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慶勝利的時刻,在爲冉求、樊遲慶功的宴上,季康子笑容可掬地問冉求:“孔門無將才,你的戰術難道是無師而自通的嗎?”
經季康子一問,冉求臉上的笑容即刻消逝了,他的心沈了下去,他的耳邊響起了八年前南宮敬叔到陳請他時,夫子的“此番歸魯,定然大用,非小用也”的估計,夫子真是料事若神呀!響起了送別時夫子那深沈、悲涼而蒼老的聲音:“回去吧,回去吧!……”響起了顔回代夫子多送他一程時那意味深長的囑托:“夫子時時都在思念故
,兄歸
,若蒙魯君重用,切莫忘記來請回夫子……”他的眼前出現了夫子那高大的、背愈駝愈厲害的形象。落葉飄飄,夫子揮手與他告別,秋風蕭瑟,夫子的蒼發長髯淩亂不堪,目送他遠去的情形,八年來無時無刻不在他的面前閃現。他反駁季康子說:“誰道孔門無將才?子路、公良孺、公晳哀等,均有萬夫不當之勇,能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求之戰術,不及師兄弟之萬一。吾夫子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三千弟子之技藝,均來源于夫子的教授。”
經冉求一提,季康子不由得想起了近年來接二連三發生的幾件事。哀公七年,繼吳、魯鄫邑會盟之後,吳太宰伯嚭派使者召自己赴吳會見,慾再次侮辱魯,因借用了子貢代爲出使,
戰伯嚭,取得了勝利,維護了魯
和自己的尊嚴。哀公八年春,吳大舉伐魯,因有若參戰而取勝。這年夏天,齊師伐魯,因冉求、樊遲的指揮英明,方以弱勝強,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切都說明,孔門弟子個個不凡,足見孔夫子是個經天緯地的聖人。自己還很年輕,執政尚無經驗,若請回孔夫子,委以重任,時時請教,魯
定會迅速振興。想到這裏,他對冉求說:“肥慾將孔夫子請回來,輔佐
政,你看如何?”
冉求回答說:“若能如此,冢宰當堪稱曠古賢相,魯稱雄有望。然而,孔夫子非常人所能比,所能了解,冢宰需知夫子之爲人,方能一展其才。”
季康子問:“夫子之爲人如何?”
冉求回答說:“用之則天下必興,萬民受惠,連鬼神也無取其咎。夫子的願望是振家邦,治社稷,而非圖一己之利,若不合其意,封萬戶侯,也難動其心!”
季康子說:“肥既誠心請夫子歸,自會順其心意。”
冉求說:“冢宰萬不可聽信小人讒言,冷淡了夫子!”
坐在一旁大吃大嚼的魯哀公興奮地說:“愛卿之念,正與孤同,請速派人攜厚禮請孔夫子歸。”
冉求說:“招賢納士,乃明君之所爲。魯有明君賢相,再有孔夫子相輔,何愁不稱雄于東方!”
第二天,季康子便派遣公華、公賓、公林三位代表帶著厚禮到衛去請孔子。
這時,衛大夫孔文子要發兵攻打他的女婿太叔疾,問策于孔子。孔子仍用幾年前衛靈公慾伐蒯瞆向他問策時的對答回答了孔文子。他說,自己只學過文事,沒有修過武事。孔子在衛
做了“公養之士”,衛出公從不問政,自己只有給弟子們講學,准備整修“六藝”,很感無聊。當初衛靈公慾伐其子蒯瞆,如今蒯瞆時刻都在想借晉兵回
奪取君位,而其子衛出公又依靠齊
的力量,堅決拒絕其父歸
,現在執掌
政的孔文子又在攻打他的女婿。像這樣的
家,會有什麼出息呢?自己呆在這裏,還會有什麼作爲呢?于是立即命令弟子駕車,准備離開。他說:“鳥能擇木而棲,木豈能擇鳥?”孔文子得到消息,忙趕來賠禮道歉,苦苦挽留,才沒有立即走成。
一天,孔子正慾給弟子們講學,弟子們衆星拱月似地將夫子圍在中間。孔子打量著每一張熟悉而可的面孔,唯獨不見司馬牛。孔子正四
環顧,突然,司馬牛邊跑邊喊地闖了進來:“夫子——!”
師生的目光一齊轉向了司馬牛,只見他淚痕滿面,泣不成聲地說:“夫子,石頭他……”
孔子忽地站起身,忙問:“石頭恩人他怎麼樣了?”
司馬牛嗚咽著說:“他,他病故了!……”
孔子的手顫抖著:“快,快,快領爲師去看看!”
破舊狹小的茅屋裏,地上躺著蓬頭垢面僵硬的石頭,他衫褴褛,面無血
,赤著灰黑的腳,身上蓋著一張破席片。
孔子跪拜在地,酸楚地說:“恩人啊,你如何落到了這步田地……”
司馬牛抽咽著說:“蘧伯玉大夫生前待他甚好,自蘧大夫去世後,便連糊口的差使也沒有了……”
“恩人在上,受孔丘一拜!”孔子恭恭敬敬地行著大禮。隨行弟子們也一齊跪拜在地。
孔子說:“顔回啊,快將爲師的馬去賣掉!”
顔回說:“夫子,你慾……”
“我慾禮葬石頭恩人!”孔子堅決地說。
顔回爲難地說:“夫子,依禮大夫不能無車。再者,吾輩將不知奔波何方,路途遙遠……”
孔子果決地擺擺手說:“勿需多言,若無恩人冒死相救,我等早做了桓魋的刀下之鬼,豈有今日!”
正在抽泣的司馬牛忽然暴跳起來:“我去宰了這個冠禽獸的魔王!”
司馬牛轉身便走,子路忙將他抱住。
司馬牛掙著,猛地撲到石頭身上:“石頭恩人,司馬家對不住你呀,逼得你有
難投,有家難奔,客死異
他鄉……”
子貢拉過顔回,低聲說:“師兄,請遵師命,快去將夫子的馬賣了吧。”
“夫子偌大年紀,怎能長途跋涉……”顔回依然站在那裏一動不動。
子貢說:“賜將爲夫子買兩匹更好的馬來。難得夫子的一片情義啊!”
正在這時,有人來喊。原來季康子派遣的三位使者來到了帝丘。
孔子離開了祖,在外到
奔波了十四年,目的在于實現“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結果卻是到
碰壁。如今已經六十八歲了,時時都在思念故土,懷念父母之邦。既然在衛無所作爲,魯哀公與季康子又派使者來請,真可謂是如願以償了。歸心似箭,他一刻也不想再呆下去了……
孔子將弟子們都召集起來,說明歸意。凡在衛出仕爲官的,願留下的可以繼續留下,不願留的,可以一同歸魯。孔文子和衛出公死活不肯放子路與高柴離去,萬般無奈,二人只好留下。師生相依爲命十四年,這是風雨飄搖的十四年,同舟共濟的十四年,曆盡了艱險與淩辱的十四年,吃盡了千辛萬苦的十四年,一旦要分手,真是難分難舍。特別是孔子對子路,他想起了子路的許多往事,許多好
。例如有一次,自己在衛
患了重病,一連幾日
米不進,昏迷不醒人事,弟子們都認爲自己將一命嗚呼了!有的請醫,有的煎葯,有的占蔔,有的祈禱,有的流淚,子路竟努力地張羅起後事來了。他令有若做自己的家臣,想方設……
孔子傳第三十三章 孔子歸魯 季氏問政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