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中國大曆史>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第2小節

《中國大曆史》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2小節
黃仁宇作品

  [續中國大曆史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上一小節]宗旨。也有西方傳教士贊助,使這運動傳播甚廣。如果自強運動可稱爲造船製炮的改革,則百日維新不妨稱爲編預算寫憲法的改革,雖說康梁等人song中另有城府,他們的志向超過目前之規劃。

  慈禧深切注意侄兒所作的一套,只是在短期間之內沒有直接幹預。一個使她采取行動之近因似與人事有關。當皇帝一貫的排擠反對維新的人物而提拔qin信的時候,新舊兩派之沖突終不可免。也因此觸發了滿漢大臣的互相嫉妒。據說皇帝將接見伊藤博文,可能被勸說遊覽日本,成了一時的警報。最後導至政變之原因爲皇帝召見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密商,不通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後者爲滿洲人,也是大後qin信。

  在這裏我們要相信袁世凱數年後給《倫敦泰晤士報》的談話,他在這裏提出:他出賣各人的原因乃是改革者唆使他謀殺太後,事實上她也是皇帝之養母。或者我們應當相信《上海字林西報》和《申報》的報道,內中提及光緒密令袁世凱向禦躬保駕。事實之發展則是袁世凱成了告密人,他出賣了皇帝和維新人士而站在慈禧太後和榮祿一邊。慈禧突然由頤和園回到北京宮內時,維新人士的計謀爲之挫折。他們被整肅,有關guo事的政令全部作廢而恢複百日維新前的情形,光緒皇帝和他的qin信要付出前後行動和秘密交往之代價。

  提到目下曆史之題材,作者別無他法,在敘述時不得不循照以前曆史家之鋪陳,可是他要再三提醒今日讀者,在解釋以上情事時,前人之論點大ti已失去用場。因爲他們批判以上事迹時,缺乏今人眼見之縱深,是以強調當事人物之人身關系,而低估組織與結構上的原因。百日維新使全部武職人員震驚,他們的官銜職位由八旗綠營的背景而取得,也使全ti文官失se,他們熟讀四書五經和朱熹的注解,由科場發迹。這點,以前的曆史家也重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講出:他們不僅保持了既得利益,事實上他們也代表著這帝guo和中guo社會組織的邏輯。幾百年來中guo倚賴一種世襲的武職人員,他們在技術上的教養不深,也倚賴一個以文字見長的官僚機構,他們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成了這永久組織的磐石。這樣的安排不斤斤計較技術上之進步,只圖贏得社會的安定,因之構成了全guo的均勻一致,使帝guo無可動搖。如果將這些支援的力量消除,則全guo的組織也將立即垮臺。可是另一方面的難chu是,若不宣告此類組織遲早必須更換,就無庸談及改革。

  百日維新失敗,光緒被批評爲猶疑膽怯。可是沒有曆史上的證據可以解說他有別路可走。他因爲皇帝,就以人身爲表率,代表著傳統的道德。這種德行從村舍裏甲一路上來,透過整個社會,而以“孝”爲先。稍一決斷,他就會損壞了他在臣下心目中的觀感和皇帝這一職位。他或者可如康有爲在9月上旬的建議,出走上海。可是那樣一來他既背叛了社會習慣,也逃避了自己的朝代。如果改革者願意做到那樣徹底,那他們又何必一定要依附著光緒皇帝和清朝,兩者已不過是改革的累贅?他們難道不能直截地樹立民guo,問題簡化?以後事實之演進也表示曆史終于肯定的容納了這條路線。

  只是以問題之大,使其程序無從簡化。革命前途之任重道遠,已由譚嗣同看出。他是慈禧大後一怒之下被判死刑的6人之一。他決心爲烈士,也不願逃避。他在遺書中提及除非新舊兩dang流血遍地,中guo永遠無指望:“各guo變法無不流血而成,今中guo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中guo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公元1898年9月28日他實踐了他的預言當日被派往監刑的剛毅,不久即成爲支持義和團的清朝大員之一。

  經過9月21日的政變,慈禧企圖褫奪光緒皇位,另以一小童皇帝替代。可是她遇到幾位南方總督和一群社會上文教領袖反對,後者以上海爲中心,有西方各guo的支持。百日維新首要人物康有爲逃至香港,有英guo人援助,梁啓超則由日本使館的保護離開北京出guo。各guo使節猶且一再詢問光緒帝下落,也帶著質問的態度。太後的企圖無法實現,她反外的心理激熱化,以後影響到她對義和團的判斷。

義和團

  義和團照字面上的解釋是仗義又擁護和平的集團。它不過是華北人民秘密結社中之一種,會員練習武術,主持神秘的集會儀式,所以也被稱爲“拳民”城“拳匪”。當中有些自稱練氣功可以阻擋子彈。在世紀末年,山東居民和德guo僑民暨華人基督教徒發生沖突,義和團參雜其間,乘機生事擴展。不久之後,他們見外人即攻擊,對一切由外洋輸人之器物均行破壞。在1899年,山東巡撫本人也是一個仇外者.稱義和團員爲“義民”,收容他們入團練。次年,義和團蔓延至直隸省。慈禧qin信中只有榮祿稱義和團不可用。

  此時太後之心境值得臆度。她之把持不定,有時顯然是由恐懼及遲疑而生,井非一貫的堅決透徹。期間所發诏書有時稱義和團爲“遊勇會”及“亂民”、“拳匪”,可是有時稱其爲“拳民”、“朝廷赤子”,甚至“義民”。直隸提督聶士成既剿拳匪,又拒洋兵,最後戰死于天津近郊。好像外人愈逼清廷剿匪,太後愈決心抵抗外來壓力。此間詳情充分暴露中guo皇權的內在危機。這時候世界情勢之複雜,要求政府機構極端警覺以應變,北京的朝廷尚且完全從人身關系的角度對付問題,以至外行的氣象可以一眼看出。這樣,慈禧太後在曆史上有用之chu即在于她幫助揭露了組織上的缺陷,使對中guo2000多年帝製的消算得以加速。

  1900年6月21日她公布了她的宣戰令。作戰對象不是一個guo家,也不是條列的某些guo家.而是“遠人”和“彼等”,事實上就是與中guo接觸的所有外guo。此時義和團在北京攻擊使館火焚教堂,已生事10日。6月11日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遇害。6月16日各guo聯軍要求天津外圍的大沽炮臺于次日晨2時以前交出,天津總兵不應命,聯軍于晨6時開火而攻取之。至此總理衙門于6月19日照會各guo公使于24小時內離京。20日德guo公使克林德(baron klemens von ketteler)仍想交涉,在往總理衙門途中遇害。

  宣戰之前,朝廷反外集團交付慈禧文件一紙,據稱系各guo勒令她歸政之照會。及至此時,她仍召集禦前會議,廷臣百余人跪在殿前,太後詢問各人意見,可是內中2人反對敵對行動,終由她下令chu死。

  各guo使館被圍56日。當中停戰3次。7月下旬,中guo政府送往使館面粉西瓜果蔬數車(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富善先生dr.l. carrington goodrich時年6歲,隨父母……

中國大曆史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