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上一小節]和伸臂。正當它要絞起核彈時,降落傘突然張開,包住了機器人,使它動彈不得。母船的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機器人連同核彈拉起。大家只好承認,這次成功全靠好運。
之後,海軍繼續研製了“海底懸崖號”和“甲魚號”,船身比“愛爾文號”較大,速度較快。接著又建造了“比目魚號”和核子動能的nr-1 ;後者配有各種先進裝備,可在海底停留數周,並且裝有輪子,能在海上行走。然後可以下潛6500英尺的深海搜救載具(dsrv) 也接著問世。原先估計dsrv每艘造價是300萬美元,20世紀70年代出廠的兩艘,造價卻達2.2億美元。
“長尾鲛號”沈沒20年後,深潛艇已經可以潛得更深,在
底停留更久。它們測量了墨西哥灣流、標出扇形海
位置、收回沈沒的
雷和飛彈、探測錳礦礦層、研究地質、檢查海底探勘裝備。但是如果除去電腦導航系統。推進系統、空氣再生系統、聲納和照相機,它們所能做的,幾乎只是把挂物鈞勾到物件上,再由上面
手用絞盤機絞上,或伸展臂膀笨拙地抓住東西而已。
打撈深海沈船,理論上只要在沈船地點放下蒸氣爪鉗,夾住殘骸用力拉上即可。但是這麼做,物件會破碎,減損其曆史價值;寶物遭受破壞,價值銳減;浮途中,物件可能喪失,有的從此無法尋獲。何況殘骸結構複雜,難以辨認;寶藏有時壓在下方,埋得更深;這些都是難題。湯米從不考慮使用這種方法。他先要探勘、紀錄,然後像積木一般逐片拆解,不讓彼此互相影響。他要保持精致物件的原狀,毫發無損。他還要利用攝影機和錄影機拍攝全部過程。湯米說:“我們要做得精致細膩,像是外科手術。”
他預見未來底的工作,應該是在海底幾千英尺上方的自動化控製室中
控。只要費用不缺,假以時日,科學家和工程師必可製成機器人,在陸上執行這些任務。這些精密的儀器,其實還只是簡單的部分。在海面
控深
的機器人,秘訣不在這些精密複雜的儀器,而在人的觀念。這時,已經問世的海底儀器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但較諸哈雷的潛
鍾,工作能力的增加實在有限。經過10年的努力,湯米總算分門別類,有了清楚的認識。
首先,從面開始。如何把潛艇放進海中?10節的風速就可以産生3 英尺高的海
,妨礙潛艇的置放,嚴重時甚至可以打壞艇殼。所以只要海
達到3 英尺,就不可冒險置放潛艇;但海
小于3 英尺的機會不多。
其次,小潛艇放進中之後,母船在海面隨著海
起伏,此時聯系兩者的纜繩時緊時松。有時其力道大過小艇重量10倍以上,還可能扯斷纜繩,使小艇沈入海中,消失不見。包裹的纜繩當中,還有許多傳輸訊號的電線,它們縱然沒有因爲上述情況而斷裂,但每次通過滑車或絞盤時,時彎時直,力量時大時小,線路也容易疲乏受損。再製抽換,需時3 月;如果攜帶備份,人員和空間都要增加,所費不資,成本大爲增加。
小艇降落海既困難又危險,原因有二:其一,搖晃的母船震動小艇,使小艇不易控製,加上照相機的鏡頭時常被泥沙遮住,無法觀測,不能確定小艇的確切位置;其二,纜繩下懸重物,突然釋放時下端彈起,纜繩會在
中扭轉打結。扯起重物時,母船的搖晃照樣可以扯斷纜繩,那麼就只有鳴金收兵,把小艇留在海底了。
解決方法之一是,把動力裝置裝在小艇上,不需上下通訊,而由工作人員在小艇內駕控。但人員的生命安全難以保障。所以每個系統都需要後備的支援系統,結果累贅的備份不但消耗了工程人員大量的精力,也使小艇臃腫笨拙,效能減低。
湯米的計劃非關家安全,所以沒有政府資助,資金有限;一切都必須以最簡省的代價完成,設備、技術加上其他費用,不能超過1ooo萬美元。
這時,發展無人載具漸成共識。因爲這種載具不但輕省,且無工作人員生命安全的問題。美海軍雖已開始研製,但是法
拔得頭籌,製成第一艘無人載具。這個載具缺點仍多,無法把握時效,例如海底攝影機拍攝的照片必須在上面沖洗,但海底情形瞬息萬變,往往錯過時機。湯米心中的載具必須能夠停留夠久、必須能夠由海上
控。必須能夠即時報告實況。這樣他才能當機立斷,做出正確決定。
不論載不載人、系不系纜,每個系統的主要問題都在于未能克服潛載具的不穩定
,從而無法進行海底的主要工作。爲使它們能在
下浮動前進,浮力重心必須狹長且固定,不能變動;
控儀器必須短小,過長會使浮力重心變動,船身傾斜,稍微使力,小艇就會翻覆。
湯米早就決定放棄在海底使用工作人員的方式,因爲這既昂貴又危險,且功能有限。“我認爲秘訣在于建造穩定的無人載具,它具備各種機械功能,而且必須能在海底連續工作數天。”他心目中的理想工具是“下遙控載具”(rov )。1982年,全世界共有10艘這種載具;但釋放、回收和降落海底時的纜繩問題依舊,仍然無法有效地在海底進行工作。湯米認爲只要整合
下工作的各種技術問題,應該不難解決。關鍵所在應該是整個系統背後的觀念和次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湯米的禀賦正足以將這些難題逐一分解,詳盡檢驗、了解之後,再進行旁人所謂的不可能之事。
打撈沈船的第一步是確定打撈對象。確定幾千英尺深中的沈船狀況,是技術上的第一個難題。根據文獻記載,只能知道大概的沈船地點,誤差可能高達50海裏以上。首先必須搜尋廣大的海面,如果利用傳統的聲納,必須耗時幾百個工作日。幸而,哥倫比亞大學爲了研究深海采礦,在1980年研製了“西馬克一號”高速探勘系統。但“西馬克一號”的工作契約已經排到兩年以後,而且利用“西馬克一號”探勘所得的資料,依法均需公諸大衆。
1983年,湯米結識了曾經參與這種探勘工作的地球物理學家麥克·威廉森(mike williamson )。麥克認爲利用探勘用的攝影系統探測海底山脈易如反掌,就連搜尋沈船、飛機或飛行紀錄器、炸彈、飛彈零件等也非難事,唯一的難題是缺乏資金。
1983年,麥克成立一家海洋技術公司,賣掉之後,重新成立一家,可是欠缺的仍然是價值百萬美元的新式聲納。他說:“如果有100 萬資金製造聲納,我就可以大展宏圖了。”湯米鼓勵他繼續進行,甚至答應幫忙募集資金。但是麥克認爲湯米只是尋寶客,而麥克自命清高,與自己來往的都是知識分子……
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1年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