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第2小節

《毛澤東傳》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

第2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毛澤東傳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上一小節]區的敵軍,“避免正面抵抗,襲擊敵之後尾部隊”;“在敵之遠近後方活動,使敵進一步仍在我包圍中”;“在確有勝利條件下,集結適當力量給敵以部分的殲滅和有力打擊”。⑾同時,他要求第一二○師和第一二九師分別在同蒲路、正太路積極活動,給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有力的配合;要八路軍總部將日軍的行動通知閻錫山和蔣介石,爭取友軍的援助;還通過進步報紙輿論擴大宣傳,使全guo軍民相信,八路軍在敵人後方建立的根據地完全能夠遲滯日軍的前進。

  由于毛澤東提出的這一整套方針和辦法得到貫徹執行,晉察冀的反圍攻鬥爭取得勝利。聶榮臻回憶道:“這次反敵圍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打死打傷日僞軍共一千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葯、軍用品。敵人除占領了根據地邊緣地區的幾座縣城外,別無所獲,不得不于十二月下旬全線撤退。”⑿

  日本侵略軍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圍攻晉察冀根據地失利後,他們又先後發動對晉西北地區和晉東南地區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毛澤東繼續指導這些地區的反圍攻鬥爭。

  他以晉察冀反圍攻勝利的經驗爲依據,但又不是簡單地照搬晉察冀地區的做法,而是按照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鬥爭方針。在晉西北地區,毛澤東根據日軍五路圍攻八路軍的力量都不強的特點,要八路軍同晉軍協力,實行“各個擊破”⒀。在晉東南地區則要求八路軍以次要兵力鉗製日軍數路,集中主要兵力對付日軍一路。由于采取這些正確的方針,八路軍第一二○師和第一二九師也先後取得反圍攻的勝利。

  太原失守後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在毛澤東及時而正確的指導下,八路軍各部在敵後反圍攻鬥爭中,不僅消滅了大量日軍,而且在戰鬥中積極開展山地遊擊戰爭,建立起抗日根據地,逐步實現了在山西戰略展開的預定目標,相繼站住了腳跟,爲開創整個華北敵後抗戰新局面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在南方,日軍占領北平、天津後,又集中兵力約二十八萬人,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加緊對上海、南京地區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guodang當局在這個地區,指揮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前線官兵表現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作戰精神,在敵軍的猛烈炮火下作出了巨大犧牲。日軍原以爲這次戰役很快就可結束,夢想在三個月內滅亡中guo,沒有料到在上海地區戰爭就持續了三個月。但是,以這種硬打硬拼式的單純防禦,來對付優勢裝備的敵軍,在戰略上是不利的。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日軍攻陷上海。一個月後,十二月十三日,又占領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使整個中guo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接著,日軍把作戰中心北移到津浦鐵路一線,企圖攻下徐州,打通南北交通線,同華北方面南下的日軍會合。他們的打算是:在華北和華中這兩支大軍會合後,便可以在兩個戰略方向上作出選擇,或者進攻西北,或者南下武漢奪取華中。

  毛澤東密切注視著guo內整個戰局的發展,既對八路軍的抗日行動及時作出部署,又對正面戰場的作戰經常提出積極的建議。當他對日軍的戰略意圖作出准確判斷後,一方面向guodang當局提出一個全guo戰略部署的完整方案,作爲建議;另一方面,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內研究新形勢下八路軍應該采取的戰略方針。

  在向guodang當局提出的建議中,毛澤東總結正面戰場上軍事失利的教訓,主張應采取“攻勢防禦”的方針,把內線防禦和外線進攻結合起來。他指出:“如果近百萬軍隊均退至黃河以南、平漢以西之內線,而隴海、平漢盡爲敵占,則將形成極大困難。故總的方針,在敵深入進攻條件下,必須部署足夠力量于外線,方能配合內線主力作戰,增加敵人困難,減少自己困難,造成有利于持久戰之軍事政治形勢。”⒁建議中,毛澤東還對guodang軍隊的部署提出具ti意見。但是,蔣介石同以往多次的情況一樣,沒有采納毛澤東提出的這些建議。

  對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毛澤東認爲,在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可能失守的情況下,爲了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軍,應該在敵後更廣泛地發展遊擊戰爭,建立起更多能夠獨立作戰的抗日根據地,形成“長期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他曾設想,以山西區、鄂豫皖區、蘇浙皖贛邊區、陝甘區、鄂豫陝邊區、湘鄂贛邊區等六chu爲主要戰略支點,而以蘇魯邊區、冀南區、熱冀邊區、大青山脈區輔助之。“三個主力師位置大ti上應預擬一個位于鄂豫皖區,一個位于鄂豫陝區,一個位于陝甘區,即兩個在內線一個在外線。”⒂以後,由于戰局的變化,他的具ti設想有了改變。但他的基本思路不僅繼續得到堅持,並且變得更明晰了。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進一步闡述他關于迅速展開兵力、建立多chu能獨立作戰的根據地的基本設想。他說:日軍的戰略企圖如果實現,“將造成中guo割斷爲許多塊”,根據蘇區時期的經驗,要形成許多獨立的作戰區域來堅持長期的抗戰。他特別舉出已在一月份建立的晉察冀根據地作爲例證,說明:“聶榮臻是典型的區域”⒃。

  對八路軍的具ti行動,毛澤東認爲應該依戰爭形勢的發展分兩步走:目前階段,“在不被敵根本隔斷條件下,我軍均應在敵後配合友軍堅決作戰,有效地消滅與削弱敵人,發動廣泛抗日運動,如此方能鉗製與阻礙敵向潼關、西安與陝北之進攻。只要無被隔斷危險,決不應過早渡過河來,更不應不顧蔣令不顧友軍渡過河來。爲了保障將來轉移便利,必須鞏固呂梁山脈之轉移樞紐,並布置太嶽山王屋山(朱瑞chu)工作。”毛澤東考慮問題,總是把立足點放在對局勢發展作出最嚴重的估計上面,這樣才能做到有備而無患。因此,他提出,在將來階段,“即敵大舉進攻潼關、西安、武勝關、武漢及陝北時,在取得蔣、閻、衛同意後,八路軍主力及其他guo軍主力,應渡過河西、河南,爲保衛西北保衛武漢而戰,而留適當兵力位于山西各區,繼續堅持遊擊戰。”毛澤東指出:以上“是政治局戰略決定之基本精神”⒄。

  三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召開常委會,再次研究八路軍在華北的工作。毛澤東在會上根據堅持長期作戰的要求,又提出在各區域建立新的遊擊兵團的主張。他說:“八路軍主力移動後的部署,現在就要准備,應在各區域建立遊擊兵團。”⒅爲了加強dang對華北工作的領導,毛澤東建議原在北方局的劉少奇留在中央以指導華北工作。⒆二十四日,毛澤東和劉少奇致電八路軍各部,提出組織遊擊兵團的具ti任務。電報指出:爲了在八路軍主力……

毛澤東傳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20節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