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梁曉聲>京華聞見錄>第2節

《京華聞見錄》第2節

梁曉聲作品

  今年五月見到茹志鵑老師那一次,她還說:“我向人探問過你的情況。讓你當文學部副主任,你沒當是不?沒當對。你年輕,創作上剛剛取得一點成績,不要就被官位所誘惑,那沒出息。”

  我想,她不真心關心我,是不會向人探問我在北影的工作情況的,也不會對我很坦率地說那番話的。

  我真希望,受青年尊敬的,有威望的人們,能夠很慷慨地對許多青年說:“你是一個好青年……”即便這個青年本身並不怎麼好,如我一樣。但那句話,具有著某種使一個不怎麼好的青年朝好的方面去努力,不朝壞的方面隨意發展的約製力。當然,那句話也只有出自一個受這青年尊敬的人之口,才可能具有約製力。

  爲了這一點,和由這一點使我從生活中領悟的一個道理,我感激茹志鵑老師。

  與黃宗英老師相識,比與茹志鵑老師相識晚兩天,因爲開會的前兩日她未到。

  我是在樓梯上見到她的。我上樓,她下樓。她懷中抱著一大摞紅彤彤的塑料貼面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掉了幾冊,我替她撿了起來。

  她道了謝,問:“買一冊嗎?”

  我說:“不買。”

  又問:“爲什麼不買啊?”

  我說:“有了。”

  她說:“有了也肯定不是這樣的。這可是第一批塑料貼面的啊!”

  我想:這人可怪,我不願買,幹嘛非動員我買啊!就答:“那也不買。再偉大的著作保存一本也可以了!”她笑了,說:“回答得好。他們叫我幫忙賣,我只好盡這份義務。可是推銷半天了,一本也推銷不掉,豈不是令我感到有點掃興嗎?”

  我說:“誰盡這份義務,都會感到掃興的。如今肯定人人都有了啊!”

  她又笑了,說:“看來我只好‘完璧歸趙’,給會務組送回去了!我就對他們說你剛才那句話吧——再偉大的著作保存一本也可以了。你不買非常對,一樓正在賣新書,莫如省下錢多買一本沒買過的書是不是?你快去!”

  我立刻轉身下樓。

  聽到背後有人叫了一句:“黃宗英!”不禁站住,見一個人在同她說話。

  我恍然大悟——熱情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推銷員”,竟是大名鼎鼎的黃宗英!

  我至今仍不確知她的年齡。但當時肯定已五十多歲了,卻一點也不像五十多歲的女xing,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十歲左右。她神采奕奕,煥發著一種似乎永不會被生活的砺石所磨滅的熱情、爽朗和樂觀精神。

  在大學裏,我讀過她的報告文學《小丫扛大旗》後,曾有意識地翻閱各種舊報刊,尋找她的作品當範文讀。她討論時發言很踴躍。我從她當時那些發言中得出結論,她是位非常重視深入生活的作家。

  記得她當時曾這樣說:“只要有可能,我就一定爭取深入到生活中去。要像一條蚯蚓鑽入泥土中一樣。在作家圈子以外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和許多事,實在是太令作家激動、太令作家感動了!我真想走遍全中guo,深入到各種各樣的生活中去!……”

  于今重新思考她這番話,我仍認爲很有道理。無論對于報告文學作家還是小說作家,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排除作家的文學功力和才情這兩方面因素,一位作家究竟擁有多少生活底蘊,究竟擁有多麼大的“創作園林”,決定作家將取得多大的成就。

  會議結束後,我忽然産生了一個念頭,想請她給我們複旦中文系的學生們,講講報告文學寫作中的種種問題。但又怕她會拒絕,使我“下不來臺”。最終還是鼓起勇氣,讷讷地向她提出了請求。

  她說:“哎呀,這可不行!給你們複旦中文系的大學生們講課,我真沒那麼高的shui平!”

  我說:“我的許多同學都很喜愛讀您的報告文學,我是在代表他們請求您呀!”

  她看了看我,說:“你好像還誠心誠意的?”

  我說:“是誠心誠意的。”

  她猶豫著。

  我又說:“您放心好了,我們會組織得很有紀律,絕不許任何一個同學跟您搗亂。”

  她說:“我倒不怕這一點。大學生們和一位作家有什麼過不去的呢?無非是提出幾個使我爲難的問題。那我就來一句‘無可奉告’,他們還能如何呢?”

  我說:“您答應了?”

  她說:“並沒有啊。”

  我說:“您真令我失望。”

  她又猶豫了一會兒,說:“你這誠心誠意的樣子也真叫我感動了,不是裝的吧?”

  我說:“不是裝的。”

  她終于說:“好吧,我答應了。不過得給我幾天時間准備准備。給你們複旦中文系的大學生們講課,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事。”就給我留下了她家的地址。

  到了講課那一天,上午七點多鍾,我與中文系的一位老師,坐了一輛吉普車去接她。走進院子,見她正坐在一個小板凳上,膝蓋上放著一個小小的筆記本,聚精會神地思考什麼。

  她講的很出se,許多外系的學生也去聽了,總共三百余人。

  我記得她講到細節問題時說:“什麼叫細節?細節就是你的‘珠子’。你要穿一串項鏈,這串項鏈要與別人的不同,你起碼得有幾顆是你的‘珠子’。一顆珍貴的珠子能使一串項鏈熠熠生輝。一個好的細節能使一篇作品讀後難忘。”

  還記得她舉了一個例子:日本占領中guo時期,有一個日本軍官,養了一條狼狗,每天早晨上狼狗叼一個籃子到集市去。狼狗往哪家鋪子前一蹲,鋪主就得立刻將最好的ji鴨魚肉放進籃子裏,不敢怠慢絲毫,幾年如一日。而那日本軍官是從不在集市上露面的。狼狗馴順得很,並不像有些電影裏那樣,見了中guo人就龇牙咧嘴。但每一個中guo人卻避之如避猛虎……

  舉了這個例子後,她說:“這段生活提供給我們的細節的藝術魅力在于,那個日本軍官一定不能露面。根本不必花費筆墨去寫他作爲一個侵略者的飛揚跋扈。那狼狗一定要寫得非常之馴順。而中guo人畏之如猛虎的心理,一定要寫得淋漓盡致。數年如一日啊!這就是文學藝術的反效果……”我自己和我的同學們,聽了她的講課,都覺得受益很多。

  其後,我又帶著《北方文學》的一位青年編輯到她家中向她組稿。

  黑龍江省是有對不起黃宗英老師之chu的。某一年舉行全省業余文藝宣傳隊大彙演,我們兵團六師宣傳隊演出了一個小戲。恰值黃宗英老師在哈爾濱,觀看了,很高興,就說了一些熱情支持知識青年業余創作,肯定和稱贊那個小戲的話。後來有人指出那個小戲寫的是“中間人物”,違反了“三突出”創作原則。宗英老師予以肯定和稱贊,當然是“別有用心”。成……

京華聞見錄第2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2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