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外國人物傳記>丘吉爾傳>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丘吉爾傳》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外國人物傳記作品

  形勢的發展迫使政府和議會對重整軍備問題的態度有了一些改變。丘吉爾除了在下院發表敦促重整軍備的演講外,還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直接而具ti地參與了一些加強空防力量的工作。1934年夏,丘吉爾的密友、牛津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弗雷德裏克·林德曼教授在《泰晤士報》上發表讀者來信,指出防空科學研究方面可望取得突破xing進展。9月,丘吉爾和林德曼專程從戛納趕到鮑德溫度假的埃克斯累班,要求政府成立高級負責機構研究這一問題。後來他們又請奧斯汀·張伯倫出面,與丘吉爾聯名給麥克唐納寫信提出此事。經過多方努力,終于成立了空防研究委員會,附屬于帝guo防務委員會。

  丘吉爾于1935年6月7日也在下院提出了這一問題並作了說明。他說:“它所涉及的,是如何發明、采用或發現一些方法,使我們能夠使地面防空部隊控製天空,從地面來實施控製——甚至支配——高高在其上空的飛機……”丘吉爾認爲,一旦發明了某種可以較容易打下來襲敵機的地面裝置,就可以大大增強人民的安全感,鼓舞士氣,所以,“應該以英guo科學所能運用和我guo財力所能擔負的一切資源來推進這項工作。”如果考慮到這一提議是在以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四年多提出來的,就應該說,丘吉爾關于軍事技術發展方面的預見是相當敏銳的。

  1935年6月,鮑德溫出任首相後,起用菲利普·坎利夫—裏斯特爵士取代倫敦德裏任空軍大臣,然後邀請丘吉爾參加空防委員會。丘吉爾要求保持自己對政府防務進行批評的自由權利,鮑德溫答複說:“我的邀請,並不是想叫你以後不能暢所慾言,而是對老同事的友好表示。”丘吉爾提出林德曼也必須至少成爲技術小組成員的要求也被同意了。于是,丘吉爾參與了該委員會的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英guo建成了海岸雷達網,在以後的空防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以後幾年中,丘吉爾與海軍部也保持了一種密切的聯系。海軍大臣霍爾爵士准許海軍部的官員們可以自由地與丘吉爾討論海軍部的各項事務。丘吉爾就戰列艦的建造和大口徑炮的安排問題都發表了極有見地的意見,爲增強海軍實力作出了貢獻。

  在1935年中,還發生了一件影響世界格局改變的大事,被丘吉爾稱爲世界和平又受到的“第二次重大打擊”,這就是繼英guo喪失了空中均勢之後,意大利又投到了德guo方面。事情起因于意大利對非洲小guo埃塞俄比亞的入侵,埃塞俄比亞原稱阿比西尼亞,是阿姆哈拉族人建立的guo家。十九世紀中葉它遭英guo人入侵;該世紀末又淪爲意大利的保護guo。在1896年3月爆發的阿杜瓦戰役中,意大利人被擊敗,被迫簽訂和約,承認了埃塞俄比亞的獨立。此時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裏尼爲了提高威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決心不惜代價冒險入侵埃塞俄比亞。整個夏天,意大利的軍運船隊源源不斷地通過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將大量軍隊和軍需品集中到了埃塞俄比亞東部邊境一帶。意大利的侵略行徑引起了世界輿論和英guo人民群衆的強烈反對,丘吉爾認爲,英guo可以同guo際聯盟一起去反對意大利,但是他“堅決勸告”有關大臣不要使英guo在反意鬥爭中起帶頭作用,也不要過于突出地步在前面。

  因爲丘吉爾一方面“感到德guo的可怕和我guoguo防力量的減縮”,另一方面認爲意大利在“一戰”中是主要的協約guo之一,與英guo“是有老交情的”,“當我感到反抗納粹重整軍備的可怖鬥爭已無可阻擋地、大踏步地迫近的時候,我實在很不願意看見意大利和我們疏遠起來,甚至跑到對方陣營中去。”

  鮑德溫政府同意丘吉爾的基本看法,但鑒于guo內民衆的情緒,政府于1935年8月24日發表了將履行條約和guo際聯盟決議中規定的義務的聲明,聲稱要支援埃塞俄比亞。丘吉爾對此很不滿意,他立即寫信給外交大臣霍爾爵士,提醒他防止“使外交工作走在海軍部署之前而造成的重大錯誤”。隨後在給奧斯汀·張伯倫的信中又說:“這個問題卻使我很不愉快。打垮意大利,這將是可怕的舉動,這將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是政府的這一措施卻贏得了英guo民衆的熱烈歡迎,鮑德溫的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爲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鮑德溫決定在秋天舉行競選,不久即宣布解散議會。此時,英guo的經濟狀況正逐漸從不景氣中複蘇,失業shui平已有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得到了選民們的支持。投票結果表明,反對派只得到少數席位,而政府仍保持了多數議席432席。

  丘吉爾在埃平選區獲得了支持保守dang的全部選票,以34849票當選。丘吉爾認爲,他與政府之間在印度政策上的矛盾因爲印度法已獲通過而得到了解決,這排除了他進入政府的障礙。他本人也因爲德guo的威脅日甚一日,很想抓軍事機構的工作。正好此時海軍大臣一職空缺,這正是丘吉爾最想幹的。當時社會上也盛傳丘吉爾將重返政府擔任海軍大臣,但是鮑德溫並無意起用丘吉爾。早在鮑德溫剛剛取代麥克唐納擔任首相時,他曾就起用丘吉爾一事征詢過《泰晤士報》主編道森的意見。道森認爲,丘吉爾在保守dang內不受擁護,而且“特別在對外關系和防務問題上升爲主要問題時,是一個破壞xing力量”。此次大選結果一經公布,鮑德溫“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他無意要丘吉爾參加政府。丘吉爾感到十分沮喪,不等議會開會,就帶著畫具到溫暖的西班牙和北非一帶旅行去了。

  1935年12月,英guo外交大臣塞缪爾·霍爾爵士鑒于guo際聯盟各guo的有限製裁措施未能有效地阻止意大利的侵略,遂與法guo外交部長皮埃爾·賴伐爾商定了一項由意大利與海爾·塞拉西皇帝瓜分埃塞俄比亞的妥協方案。12月9日,英guo政府批准了這一方案,並于13日將方案全文提交guo際聯盟。這立即在英guoguo內激起了一片反對的langchao;鮑德溫的威信也因此而受到極大損害。鮑德溫爲挽回惡劣影響,決定讓霍爾辭職,並放棄了這一方案。12月22日,鮑德溫任命安東尼·艾登擔任外交大臣。當這場風波發生時,遠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丘吉爾曾想馬上回guo,但他的朋友們勸他不要回去找鮑德溫的麻煩,因爲那樣可能會同時損害丘吉爾自己。丘吉爾接受了勸告,但事後又感到後悔。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回想起來,我倒覺得應該回guo。我很可能促使反政府的各派勢力作出決定和聯合起來,從而結束鮑德溫的統治。也許這時奧斯汀·張伯倫爵士領導下的政府也成立了。”在對待意大利的態度上,丘吉爾雖然從來不贊成英guo采取孤立行動,“但是……

丘吉爾傳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