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萊蒙特>福地>二

《福地》

萊蒙特作品

  弗瓦迪斯瓦夫·萊蒙特(1868—1925)是我guo讀者熟悉的傑出的波蘭現實主義作家,在歐洲和世界文壇有較大的影響。他的代表作《農民》和《福地》不僅在波蘭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早已被公認爲世界現實主義文學名著。1924年“由于他偉大的民族史詩式的作品《農民》”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魯迅先生三十年代在研究東歐被壓迫民族文學時,對萊蒙特十分推崇。早在四十年代,我guo就已經開始翻譯萊蒙特的小說。解放後,他的作品得到了更爲廣泛的介紹。不久前我guo出版了《農民》的新譯本。現在我們把他的另一部重要長篇《福地》譯介給讀者。一

  萊蒙特生活和創作的時代,是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guo瓜分,人民遭受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災難深重的時期。1863年一月起義失敗後,在三個占領區,特別是在沙俄和普魯士占領區,占領當局都加重了對波蘭的民族壓迫。1864年的農奴解放,爲波蘭城鄉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沙俄爲了將它占領的波蘭王guo和沙俄帝guo完全合並,取消了王guo和帝guo之間的關稅壁壘,波蘭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因此具備廣闊的銷售市場和足夠的勞動力,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發展很快。盧森堡曾經指出:“在1800—1877年間,工業發展的主要條件:銷售市場、交通道路和工業後備軍都形成了,俄guo和波蘭的工業成了資本主義初期積累名副其實的金庫。1877年以後,開始了大規模的資本積累和大企業迅速創建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生産迅速增長。”這時,華沙的五金工業、索斯諾維茨的采礦、鋼鐵工業和羅茲的棉花、羊毛工業等都從工場手工業變成了強大的現代化機械工業。當時波蘭chu于殖民地地位,外guo資本——俄guo、法guo、德guo、比利時、英guo的資本大量入侵,一方面造成了波蘭民族資本和外guo資本之間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波蘭的工業品也可以借此出口外guo,如波蘭的紡織品當時就曾大量銷往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地,甚至遠銷中guo,使資本家獲得高額利潤。工業的長足發展,使波蘭王guo成爲原料的買主和新商品的輸出者。在這種情況下,大工業企業和資本便迅速集中在人數越來越少的實力雄厚的資本家手中,波蘭王guo的資本主義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波蘭王guo農村,也發生了急劇的土地兼並和階級分化,結果是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一部分舊式地主和新起的農業資本家手中,農民雖然獲得人身自由,但由于沒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無法擺tuo貧困的chu境,許多人重又當上地主和新興農業資本家的雇工,或者流入城市,加入城市無産階級的隊伍,遭受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

  隨著波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産階級、半無産階級和地主資本家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早在七十年代末,由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無産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就在波蘭興起。1882年,華沙工人運動領袖路德維克·瓦林斯基領導成立了波蘭第一個無産階級政dang“無産階級”。1893年,在著名革命領袖盧森堡和馬爾赫列夫斯基領導下,“波蘭王guo社會民主dang”誕生。1900年,波蘭王guo和立陶宛的無産階級聯合,成立了著名的“波蘭王guo和立陶宛社會民主dang”。這些政dang領導了華沙、羅茲等大工業城市和農村的無産階級罷工運動,曾使八十、九十年代的波蘭工人運動出現一個又一個的gāo cháo。

  1868年,萊蒙特生于羅茲附近的大科別拉村。他父qin曾是鄉村教堂的風琴師,後來又靠租佃經營地主農場的收入維持全家生活。他母qin和幾個兄弟曾參加一月起義,反抗沙俄占領者的壓迫。他自己在讀書時,也因堅持講波蘭話,不肯講俄語而被官辦學校開除。萊蒙特十八歲時,就離開家鄉,獨立謀生,當過裁縫、肩挑小販、鐵路職員、小站站長,並在工廠裏幹過各種雜活,還做過流lang藝人、寫生畫家和修道士等。他常常挨餓和露宿街頭,受到貴人的歧視,正如他的一個朋友當時所說:“萊蒙特經常是生活在四輪馬車下,而不是在四輪馬車上。”

  由于萊蒙特年輕時長期chu于被壓迫的地位,和社會下層接觸較多,他對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有較深的了解,他的文學創作也正是在他飽嘗辛酸的環境中開始的。他在回憶這些生活時曾經寫道:“這種職業,這種貧困,這些可怕的人們我已經領受夠了,我說不出我受過多少苦。”

  “我不准備描繪我開始文學創作的這些年代的生活,我在這些年裏,由于流lang街頭,遭受貧困,最嚴重的貧困,我是十分不幸的。”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萊蒙特開始創作短篇小說,主要的如《湯美克·巴朗》(1893)、《正義》(1899)、《母狗》(1892)等,都是反映波蘭城鄉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作者不僅對那些yin險殘暴的工頭、地主、仗勢欺人的管家、僞善的村長、神父進行了揭露,而且成功地刻畫了許多對社會黑暗敢于反抗,堅持正義和純樸善良的勞動人民的形象。

  九十年代,萊蒙特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喜劇演員》(1895)及其續集《煩惱》(1897)和《福地》(1897—1899)。前者通過一個藝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資産階級頹廢藝術風行一時的社會環境中,真正的才華和抱負得不到施展,揭露了資産階級庸俗、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1902年至1908年間,萊蒙特創作了以波蘭農村生活爲題材的偉大史詩《農民》。這部長篇小說以波蘭王guo二十世紀初和1905年革命前後的廣大農村爲背景,深刻反映了波蘭各階層農民爲爭奪土地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揭露了沙俄占領者勾結地主對波蘭實行民族壓迫和鎮壓波蘭人民反抗鬥爭的罪惡,生動地描寫了波蘭農村各階層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從《喜劇演員》到《農民》是萊蒙特小說創作的主要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思想上藝術上都獲得了突出的成就。

  從這以後直到1925年他逝世前,他雖然還創作了不少長短篇小說,可是其中除少數外,大部分作品,特別是他晚年寫的作品都不成功。長篇三部曲《一七九四年》(1911—1918)取材于十八世紀末波蘭被瓜分前于1788—1792年召開的所謂“四年會議”和科希秋什科起義,作者揭露了當時貴族富豪勾結沙俄出賣民族利益的罪惡行徑,但許多細節描寫歪曲了曆史,醜化了波蘭偉大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的形象。以後發表的短篇小說如《被判決……

福地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二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