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關鴻>人生問題發端>與顧颉剛論古史書第2小節

《人生問題發端》與顧颉剛論古史書

第2小節
關鴻作品

  [續人生問題發端與顧颉剛論古史書上一小節]小小滕侯不要短氣,便造了“湯以七十裏興,文王以百裏興”的話頭,直接與詩頌矛盾。到了嵇康之薄湯武,自然心中另是一回事。至于文王周公的轉變更多。周公在孔子正名的時代,是建guo立製的一個大人物。在孟子息邪說讵诐行的時代,是位息邪說讵诐行的冢相。在今文時代,可以稱王。在王莽時代,變要居攝。到了六朝時,真個的列爵爲五,列卿爲六了,他便是孔子的大哥哥,謝夫人所不滿意事之負責任者。(可惜清朝初年不文,不知“文以詩書”,只知太後下嫁。不然,周公又成多爾衮;這恐怕反而近似。)這樣變法,豈有一條不是以時代爲背景。尤其要緊的,便是一個孔子問題。孔子從《論語》到孔教會翻新了的梁漱溟,變了真正七十二,而且每每是些劇烈的變化,簡直摸不著頭腦的。其中更有些非常滑稽的,例如蘇洵是個訟棍,他的六經論中的聖人(自然是孔子和其他),心術便如訟棍。長素先生要做孔老大,要改製,便做一部《孔子改製考》;其實《新學僞經考》,便是漢朝的康有爲做的。梁漱溟總還勉強是一個聰明人,只是所習慣的環境大陋了,便挑了一個頂陋的東西來,呼之爲“禮樂”,說是孔家真傳:主義是前進不能,後退不許,半空吊著,簡直使孔丘活受罪。這只是略提一二例而已,其實妙文多著哩。如果把孔子問題弄清一下,除去曆史學的興味外,也可以減掉後來許多梁漱溟,至少也可以使後來的梁漱溟但爲梁漱溟的梁漱溟,不複能爲孔家店的梁漱溟。要是把曆來的“孔丘七十二變又變……”寫成一本書,從我這不莊重的心思看去,可以如歐洲教會教條史之可以解興發噱。從你這莊重的心思看去,便是一個中guo思想演流的反射分析鏡,也許得到些中guo曆來學究的心座(freudiancomplexes)來,正未可料。

  你自然先以文書中選擇的材料證成這個“累層地”,但這個累層地的觀念大ti成後,可以轉去分析各個經傳子家的成籍。如此,則所得的效果,是一部總括以前文籍分析,而啓後來實地工作的一部古史,又是一部最ti要的民間思想流變史,又立一個爲後來證訂一切古籍的標准。這話是虛嗎?然則我謂他是個“大小總彙”,只有不及,豈是過稱嗎?

  大凡科學上一個理論的價值,決于他所施作的度量深不深,所施作的範圍廣不廣,此外恐更沒有什麼有形的標准。你這個古史論,是使我們對于周漢的物事一切改觀的,是使漢學的問題件件在他支配之下的,我們可以到chu找到他的施作的地域來。前年我讀你文時,心中的意思如湧泉。當時不寫下,後來忘了一大半。現在且把尚未忘完的幾條寫下。其中好些只是你這論的演繹。

一 試想幾篇戴記的時代

  大小戴記中,材料之價值不等,時代尤其有參差,但包括一部古儒家史,實應該從早分析研究一回。我從到歐洲來,未讀中guo書,舊帶的幾本早已丟去。想戴記中最要四篇,《樂記》,《禮運》,《大學》,《中庸》,當可背誦,思一理之。及一思之,恨《樂記》已不能背。見你文之初,思如湧泉,曾于一晚想到《大學》《中庸》之分析。後來找到戴記一讀,思想未曾改變。又把《禮運》一分量,覺得又有一番意思。今寫如下:

  《大學》《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guo家。天下之本在guoguo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見孟子時尚沒有《大學》一種完備發育的“身家guo天下系統哲學”。《孟子》只是始提這個思想。換言之,這個思想在孟子時是胎兒,而在《大學》時已是成人了。可見《孟子》在先,《大學》在後。《大學》老說平天下,而與孔子孟子不同。孔子時候有孔子時候的平天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如桓文之霸業是也。孟子時候有孟子時候的平天下,所謂“以齊王”是也。列guo分立時之平天下,總是講究天下定于一,姑無論是“合諸侯,匡天下”,是以公山弗擾爲“東周”,是“以齊王”,總都是些guoguo間的關系。然而《大學》之談“平天下”,但談理財。理財本是一個治guo的要務;到了理財成了平天下的要務,必在天下已一之後。可見《大學》不見于秦皇。《大學》引《秦誓》,《書》是出于伏生的,我總疑心《書》之含《秦誓》是伏生爲秦博士的痕迹,這話要真,《大學》要後于秦代了。且《大學》末後大罵一陣聚斂之臣。漢初兵革擾擾,不成政治,無所謂聚斂之臣。文帝最不會用聚斂之臣,而景帝也未用過。直到武帝時才大用而特用,而《大學》也就大罵而特罵了。《大學》總不能先于秦,而漢初也直到武帝才大用聚斂之臣,如果《大學》是對時而立論,意者其作于孔桑登用之後,輪臺下诏之前乎?且《大學》中沒有一點從武帝後大發達之炎炎奇怪的今文思想,可見以斷于武帝時爲近是。不知颉剛以我這鹽鐵論觀的《大學》爲何如?

  《中庸》《中庸》顯然是三個不同的分子造成的,今姑名爲甲部,乙部,丙部。甲部《中庸》從“子曰君子中庸”起,到“子曰父母其順矣乎”止。開頭曰中庸,很像篇首的話。其所謂中庸,正是兩端之中,庸常之道,寫一個petitebourgeois之人生觀。“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不述索隱行怪而有甚多的修養,不談大題而論社會家庭間事,顯然是一個世家的觀念(其爲子思否不關大旨),顯然是一個文化甚細密中的東西,——魯guo的東西,顯然不是一個發大議論的筆墨,——漢儒的筆墨。從“子曰鬼神之爲德”起,到“治guo其如示諸掌乎”止,已經有些大言了,然而尚不是大架子的哲學。此一節顯然像是甲部丙部之過渡。至于第三部,從“哀公問政”起到篇末,還有頭上“天命之謂xing”到“萬物育焉”一個大帽子,共爲丙部,純粹是漢儒的東西。這部中所謂中庸,已經全不是甲部中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而是“中和”了。中庸本是一家之小言,而這一部中乃是一個會合一切,而謂其不沖突——太和——之哲學。蓋原始所謂中者,乃取其中之一點而不從其兩端;此chu所謂中者,以其中括合其兩端,所以仲尼便祖述堯舜(法先王),憲章文武(法後王),上律天時(羲和),下襲shui土(禹)。這比孟子稱孔子之集大成更進一步了。孟子所謂“金聲玉振”尚是一個論德xing的話,此chu乃是想孔子去包羅一切人物:孟荀之所以不同,儒墨之所以有異,都把他一爐而熔之。“九經”之九事,在本來是矛盾的,如qinqin尊賢是也,今乃並行而不相悖。這豈是晚周子家所敢去想的。這個“累層地”,你以爲對不對?

  然而《中庸》丙部也不能太後……

人生問題發端與顧颉剛論古史書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與顧颉剛論古史書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