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漫談世界名著上一小節]即是"不重視人的存在"!這樣的曆史教科書所灌輸的東西實在是毫無趣味可言。將"人"擱在一旁,除了顯示出現代曆史觀和世界觀的破綻,不也是經曆了二十世紀宏大實驗失敗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家的曆史實況嗎?所謂"曆史的必然
"這句話,在二十世紀中常常出現,但是認爲曆史將會如其所料般發展,而且人能預知曆史的過程,這其實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如果抱這種態度,則是一種以外在因素來決定一切的決定論,那就太簡單了。說得苛刻一點,在那種思想裏,人的獨創
、主動
,所謂"努力",一切都成爲無甚意義。如果追究到底的話,人就會變成怎樣也逆轉不了命運,怎樣做也徒勞。在這個意義中,"唯物決定論"的馬列克思主義和"唯心決定論"的佛洛伊德學說,可以說是二十世紀的兩大思
之象征。
金庸:馬克思認爲生産工具與生産力的發展,造成生産關系改變,引發階級鬥爭,由此而推動曆史進展。人類曆史從原始共産社會進步爲奴隸社會,再進化爲封建社會,然後是資本主義社會,下一步必定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産主義社會。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經濟發展。經濟和生産是社會變化的根本,這個原則我是十分信服的,確是馬列克思天才的得要理論。不過也有人不同意他說得這樣百分之百年確定。英大哲學家羅素,就曾在《自由與組織》一書中,以輕松的例子提出異議。他說,馬列克思關于曆史的理論是過于確定了。事實上,當兩個巨大的力量互相對立而相持不下之時,一
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改變曆史。曆史不能說是必然的,其中充滿了偶然的因素。1917年,伥
政府被推倒了,列甯要從德
回俄
去。如果當時負責批他出境證的移民局長由于消化不良而脾氣不好,本來要批"准許"的,忽然氣沖沖地批了個"不准"。列甯不能回
,不能領導十月革命,蘇聯的曆史不免全部改寫。如果當年在伐爾密戰役中指揮普魯士軍隊的統帥不是這麼糊塗昏庸,普軍極可能一舉將法
大革命催毀了。再舉一個極端假定,當年英王亨利八世若不是因愛上了美女安布琳(anneboleyn)而與羅馬教皇決裂(亨利八世要求教皇宣布他的第一次婚姻失效,以便娶安市布琳爲後,但教皇不允),美
可能根本不會出現。英
與羅馬列教遷分裂後,不承認教皇將美洲分贈給西班牙與葡萄牙。如果不是由于英王的一樁情史,英
一直信奉天主教,羅素以爲,"美
今天可能仍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羅素的理論與例子,容易了解,另一位英
大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r·popper)的理論就相當艱深,他的名著《曆史命定主義的貧困》(thepovertyofhistoricism)只不過一百多頁,但我研讀此書所花的時間精力,超過了閱讀他另一部更出名的兩大本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曆史命定主義的貧困》一書,以哲學理論與邏輯推理證明曆史是不可預測的。其中偶然的因素太多,人
不能用科學方法來測量,所以曆史的將來到底如何,難以提出科學
的可靠預見。羅素與波普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英
哲學家,重視邏輯與數學推理,與馬列克思所主張的曆史唯物主義大不相同,因此有相反的結論。平心而論,羅素所舉的例子雖然有趣,卻也難以令人完全信服。其實馬列克思義者重視生産力和經濟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但也十分重視"人的作用"。如說曆史發展純粹由于物質而忽視人的作用,那是機械唯物論,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所反對的。中
理論界曾有"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辯論,結論是兩者互相作用而推動,不可缺少其一。我傾向于相信,1917年初列甯如果不能回到俄
,俄
的無産階級革命還是會成功的,不過少了列甯的領導,結果未必如此圓滿而已。當年英
如果不
離天主教,北美洲殖發地中的十三州等等由教皇送給了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中的十三州等等由教皇送給了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比英
更加腐敗落後,北美十三州經濟發展,強有力的資産階級興起,還是會發動獨立戰爭而成功,建立美
。不過英王亨利八世如不上安布琳,沒有立她爲後而生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
的和歐洲的曆史不免會相當不同,今日北愛爾蘭或許沒有新舊兩教居民的嚴重鬥爭了。波普是強烈反馬列克思主義的學者,他的攻擊曆史命定主義我是當然之義。
池田:然而,《布魯達庫英雄傳》的英雄們,卻充滿著那樣動人的人魅力。小林秀雄先生曾指出:"說到《英雄傳》,地米斯托克利、伯裏克裏斯、嚴曆山大大帝、恺撒大將一點也不像英雄。"什麼樣的英雄實際上也是人,帶有許多人的缺點,也就有著各種矛盾,也有很多失敗,帶有許多人的缺點,也就有著各種矛盾,也有很多失敗,絕非什麼完美聖人。然而,那就是"人"。盡管是苦惱、困苦,試行錯誤,但也要與現實格鬥,創刊造曆史,留下曆史。《布魯達庫英雄傳》中,淡淡地透出那種完全真實的"人們"的生活氣息。如以內容而言,與其說是《英雄傳》,倒不如說是"人物傳"更爲貼切吧。
金庸:是,中有一句老話:"英雄見慣亦尋常。"
池田:上次我曾談到"新思維改革設計師"雅戈布列夫先生曾認爲,不是以物質作第一義,也不是以"存在決定意識"來考慮,"完全贊成意識決定人生的(佛教)之想法"。他所說的"意識",以佛法的語言來說,可以換言爲人的"一念"吧!"自己自身"如何?人生也好,社會也好,一切者由此開始,要怎樣變革也是可行的,因爲"人"是曆史的主者。
金庸:佛法純粹是唯心的,確如先生所說——認爲社會、人生、命運等等,全然決于人的"一念"。《華嚴經》更把這"一念"的作用推廣之宇宙萬物。佛教十分強調"因緣"。"因"是原因,"緣"是條件,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生與存在,必定有其原因與條件。條件如果消失了,事物會隨之消失,"華嚴宗"理論物強調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猶如一張大網。人之"一念"所以會産生,與物質條件,時代
流衆人生活等等有關,這就是"因緣"了。我的理解是心物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我們信奉佛法,作爲個人的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社會中固無不可:但如與旁人討論,我認爲在中
與日本目前的局勢中,佛法的作用應當主要是勉勵人們提高道德修養,克製過分的貪心和慾望,爲社會及旁人的福利作出貢獻。佛教終究有它消極……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漫談世界名著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