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周恩來傳六、十年談判上一小節]引起際
內一片反對,因而改用政治解決的策略。他兩次提出要對共産
采取政治解決辦法,甚至提出想同毛澤東直接會晤。周恩來分析了這一情況,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指出:蔣介石對共産
是在組織溶化和軍事削弱或消滅不曾得手之後,才改取政治解決辦法的,他的所謂政治解決,“是要我們屈服”,“是我們聽命于他的領導,即服從調遣,統一編製,奉行法令等”,“決非民主的合作和乎等的協商”。“它對我
我軍的觀念仍是如非合並即大部消滅”。後來,周恩來又指出:
內外各種複雜條件的相互影響,迫使
民
決定用政治解決的辦法來代替軍事解決,就是說用控製共産
來代替削弱、消滅共産
,“這種代替並非完全取消”,我們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爲了維護團結抗戰的大局,周恩來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改善共關系的契機,對于蔣介石任何一種類似化幹戈爲玉帛的和好表示,都采取積極的反應。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反共的方針.周恩來認爲需要“我們保持十分的警惕”。他機動謹慎地
理各種問題,取得很大成效。
在這場複雜、艱巨的鬥爭中,周恩來重視一切積極的力量,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這時,他已提出“求同存異”的主張。他說:“幹革命,人越多越好,爲了團結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異’”。民主派、無
派人士、知識分子、民族資本家、
民
地方勢力以及
民
內有矛盾的各派力量,都是他爭取的對象。在重慶期間,他是沈鈞儒、張申府、章伯鈎等家中的常客,常同他們以及鄒韬奮、黃炎培、張君勵、左舜生等闡述
內外形勢和共産
的主張。在政治局勢惡化時,他每晚到重慶民生路《新華日報》門市部二樓會見知識界朋友。他經常接觸各界人士,宣傳中共主張,推動民主運動的發展,給了
外各界人士十分深刻的印象。當時在香港的蔡元培就說過:“周恩來了不起,真了不起。”中共的一位朋友曾說:“很久以來,我一想到中
共産
,腦子裏就出現周恩來的形象。”1941年3月19日,在周恩來的支持下,中
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誕生了,它包括了青年
、
社
(後改稱民社
)、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亦稱第三
,後改名中
農工民主
)、救
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和無
派代表人物等。10月10日,這個組織公開一宣布成立,延安《解放日報》就發表社論予以支持,稱之爲“中
民主運動的生力軍”。1944年9月,它改組成爲中
民主同盟。1945年1月,周恩來由延安到重慶,向
民
和民主同盟提議召開
派會議,作爲
是會議的預備會議,以便正式商討
是會議和聯合政府的組織及其實現步驟。民主同盟立即發表聲明,表示響應。之後,黃炎培、楊衛玉、胡厥文、章乃器等籌組的中
民主建
會和馬敘倫、王紹鑒等籌組的中
民主促進會于1945年12月成立。許德珩、諸輔成等籌組的九三學社于1946年5月成立。他們都受到周恩來的支持和影響,基本上與中
共産
政見略同,行動一致。所以,這十年中,已經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
成立後在中
共産
領導下的多
合作這一政治
製的雛形。
另一方面,周恩來把“與各地方軍隊聯系”列爲統一戰線的原則之一。對地方實力派和民
內嫡系如張治中等也作了大量工作,團結他們堅決抗戰。這也爲後來解放戰爭時期爭取他們起義或合作打下了基礎。
在這段時間內,周恩來同許多家駐華使館的官員和一些援華組織成員廣泛地建立聯系,同他們交朋友。他同美
駐華使館的官員謝偉思、戴維斯、文森特等常有往來,會見過美
總統羅斯福的代表居裏、威爾基、拉鐵摩爾,同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武官崔可夫經常交換對時局的看法,同
際友好人士斯特朗、史沫特萊、王安娜、艾黎、愛潑斯坦等過從甚多;同美
著名作家海明鹹、學者費正清和加拿大朋友文幼章等也有交往;並且接待了許多外
記者。通過這許多活動,大大擴大了中
共産
在
際上的影響,爲中共同
外的接觸打開了局面,中
共産
走向了世界。周恩來給了他們深刻的、良好的印象。費正清寫道:“周恩來的魅力在初次見面時就打動了我。”“他的智慧和敏銳的感覺是罕見的,然而他卻致力于集
主義的事業。”謝偉思說:“周是非常熟練的、敏感的、感覺力強的、明智的人。”“認識周的人都承認他是一個很堅強的人,正直的人,誠實的人,有原則
的人。”很多外
人士正是通過周息來而認識了中
共産
的正確、正直和代表著中
的光明前途。
1943年7月16日,周恩來回到延安。接著就參加了中共中央高級領導幹部的整風學習。在整風會上,他對參加革命20多年來的鬥爭實踐和思想認識,進行認真嚴肅的檢查,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他回顧自己的本質是忠厚的、誠實的。長期革命鬥爭的鍛煉,更堅定了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並檢查了自己的不足之。會上,他受到了不公正的、過火的批評和指責。他曾對自己作了過分的檢討。1945年4月至6月,他參加了中
共産
第七次全
代表大會,在會上作了《論統一戰線》的發言。發言中說到自己在
的三個曆史時期“特別是後兩個時期中,犯了不少的錯誤”,“這些錯誤已經改正了”。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他被選爲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
書記。
共合作共同抗日,取得了勝利。雙方的力量,在戰爭中都得到了發展。
“七七”事變時,民
方面共有陸軍現役兵170多萬人,海軍有73艘艦艇共6萬噸,各種飛機300多架。到抗戰結束,已有正規軍200萬人,非正規軍100多萬人,後方軍事機關和部隊100多萬人,共有軍事力量400多萬人,擁有廣大的地域,接收了日本侵華部隊100萬人的全部裝備,得到美
政府在軍事上和財政上的巨大援助。中
共産
的部隊,抗戰中在敵後戰場,同日僞軍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余人,殲滅僞軍118.6萬余人,繳獲各種槍69萬余枝(挺)、各種炮1800余門,解放
土100余萬平方公裏、人口1.2億余,解放區分布于19個省區。在殘酷的械爭中,軍隊得到鍛煉和發展,到抗戰結束時發展到120余萬人。
據美白皮書所說,當時
民
與共産
比較,“在作戰部隊及槍械上,擁有五對一的優勢。實際上是壟斷了所有的重武器、運輸工具和無可抗拒的空軍”。而且,“在對日戰爭勝利之前,美
政府已經開始實行……
周恩來傳六、十年談判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