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蓋瑞·金德>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

《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

蓋瑞·金德作品

  --------------------------------------------------------------------------------

  貝特勒紀念研究院創立于1929年,是一個非營利xing質的私人研究機構。二次大戰期間,旗下的500 位科學家參與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坦計劃”。其後陸續發明或改良影印機、硬幣銅錫察裝法、太空船的隔熱片等等。

  研究院總部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正南邊,共有3000位科學家從事研究;其中60%的研發項目是政府委托進行的,guo防部是最大雇主。

  裝備研發部主任唐恩·費淩克(don frink )說:“我們chu理所有的疑難雜症:太空的、地下的、敵後的、還有shui中的;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工程,它的xing質最爲獨特。”

  他們每年約可收到200 封求職函,精挑細選之後,大約只有20位可以與費淩克進行面談;而5 名錄取者之中,通常有4 名前來就職。費淩克需要有各種實際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只懂理論而缺乏工作經驗的申請者,都在摒除之列。

  湯米雲遊全guo,搜集資料和累積經驗之後,在1981年春天回到哥倫布市。他求見費淩克。湯米相當符合費淩克雇用新工程師的4 個條件:聰明、進取、熱誠、易于共事。但費淩克也唯恐這位兼具發明家和企業家禀賦的年輕人難以久安其位,說走就走,那麼研究院對他的投資將會化爲烏有。

  但是湯米保證:“不會的。我一向渴望能到貴院工作。”

  費淩克向俄亥俄州立大學查證,發現所有教授都對湯米有深刻印象。他們保證:湯米那個家夥一定會有成就,雖然不能預見是什麼成就,但一定會闖出名堂。費淩克也承認:“他的iq一定是天文數字。”

  費淩克邀請了4 位工程師共同參與面試,他們全數通過雇用湯米。盡管如此,費淩克仍然頗爲躊躇:湯米那種人根本就是工作狂,工作時間又不正常,必定相當難以共事,恐怕同事無法忍受他的作爲。費淩克還有另一層顧慮:工作人員必須隨時隨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連下意識都必須爲貝勒特工作;他怕湯米心猿意馬。但是後來他承認:“湯米工作的時間比我所預期的還久,都已經過了4、5年了,他還留在崗位上。”

  費淩克只顧憂慮湯米會投注多少心力在貝特勒,又會把多少心力分心于其他工作,但他從未想到,有朝一日,他和唐·海克曼(don hackman)都將爲湯米工作。

  湯米在往返基威斯特和哥倫布之間時, 結識了鮑伯·伊凡斯(bob evans);他也是主修地質學的大學生。鮑伯原來也是古典鋼琴演奏家,後來改奏爵士樂,擅長搜集小道消息,而且記憶力驚人,聯想力豐富;個xing良好,毫不做作。

  此後他們來往密切,經常徹夜深談,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乃至湯米的工作經驗,無所不談,頗有相見恨晚之感。湯米談到如何分辨和確認自己要尋找的沈船。這些沈船地點都在淺海,狂風巨lang和海底洋流把沈船的物件彙集在一起,像是孵卵器中的ji蛋;湯米說這是“垃圾場效應”。

  尋寶者通常要遍查各種紀錄,只要沒有打撈紀錄的,就認爲該船未經打撈,沈寶尚在原地。但事實如何呢?又該如何確定?湯米認爲大型帆船吃shui大約15英尺,所以大概會碰撞到15英尺深的暗礁。費雪找到的物件都在shui深12英尺chu;然而“阿圖加號”的寶藏沒有在1662年就被撈光,是因爲沈船3 周以後,又發生了一次更大的飓風。

  湯米認爲尋寶者受製于太多的未知數,諸如天氣、曆史、政府、人xing等因素,以至于無法掌握全局,幾乎全都失敗。成功之道,就在于掌握更多的因素,加上詳盡分析,減低冒險程度。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無數的金銀財寶從新大陸運往舊世界,其中有1/4沈于海底。所以確有寶藏存在,但不該從加勒比海淺海chu的沈船殘骸中去尋覓,那機會太渺茫了。湯米認爲理想的尋寶地點,應該是在海lang沖擊不到殘骸的地方,在殘骸不至于互相重疊的地方,在海底堅硬、海流緩慢的地方,在政府無法主張所有權的地方。所以湯米告訴鮑伯,他要在深海打撈沈船。

  費淩克很快又發現了湯米的諸多優點:精力充沛、待人誠懇、學識豐富令人折服,尤其能夠說服學識豐富的顧客。費淩克原本有意要湯米擔任研發海軍裝備的設計師,至此改變主意,要他主持研究一個解決問題的全面系統。這時正逢政府有意投入大量經費,研究海底礦藏的開采方法。湯米全心投入,列出優先次序,仔細分配時間。他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一下班,又沈溺于思考海底沈船問題。他的思考重點不在殘骸和財寶,而在技術。海底開礦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他的新構想。除非海底礦物的價值劇增,否則開采所得將不足以支應研發費用;但是沈船不同,只要1 艘裝載大量財寶的沈船,就足以吸引投資者,從而獲得足夠資金來研發所需技術。

  17世紀時,哈雷管星的發現者哈雷爵士製造了第一個潛shui鍾,可以容納3 個工作人員,下潛到60英尺深的shui中1 小時45分鍾。工作人員利用繩子或鏈條綁住沈船的物件,然後由其他shui手拉上shui面。300 年後,技術固然大有改進,但所能完成的工作依然沒什麼改變。

  1963年“長尾鲛號”沈沒之前,海軍專家就已開始遊說五角大廈,撥款研製潛得更深、配備伸臂可以抓取物件、能夠自行移動的深海潛艇。然而設計完成之後,海軍艦隊視之爲血統不純的雜種,沒有包商願意承建。海軍只好委托密勒通用公司建造,取名爲“愛爾文號”。

  1964年,l架空軍b-52轟炸機在地中海例行巡邏時,失事墜入海中,殘骸散落的面積廣達10平方英裏。該機載有4 枚核彈,威力都比投擲于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強70倍以上。 其中3枚在陸上尋獲, 另外1枚連同降落傘沈入海中。海軍當局動員了“愛爾文號”和新造的“阿魯米諾號”前往搜尋。後者較新,能夠下潛8000英尺,重達78噸;前者潛shui能力則有6000英尺。當局稱這次搜尋任務是“在黑暗的草堆中尋找針眼”。

  “愛爾文號”潛shui10次,終于在2800英尺深的海流中發現核彈的降落傘。但是母船丟下懸鈎時,“愛爾文號”搖晃得像個醉漢,絞起的動作失敗兩次。核彈失去蹤影,9 天之後才再尋獲。這時海軍只好動用最新的纜控shui下研究船(curv);這個小機器人配備有燈光、照相機……

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