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眼中的中》這本書中寫道:“1949年的曆史充分證實了周恩來和毛澤東的戰略是正確的。……在北京的故宮前面,他站立在毛澤東和朱德身旁,千百萬張笑臉朝著新朝代建築師——人民共和
三巨頭之一的周恩來歡呼。”
1946年11月16日,周恩來在回延安的前三天,向中外記者宣告:民
軍隊如進攻延安,中共將被迫從邊區打出來,那就是全
變動的局面。中共只要緊靠人民,爲人民服務,必能成功。中共“願同中
人民及一切真正爲民主而努力的
派,爲真和平真民主奮鬥到底。”第二天,他在給郭沫若、于立群的信中說:“今後要看前線,少則半載,多則一年,必可分曉”。
他回到延安後,12月17日給在上海的宋慶齡的信中,就從力量消長預測了勝負前途。他說:“如果內戰繼續下去,蔣介石的武力再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消耗,解放區人民的武力將有可能與蔣介石的武力漸漸的于平衡的地位。到那時,我們會看到在蔣介石統治區,愛
的民主運動的更加發展,經濟的財政的危機更加嚴重,人民的武裝抵抗運動也會更加在許多地區擴大,再加上上述的
際有利局勢——新的民主gāo cháo就不可避免的要到來。”“光明勝利的前途一定會到來。”31日,他又給郭沫若寫信說,“
內外形勢正向孤立那反動獨裁者的途程中進展,……我們這一面,再有一年半載,你可看到量變質的躍進。”
曆史的發展證明周恩來的這些戰略的預測是十分准確的。1947年12月,毛澤東宣布:“中
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
周恩來回到延安後,作爲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47年又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譯東擘劃和指揮了這場東起膠東半島,西至天山南北,由東北長春到南海之濱的廣東,相去萬裏,曆時4年的革命戰爭,取得了舉世震驚的勝利。毛澤東在1950年2月27日曾經回顧說,“胡宗南進攻延安以後,在陝北,我和周恩來、任弼時同志在兩個窯洞裏指揮了全的解放戰爭。”
1947年6月30日夜,人民解放軍橫渡黃河天險南下。這是中人民革命軍隊20年來第一次向
民
反動派的戰略進攻。這個作戰方計,是周恩來提出來的。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已經勢不可免,和平已經沒有希望。這個月中旬,周恩來和幾位友好的愛人士商談
內軍事態勢後,18日,他給中共中央去電提出:“我如以兩支強兵南下,一
津浦路東,一
路西,直抵江邊,京滬局勢必將大亂。”
這是大軍南下、中原突破這一戰略的最初提出。這個意見得到中央的重視和接受,下來就是作好准備和什麼時候實行的問題了。6月下旬,雖然蔣介石已經發動全面內戰,但是廣大中間人士對和平仍然存在著幻想,周恩來必須徹底揭露蔣介石不要和平堅持內戰的真面目。到10月11日,民
軍攻占解放區的大城市張家口,和談已經破裂,而第三方面人士仍然害怕破裂;
民
提出要很快召開“
大”,中共則要爭取第二方面人士中的大多數不參加“
大”以孤立蔣介石。在這樣的形勢下,10月15日,周恩來給中共中央去電報提出:“在軍事戰略上應與政治相配合”。他主張“在‘
大’前後,還不宜打出來,主要仍在解放區作戰,易于殲敵”。
從1947年3月19日起,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同時指揮全各戰場的戰爭。4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電告劉伯承、鄧小平,你們應在黃河東西兩段同時准備充分的船只及其他必要事項,以便隨時可以從東面或西面采取渡河行動。5月3日,中共中央電告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等:劉鄧、陳粟兩軍任務是協力擊破位于長江北、黃河南的蔣軍顧祝同系統,劉鄧軍10萬立即開始休整,6月1日後經冀魯豫出中原、以豫皖蘇邊區及冀魯豫邊區爲根據地,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爲機動地區,或打鄭州、漢口,或打汴梁、徐州,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製宜,往來機動,陳粟軍受劉鄧指揮。6月30日晚,劉鄧大軍四個縱隊約13萬人強渡黃河南下,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在轉戰陝北中,西北人民解放軍取得了蟠龍戰役勝利的五天後,周恩來爲中共中央軍委起草致劉伯承、鄧小平並告陳毅、粟裕的電報,內容是:“全全軍首先要面向蔣管區,把戰爭引向更遠的敵後。”
1947年7月21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前委擴大會議上總結了解放戰爭第一年(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戰績。他指出:一年中,殲敵112萬,民
軍從建製、人員、武器來說都損失了大約1/3。1947年3月至6月,敵人的攻勢已成弩末,除山東、陝北兩
外,我方都轉入了反攻。預計戰爭第二年解放軍不僅在質量上,而且在數最上也將超過敵人,今後的發展必須求之于外線作戰。這年8月,在他
自領導下寫出了戰爭第一年的總結,爲製定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提供了依據。9月28日,他在陝北葭縣(今佳縣)神泉堡作報告,闡明戰爭第二年的口號是:“全
大反攻,打倒蔣介石”。“我們的方針就是:打到蔣管區,發展解放區,消滅蔣介石的部隊在蔣管區。這個方針在今後一年到兩年間要實現。”至于打倒蔣介石,“要到第三年,可能到第四年”。
1948年6、7月間,華東野戰軍主力在中原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進行了豫東戰役,殲敵9萬多人。7月11日,周恩來在爲中共中央起草的賀電中,寫了這樣一句話:“這一輝煌勝利,正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吃語以迎頭痛擊;同時,也正使我軍更有利地進入中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三年度。”
這預告了戰爭在新的年度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1948年9月,在周恩來主持下,總參謀部寫出了戰爭第二年的總結,作爲決定戰爭第三年戰略方針的依據。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報告說: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全作戰的“重心在中原”,“北線重點在北甯路”,“應准備若幹次帶決定
的大的會戰”。如果戰爭的第三四年在戰場上“給敵人的打擊很嚴重,加上敵方的財政經濟崩潰,內部傾軋,那麼勝利可能來得更快,我們應當有此准備”。
這一月,華東野戰軍取得了解放濟南、殲敵10萬的勝利。周恩來在爲中共中央起草的賀電中指出:這一勝利“證明解放軍的攻堅能力已大大提高”。他認爲,濟南戰役是三大戰役的開……
周恩來傳七、全國解放戰爭的副帥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