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對話中,金庸和池田暢論了友情的問題,並屢屢以中、日文學作品爲例,對中日友情觀進行比較。池田認爲在人倫關系中,中有橫向的朋友一軸,而日本則較缺少,故在日本尋求知己不易。
金庸:上次我們就友情問題談得很投機,這委實是一個令人趣味盎然的題目,我想我們可以就這一問題再來談談。我從先生的許多著作中,得知先生對友情非常重視,創價學會本身,似乎就是一個愛朋友的大集會。池田:正如所言,學會的會員無分上級或下級的"縱向"關系,也不是爲了某種利益關系而結成的團
,而是超越利益、超越立場,是人與人"橫向"擴大的"平等的人間愛",借更深的友愛構成的團
。
金庸:在中人的倫理觀念中,朋友之誼最初從兄弟開始。在一個較大的家庭中,一個嬰兒生下來,除了父母之外,就會和哥哥、姊
接觸,中
古時要求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之間除了骨肉之情外,還有類似于朋友的情誼,我們說"友愛",主要就是指兄弟之情。
池田:果然與日本非常不同。從另一方面來說是非常重視"骨肉之情"呢!
金庸:傳統上,中人認爲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諺說:"妻子如
服,兄弟如手足;
服破,尚可縫,手足斷,不可續。"這一部分是由于對婦女和妻子地位的輕視,但無論如何,兄弟關系在中
社會中受到極度重視。我們說"手足",就是兄弟。
池田:"七步成詩"——三時代,魏文帝(曹丕)慾降重罪于其四弟曹植之時,曹植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詩"而訴說兄弟之情: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打動了文帝,從而對曹植手下留情。在曆史上常見,權力鬥爭引致兄弟阋于牆,這首詩就是對這種愚蠢的事進行批判。
金庸:另一方面,中人對好朋友也視作兄弟,中
人說義結金蘭,通過一種儀式,異姓朋友結拜爲兄弟,在家立誓:"雖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在西方社會中,只有熱烈相愛的戀人,才會立誓同死。但在中
這個重義氣的社會,友情比愛情更受重視。
池田:"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令人想起《三演義》中所出現的"桃園三結義"。
金庸:對!著名小說《三演義》中的劉關張三人結義,成爲友誼的典範,《
浒傳》中的一百零八將的結爲兄弟,更是後世秘密會社的標准方式。另外,不管是《三
演義》還是《
浒傳》也都強調:不但講"友誼",還講"義氣",友誼主要源自感情,義氣則包含了理智的判斷。即使和一人感情並不深厚,但爲了"應當這樣做才合道理",往往會作出重大犧牲,那是所謂"義氣"。
池田:"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如斯所言,此爲人間正道。就會奮不顧身而爲之;爲他人而舍己,更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大丈夫"的典範。
金庸:想請教一下池田先生,在日本社會中,一般人對友誼的看法如何?我從和先生的交往中,會到先生視我爲好面,到了老年時期,還能結交到這樣的好友,真是我的幸運。
池田:豈敢。就您所提的問題來說,一般而言,日本是一個頗難締結友情的社會。友情是使人間社會向"橫"擴展的關系,可是日本社會是"縱向社會"——也即以"上下級"關系爲軸心而構成的社會。您在日譯本《書劍恩仇錄》的序言中指出:中的俠客的基本思想,與日本的"武士道"是不同的。"武士道"的中心是"忠"的思想,是對有恩于己的主君盡忠,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
命。這確是一語中的,在日本,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忠君"是社會道德的根本,吉川英治等的小說中,"君君臣臣"的對話時常出現。即使對那主君是暴君,也不問情理地追隨,總而言之是盡忠報答主君。由于過分強調"尊卑有別"的關系,以至培育"友情"這種平等的"橫向"的人際關系的土壤也就愈來愈少了。在近代以後的文學中,《忠臣藏》不用說,還有森鷗外的《阿部一族》,山本周五郎的《只剩下枞木》等以忠君爲題目的作品不可謂不多,但主題爲友情的作品就少得可憐。一言以蔽之,所謂友情這種觀念,在日本的曆史中並不發達,這是有識之士早已指摘過的。友情較被重視和盛行起來是在明治維新以後的事,那也許是從歐洲學來的典型吧!
金庸:噢!原來如此。
池田:在中,據我所知,"家"的觀念也是比較強烈的,"家族"似乎是道德的源泉。旅日華僑作家陳舜臣先生曾這樣說道:"中
的”家族”是以家庭爲終點的,家庭的”牆”是很厚的,不能翻越它,而向著村一鎮一縣擴大開去,更說不上擴大到
家這個層面。"再者,法朗西斯·福山也這樣指出:"中
社會與日本有顯不同,她沒有那種集團意識。借用林語堂的話來說,日本的社會就像一塊花崗岩,中
的傳統社會則像一盤散沙似的家族組成的。"他認爲中
是"首先以家爲重"。
金庸:是,我大致同意這種看法。
池田:從這種"家族中心主義的縱向型社會"來看,剛才您所講的異姓結拜爲兄弟,將密無間的友人視爲兄弟("義結金蘭"),又是怎樣産生的呢?記得陳舜臣對這一問題也議論過,他認爲是與"孝",亦即"孝
"這種道德相關連的:"孝"是絕對的。對無論是多壞的父母也必須盡孝道。家族觀念頭極強的中
人,認爲這種絕對而死板的關系,僅在家中存在就夠了,踏入社會而建立對外人的關系時,如果可以的話,要回避父子(血緣)的這種縱向關系,盡量選擇兄弟這種橫向型關系。所謂的"孝"屬于縱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強力的。在那之上建立社會中的對人關系的基本,是不適宜的。中
社會的主要關系是所謂兄弟的"橫向型"。《三
演義》描寫了關羽、張飛等的結義兄弟關系之深、之強,但對他們個人的家族感情卻沒在書中表現。因而或許可以這樣說,這部作品之所以爲中
人喜愛,不正因書吟吸這種"忠義"之情的嗎?總之,從古板的"家"的觀念解
出來,對"橫向型的人際關系"的共感,是令人向往的。
金庸:的確是見解深刻的批評。您認爲在日本培育友情相當困難,是與根深蒂固于傳統之聽日本"縱向社會"有根深的關連。此外,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呢?
"知己"是真誠的互相了解
池田:再舉一例,也許是正面意義上的"個人獨立"意識太過薄弱吧!福澤谕吉爲了使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能成爲……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重視友情是中國人的倫理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