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失守後,華北戰局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以
民
爲主
的正規戰爭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産
爲主
的敵後遊擊戰爭開始
于主導地位。
毛澤東敏銳地看清戰局的這種變化,立刻對八路軍下一步戰略行動相應地作出新的部署。
十一月八日,太原失守的當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和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等,以明確的語言指出:“八路軍將成爲全山西遊擊戰爭之主。應該在統一戰線之原則下,放手發動群衆,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應照每師擴大三個團之方針,不靠
民
發饷,而自己籌集供給之。”①
這時,山西的民
軍隊正在全線潰退,許多地方的舊政權陷于癱瘓或自行消失,備受日本侵略蹂躏的淪陷區人民迫切要求能有人領導他們奮起抵抗,保衛家園。在這樣一片混亂的日子中,毛澤東接連發出指示,爲八路軍在山西的行動規定了新的方針:“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爲遊擊根據地,發動民衆,收編潰軍,擴大自己,自給自足,不靠別人,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
,促成改造
民
,改造政府,改造軍隊,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②
這個方針的基本精神是:八路軍在新的形勢下,應該消除依賴民
軍隊的思想,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動群衆,壯大自己的力量,在敵後廣大鄉村普遍建立起抗日遊擊根據地。徐向前回憶道:“那時,有些同志對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方針,不甚了了,總想集中兵力打仗,不願分兵發動群衆。毛主席的這一部署十分及時,對我軍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發展壯大自己,有重要指導意義。”③
對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的艱巨,毛澤東有著充分的估計。他清醒地看到,日本侵略軍決不會允許八路軍在其後方搞得它日夜不得安甯,它“不久即將移主力向著內地各縣之要點進攻”④。這種進攻將是極端殘酷的,因此必須搶在日軍行動前做好充分准備。
在這些准備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八路軍各部在山西敵後展開的基本格局,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調整,進一步作好通盤的部署。他電令第一一五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聶榮臻率領留在晉東北,繼續以五臺山爲中心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該師主力則從晉東北開赴晉西南地區,創建以呂梁山爲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一二○師以管涔山脈爲中心開創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一二九師沿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嶽山脈,開辟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毛澤東這個部署很有戰略眼光。這四個區域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第一個區域——晉東北,地恒山、五臺山、燕山山脈的連接地帶,可以直接威脅日軍占領的平綏、同蒲、正太、平漢四條鐵路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第二個區域——晉西北,位于同蒲鐵路大同至太原段以西、長城以南、汾(陽)離(石)公路以北、黃河以東,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甯邊區的東面屏障和它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相聯系的樞紐。第三個區域——晉東南,東起平漢鐵路、西至同蒲鐵路、北起正太鐵路、南至黃河,直接威脅著日軍繼續向華北進攻所依賴的主要交通線,對堅持華北抗戰有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也是日後向冀魯豫平原發展的前進基地。第四個區域——晉西南,也是陝甘甯邊區的東部屏障。這四個區域相互呼應,對日軍已占領的華北主要交通線和中心城市形成包圍或側面威脅之勢。
毛澤東的這個布局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這四個區域不是侷一隅,而是幾乎遍及日本侵略軍控製下的山西全省。這就很有象征意義。一九三八年二月,毛澤東會見美
合衆
際社記者王公達時說:“從這些區域看來,中
失去的不過是幾條鐵路及若幹城市而已,其他並沒有失掉。這一實例給全
以具
的證明:只要到
采用這種辦法,敵人是無法滅亡中
的。這是將來舉行反攻、收複失地的有力基礎之一。”⑤
毛澤東對前方作戰的指導,主要是提出大的方針,對具作戰部署不直接幹預。他給八路軍總部和各師負責人的電報說:“軍委指導只提出大的方針,由朱、彭根據此方針及當前情況作具
部署。軍委有時提出具
作戰意見,但是建議
質,是否切合情況,須由朱、彭按當前敵情情形加以確定,軍委不加幹涉。”⑥這種做法,在抗戰初期情況變動快速而通訊又不便的條件,尤其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毛澤東這個戰略部署,八路軍各部爭取時間,迅速分別開赴指定地區。臨行前,毛澤東又叮囑各路指揮員,“要像下圍棋‘做眼’一樣,在敵後發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⑦不久,他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在這個‘做眼’的問題上,表示了敵後遊擊戰爭根據地之戰略作用的重大。這個問題,提在抗日戰爭面前,就是一方面在全
軍事當局,又一方面在各地的遊擊戰爭領導者,均須把在敵後發展遊擊戰爭和在一切可能地方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放在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把它作爲戰略任務執行起來。”⑧
正當八路軍各部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實行戰略展開時,日本侵略軍果然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對立足未穩的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采取軍事行動了。
在攻入太原前,日軍已感覺到它的後方由于八路軍的襲擊活動而帶來的種種困難,但爲了實現攻占太原的軍事計劃,一時還分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對付後方。因此,一到占領太原以後,立即就抽出大量兵力來對後方進行“清剿”,爲他們的繼續南進掃除後顧之憂。這使八路軍深入敵後的行動從一開始就面對嚴峻的考驗。
十一月下旬,日軍首先出動二萬兵力配合騎兵、大炮和坦克、飛機分八路向剛剛創建的晉察冀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攻。這是檢驗八路軍能不能在敵後站住腳跟的第一場嚴重較量。它的成敗,對八路軍在敵後其他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毛澤東對它給予極大的重視。聶榮臻回憶道:“我們留在晉察冀以後,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一直關心著我們,注視著我們。因爲,這是我們
在敵後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⑨
毛澤東在這些日子裏,常常通宵達旦地研究情況,細心地思考著反圍攻的對策。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這場反圍攻戰鬥打響前,他致電朱德、任弼時,針對八路軍占領區域的民衆和新組織的遊擊隊缺乏鬥爭經驗,提出要進行三方面的准備工作:一、加強新部隊的政治教育和的工作;二、加強新部隊必要的軍事和遊擊戰爭的訓練;三、加強動員地方民衆的工作。⑩戰鬥打響後,毛澤東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在關鍵時刻及時指明:對進攻晉察冀邊……
毛澤東傳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