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丘吉爾傳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上一小節]既然已經走得那麼遠,如倒退回去,其後果是嚴重的”。在丘吉爾看來,由于英的膽力跟不上當時的局勢,所以使墨索裏尼的侵略野心能夠得逞,終于吞並了埃塞俄比亞。如果當時英
采取斷然措施,一定能夠截斷意大利到埃塞俄比亞之間的交通,在可能發生的海戰中也一定能夠獲勝。而墨索裏尼是不敢同一個態度堅決的英
政府搏鬥的。更爲糟糕的是,意大利的勝利刺激了德
人的戰爭野心和對英
人的輕蔑。“墨索裏尼虛張聲勢的恐嚇居然獲得成功,從這個事實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旁觀者得出了極其重要的結論。”丘吉爾所說的旁觀者,就是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在東方,還有日本人。
意大利的勝利及其與德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堅定了希特勒武力擴張的決心。他終于決定開始動手了。1936年3月7日上午10時,德
外交部長紐賴特向英、法、比、意等
大使宣布,德
建議訂立在萊茵河兩岸邊界設非軍事地帶的25年公約以及限製空軍的條約,並就東西方鄰
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進行談判。但在僅僅兩小時後,希特勒在
會宣布,他准備重行占領萊茵蘭地區。就在他說話的同時,德
軍隊連續越過邊界,進入該地區所有的重要城鎮。
對于德這一行動,英
居然有報紙這樣說:“說到底,這不過是德
人回到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罷了。譬如說,如果約克郡
離我
版圖10年或15年之久,我們的感覺又怎樣呢?”但是丘吉爾卻深刻地看到了蘊藏在這一事件表象背後的巨大危險。他在3月26日才開始舉行的辯論中說:“……我們確實看到人類的前途出現了最黯淡、最使人震驚的變化。在這麼短短的幾年內就出現這樣的變化,真是亘古未有的……
“侵犯萊茵蘭一事之所以具有嚴重,是因爲荷蘭、比利時和法
都因此受到威脅。
務大臣提到德
甚至拒絕在談判進行中停止建築防禦工事,我聽了非常不安。我猜想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他們一定會在那裏築成一道防線,而有了這道有防禦工事的防線以後,對歐洲的局勢就會産生很大影響。這道防線形成一道橫過德
大門口的障壁,同時又使它可以從另外的門口任意地向東面和南面沖出去。”
4月6日,當政府要求對外交政策進行信任投票時,丘吉爾又對整個局勢的發展作了深邃的預見。他說:
“希特勒已撕毀各種條約,在萊茵蘭駐了兵。現在,他有軍隊在那邊,而且准備永久駐下去。所有這些事實表明,在德內和所有鄰近的
家,納粹政權獲得了新的威望。但是,事實還不止于此,德
現時正在或者即將在萊茵蘭地區設防。設防當然需要若幹時日的。首先,我們聽說,德
最初築的不過是普通野戰工事。但是,有人知道,德
可以把野戰工事逐步加強,使之十分完備,直到築成爲像興登堡防線那樣完美,包括有許多鋼築
泥堡壘和地下室的一道防線。知道這種情況的人就會知道野戰工事同永久
防禦工事,只是在程度上稍有差別而已,從挖掉第一塊草皮起可以一直幹下去,直到最後築成極其完備的防線。
“我完全相信,德與法
接壤的全部邊境,都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築成盡可能堅固的防線。……面對法
邊境有一條堡壘防線出現,這就可以使德
在這條戰線上節省兵力,使它的主力轉而突破比利時和荷蘭……一旦這些防禦工事完成,隨著工程日趨完備,中歐的整個形勢也就跟著發生變化。波羅的海各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還必須加上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其他一些
家,在這個巨大的軍事建築工程完工的時候,一定會受到決定
的影響。”
不幸的是,丘吉爾的上述警告預言,在後來的曆史進程中都陸續地並且是迅速地變成了現實。
驟然緊張起來的局勢,使鮑德溫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于是政府決定新成立一個協調各軍事部門的部。關于該部大臣由誰擔任,曾經考慮過經驗豐富的丘吉爾。奧斯汀·張伯倫認爲把丘吉爾排除在政府之外是“極大的錯誤”,並曾在私下和公開場合都表示過,丘吉爾是最合適的人選。但鮑德溫最終卻任命已年近60歲、對高級軍事管理工作缺乏經驗並從未在內閣中任過職的托馬斯·英斯基普爵士擔任防協調大臣。曆史學家泰勒曾就此寫道:“人們認爲這次任命是繼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委派自己的馬執政之後的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保守
之所以任用英斯基普而不任用丘吉爾,原因在于前者是“一位最可靠的人”,而“假使這個新的部門由丘吉爾擔任,那一定會使那些以丘吉爾不參加政府作爲反軍
主義保證的自由
人和中間派引起恐慌,並且這等于不聽從負責解釋
的一般意志的人的意見;而且,一旦鮑德溫退隱,這豈不是又得引起一場由誰繼任的爭執嗎?”
丘吉爾原來對得到這一職位抱有希望。此時卻感到“這一次確定的、而且似乎是最後地把我拒于門外,使我不能參與我們的防務工作,這對于我實在是一個沈重的打擊”。不過,久經宦海沈浮的丘吉爾小心地控製著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辯論中更加平心靜氣,顯出鎮靜、不偏不倚和超然的態度。鮑德溫用盡一切權力來對付曾經不斷無情揭露其錯誤的丘吉爾,是因爲鮑德溫不願得罪內的多數,著眼于使鮑德溫自己能夠在兩屆選舉中過安定日子。丘吉爾對此看得很清楚,但他更懂得禍福相依、風雲變幻的道理,所以他不僅仍然抱著希望,等待時機,而且認爲“假使沒有這種無法估計的和無窮無盡的變幻,人生的戲劇就會變得索然寡味了”。丘吉爾在多年以後回憶起這些挫折時,甚至認爲鮑德溫幫了他的大忙。
“他使我沒有卷入其後三年內閣所有的妥協和不盡責之事中;假使我當了大臣,那麼,打起仗來,就得要對必定被證明是極不充分的防工作負直接的責任了。”
丘吉爾又重新以較大的精力投入寫作。他把從凡爾賽和約起到當時止其間發生的全部曆史過程列出一個大綱,准備寫一本書。他甚至已寫出了第一章。這一章後來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的一部分。此外他還于1936年底開始了《英語民族史》一書的寫作。
1936年6月6日,一直密切注視著英戰備工作的丘吉爾,以私人身份替
防協調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寫了一個備忘錄,主張重新成立軍需部,以保證戰備物資的生産供應。但是直到1939年春,政府始終沒有采取有效的行動來成立車需供應部,也不准備對英
軍火生産采取緊急措施。
1936年11月12日,在下院對首相的答辯進行質詢時,丘吉爾對疏于戰備的政府和首相進……
丘吉爾傳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