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武則天第二章上一小節]李治長有文犢之交,目前官屬三品,在朝中頗受敬重,若有他出面提出廢後之事,似乎極爲適宜。
上官儀于午後突然奉诏,急速趕往宮中。他來到高宗房內,喘息未定,高宗皇帝即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向他表露了自己廢後的願望。
“皇後武氏侍寵驕橫,天下臣民已有怨言。近來又與道士郭行慎幽居密室,行巫術狐魅之事,爲本朝聖法所不容,有損皇後尊嚴,理當懲誡……”
“陛下的意思是……”上官儀誠惶誠恐地問道。
“朕意將她廢兔,”高宗說:“你可立即起草诏書,于明晨上朝之時提出廢後之事。”
“臣,臣,臣……”上官儀結結巴巴,只是一個勁地叩頭。
高宗一見上官儀這副驚恐萬狀的樣子,不由得火冒三丈。他不禁懷念起無忌、褚遂良等舊臣來,同時也爲武後專權以來朝臣的無能和怯懦而憤忿。
“你難道害怕了不成?”高宗喝道。
“不,不。”上官儀一疊聲地答道,“廢後之事關系重大,望陛下從長計議,慎重考慮。”
高宗嚴厲地瞪了上官儀一眼:“你難道想違抗朕的旨意嗎?”
“微臣不敢。”上官儀說,“陛下意慾廢後,是否當真?”
這句話差點把高宗逗樂了,他再一次提高了聲音:“朕意已決。”
“可是,”上官儀不安地問道,“倘若明天上朝時,衆臣出面反對怎麼辦?”
高宗笑道:“你放心,舉朝皆吾敵,朕亦不改其度。”
事已至此,上官儀似無話可說,他當場取過紙筆,起草了一封诏書。
這天傍晚,武則天正在蓬萊宮中散步,一名太監氣喘籲籲地從門外跑了進來。當他將高宗意慾廢後之事告知武則天時,她起先還不大相信。類似的禀報接踵而至。
武則天站在花園的籬畔,看著漸漸西沈的落日,突然如夢初醒。她意識到,一件重大的事在朝中悄悄地發生了。生懦弱的丈夫居然背著自己密謀廢後,這大大刺傷了武後的自尊心,同時,也使武則天感到了極大的震懾:倘若不是情報及時,說不定明晨一覺醒來,自己已成冷宮之囚……
武則天趕到高宗寢宮的時候,上官儀尚未離去,桌上那封起草完畢的诏書似乎墨迹未幹。高宗李治盡管一直在擔心這件事可能泄密,但沒有想到消息傳得如此之快,當武後滿臉怒容地出現在自己面前時,高宗不禁感到頭暈目眩,差一點跌倒。
武則天徑自走到桌前,抓起那封诏書,匆匆看過之後,將它撕得粉碎,接著她閉上雙眼,開始大聲地喘息。
上官儀匍匐在地,面若死灰。
武則天緩緩轉過身來,將目光投向高宗,指著地上的那團廢紙,語調平靜地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高宗低下頭去,沒有答話。
“陛下近年龍欠安,我一直將幫助陛下
理朝廷政務看成自己的職責。這幾個月來,我寢食難安,兢兢業業地效奉朝廷和皇上,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爲了陛下的聖德能夠光揚天下,現海內升平,
運昌隆。邊疆番夷,莫不臣服,舉
百
,莫不安居樂業,可是陛下卻聽信小人讒言,做出這樣荒唐的事來,這難道就是我的忠誠勞碌所應得的報償嗎?”
“可是,”高宗聲辯道:“王伏勝昨天向朕享……”
武則天打斷了高宗的話,溫言說道:“蓬萊新宮修立之初,臣命人將宮中邪異之氣驅除,使聖上的新居祥瑞吉安,難道也是我的過錯嗎?”
武則天一連串心平氣和的诘問已使高宗面有愧。
“這,這……”高宗看了上官儀一眼,“這不是我的主意,廢後之事都是上官儀提出來的……”
“我不管別人怎麼說,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既爲天子,也該有個天子的樣子。”
說到這裏,武則天走到高宗的身邊,掏出手帕幫他擦去臉上的汗,猶若一個母
在照料自己的孩子似的,她繼續說道:
“我爲陛下日夜勞,陛下也該顧恤我的一片苦心才是。我看陛下也有些累了,還是早早上
休息吧,好好睡上一覺,將今天這件事徹底忘了吧。”
隨後,武則天返回蓬萊宮。在整個過程中,她始終沒有看過上官儀一眼。
武則天回到蓬萊宮,立即召見大太監魏安和侍中許敬宗。對于這起現已流産的宮廷內變,他們也是剛剛聽說。他們來到武後的住,臉上似乎仍然余悸未消。
詩人上官儀看來已難逃一死,問題是他將以何種方式在世間消失。
許敬宗提醒武則天,詩人上官儀和王伏勝都曾侍奉過太子忠,給他們一個合乎情理的罪名並非難事。
武則天現己失去了在這件事上糾纏下去的耐心,聽了許敬宗的話,武後當即向魏安問道:
“太子忠現在何?”
“太子忠被廢爲庶人之後,一直幽禁在黔南。”魏安答道。
武則天略一思索,便說:“那就再用他一次吧。”
三天之後,上官儀和王伏勝以與原太子忠密謀造反爲名被押赴曹市斬,同時,原太子忠亦在黔南被賜死。上官儀死後,他的家族隨之受到清洗,他的孫女上官婉兒作爲幸存者,日後將在一系列朝廷變故中興風作
,起到關鍵作用。
高宗李治發動的這場宮廷內變雖在發轫之前即告破滅,但它給武則天留下的怆痛與不安遠未消除。武則天內心非常清楚,詩人上官儀只不過是受命造反,充當了高宗發泄憤怒的替罪羊。只要高宗願意,朝廷內外潛伏的反對自己的勢力一有風吹草動,便會死灰複燃,使自己苦心編織的夢想毀于一旦。
在麟德二年七月,武後曾經向高宗皇帝上過一紙表奏,提出了泰山封禅的願望,這封表奏送達高宗之後一連數日沒有音訊。上官儀事件平複後,封禅的願望再一次在武則天的心裏激起了道道漣漪,現在也許是應該利用一下封禅大典來提高自己聲望的時候了。她決定往高宗住
,與他當面商討封禅之事。
高宗對此事依舊頗爲猶豫。泰山爲五嶽之首,在道教經典中,它一直被視爲萬物滋始的淵蔽,爲陽交替消長之地。封禅的儀式神秘而複雜,曆時漫長,耗費甚巨。自古以來,封禅大典一般在新皇初立,诏告天下,或誇耀聖皇仁德,祈福延年時舉行。曆代王朝中的秦始皇、漢武帝等人都曾舉行過這種儀式。
高宗也許尚未從上官儀事件的影響中完全恢複過來,自己身爲皇帝,卻形同虛設,當無“聖德”可言。另外,武則天屢次提出封禅之請,其中必然隱藏著某種目的,想到這裏,高宗推說:
“以先父太宗皇帝之英明聖賢,封禅之禮尚爲魏徽谏止,何況我朝……”
武則天反駁道:“先帝未行封禅……
武則天第二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