guo經過好幾次政策的改變和反複。遠在11世紀,王安石就決心將宋帝guo財政片面地商業化。不幸地,當中一個失敗的原因,卻正是由于他的規劃缺乏商業資本和民間的支持,當時慘痛的結果,曆久而不能忘。這財政之展開既無出路,蒙古人入主之元朝也未能貢獻任何對策,至明朝才打開僵局,其辦法卻是大規模地全面退卻。從此中央政府不再qin身只手去掌握各種財政上的資源,而用預算及限額去節製其抽取與支用。政府本身不……

中國大曆史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