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特別是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和一九三七年上半年,毛澤東有一段時間能夠比較集中地對的曆史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理論概括。
毛澤東在對待理論工作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爲實踐服務。在他看來,有了正確的理論,才能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停留在初級的感階段,而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
,認清事物的本質和它的內部規律
,用來自覺地指導行動;而這種正確的理論,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只能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和繼續發展。
中共産
走過了一段富有傳奇
的艱險而曲折的道路。它在實踐中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也經曆過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兩次慘痛的失敗;積累了許多超越前人的經驗,也有過“左”的和右的沈重教訓,其中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四年統治,更把
幾乎引向毀滅的邊緣。具有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但它是在紅軍長征途中舉行的,只能對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中央領導機構問題作了變動,其他問題還來不及解決。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在一次政治局會議談到博古時說:“遵義會議糾正了他的錯誤,然而沒有指出宗派主義、冒險主義,這個問題是路線上的錯誤。”①可見,他對
內存在的種種問題,正在從根本路線上進行通盤的審視。
這時,中的政治局勢也正
在重大的曆史轉折時刻,開始由
內戰爭向抗日戰爭轉變。面對著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
內外各種矛盾,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
內有統一的認識,對形勢作出科學的分析,製訂出正確的路線和策略。然而,
內的思想並不統一。關門主義(也就是宗派主義)、冒險主義以及作爲它們共同思想基礎的教條主義,仍然阻礙著
的正確路線、策略的製訂和執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從思想理論的高度上加以解決,中
革命就不能前進一步。
陝北的相對穩定的局勢,內翻譯出版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文章已能傳送到這裏,也都便于毛澤東有可能從理論上全面地回顧和思考中
革命的經驗教訓。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先後寫下《論反對日本帝主義的策略》、《中
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著作,分別從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思想路線上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曆史經驗教訓,剖析了以教條主義爲特征的“左”傾錯誤指導思想,及時地回答了
所面對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並把這些現實問題提到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
系的發展作出創造
的貢獻,奠定了
的思想理論基礎。
《論反對日本帝主義的策略》,是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結束後給
的活動分子會議所作的報告。
在九一八事變後,特別是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後,中日矛盾成爲主要的矛盾,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
際關系和
內階級關系都産生重大變化。“左”傾教條主義者在長時間內無視這種重大變化。毛澤東在報告裏,一開始便從千頭萬緒的現實生活中,十分鮮明地指明了當前主要矛盾之所在。他說:“目前的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
主義要變中
爲它的殖民地”,全
人民的生存已受到嚴重的威脅。
毛澤東接著指出:“這種情形,就給中一切階級和一切政治派別提出了‘怎麼辦’的問題。反抗呢?還是投降呢?或者遊移于兩者之間呢?”他指出:中
的工人和農民都是要求抗日的,而且是中
革命的最堅決的力量;小資産階級也是要反抗的。現在他們眼看就要當亡
奴了,除了反抗,再沒有出路;民族資産階級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他們具有兩面
:既不喜歡帝
主義,又害怕革命的徹底
,但在今天殖民地化威脅的新環境下,他們是有變化的可能
的。即使是
民
營壘中,在民族危機到了嚴重關頭的時候,在日本炸彈的威力圈及于全中
的時候,在鬥爭改變常態而突然以洶湧的陣勢向前推進的時候,也是要發生破裂的。
基于對現實狀況的分析,毛澤東得出結論:“目前是大變動的前夜。”“當著革命的形勢已經改變的時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領導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的基本的策略任務是什麼呢?不是別的,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爲了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強調指出,必須在內反對兩種錯誤傾向: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這個問題的提出,同樣是以事實爲依據的。他說:
“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gāo cháo的到來,中在新的全
大革命的前夜,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特點。這是事實,這是一方面的事實。現在我們又說,帝
主義還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准備作持久戰,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又一個特點。這也是事實,這是又一方面的事實。這兩種特點,這兩種事實,都一齊跑來教訓我們,要求我們適應情況,改變策略,改變我們調動隊伍進行戰鬥的方式。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抛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不到決戰的時機,沒有決戰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進行決戰。”
在這篇講話中,他著重談了反對關門主義的問題。他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把統一戰線和關門主義這兩種不同的正相反的策略,作了強烈的對比:“一個要招收廣大的人馬,好把敵人包圍而消滅之。”“一個則依靠單兵獨馬,去同強大的敵人打硬仗。”究竟哪一種策略的道理是對的呢?他依然用事實來作回答:
“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可能變動,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變動一樣。日本帝主義決定要變全中
爲它的殖民地,和中
革命的現時力量還有嚴重的弱點,這兩個基本事實就是
的新策略即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出發點。組織千千萬萬的民衆,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
主義和漢
賣
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爲淵驅魚,爲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關門主義的所謂‘純粹’和‘筆直’,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向……
毛澤東傳第18節 總結曆史經驗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