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回後,立即發現由于社會輿論對戰爭失利局面的議論導致了不利于政府的消極情緒,他決定就信任問題舉行一次議會辯論。1月27日,辯論開始後他首先發言,在宣布隆美爾的部隊有2c3的人“受傷、被俘和陣亡”之後,他坦率地稱贊隆美爾“是一位極其果敢而機智的敵人……,若撇開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不談,我可以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丘吉爾還談到了對蘇援助,談到華盛頓之行的政治和軍事成果,最後,他以退爲進地談到了面臨的困難和他應負的責任。他說:“我就是議會和全
應該責備的人,因爲我爲它們服務得不夠好。雖然發生了過去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發生,可是我若得不到它們的信任和誠心誠意的幫助,我也無法有效地爲它們服務。”
丘吉爾的演說極爲成功。當下院進行信任表決時,丘吉爾內閣以464票對1票的比數獲得了幾乎一致的擁護。但是,戰爭局勢仍在進一步惡化。在北非,隆美爾發起了重新奪回班加西的攻勢。在新加歧,大約6萬名駐軍2月15日向人數少得多的日本侵略軍投降。這一事件被丘吉爾稱爲“英曆史上最悲慘的災難和規模最大的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
潛艇仍活躍異常,僅在1942年頭兩個月就擊沈英
商船52艘。這些情況使英
政府的聲望不斷下降。
爲了安撫社會輿論的不滿,丘吉爾對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艾德禮任副首相兼自治領事務大臣;克蘭伯恩轉任殖民地事務大臣;格林伍德雖無行政才能,但他在其內地位突出,所以仍留在政府內;金斯利·伍德仍任財政大臣,但退出戰時內閣;比弗布魯克正式出任軍工生産大臣不到一個月便于2月底因病辭職,被丘吉爾派去履行一次“無明確任務的出訪美
的使命”;奧利弗·利特爾頓繼任軍工生産大臣;拒絕在比弗布魯克手下供職的克利普斯則擔任了掌玺大臣和下院領袖。
但是前線繼續傳來壞消息。3月初,仰光淪陷于日本人,駐緬英軍在哈羅德·亞曆山大將軍指揮下被迫退往印度邊境。爲了使印度抵抗日本人可能的入侵,丘吉爾接受艾德禮的建議,成立了理印度問題的戰時內閣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派克利普斯前往印度以說服印度政治領袖接受戰後取得自治領地位的建議。但甘地和尼赫魯對此建議不感興趣,他們要求立即重建印度政府,尤其要掌握
防部長一職。丘吉爾認爲“對此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余地”,使談判不得不中斷了。盡管羅斯福發來私人電報試圖使談判繼續進行,但未能使丘吉爾改變主意。因而印度的政
在戰爭中仍無變化。6月4日,因爲美
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沈了4艘日本航空母艦,減輕了日本從海上入侵印度的危險
,才使人松了一口氣。
在此期間,要求盟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
,與丘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從蘇德前線引開至少40個德軍師的前景問題進行商討。當時,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反法西斯戰場,蘇聯紅軍面對著四百多萬裝備精良的德
軍隊的猛烈進攻,所以斯大林多次提出第二戰場問題。羅斯福總統也認爲有此必要,此前他特派總統顧問哈裏·霍普金斯和美
陸軍總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攜帶經美
參謀長聯席會議擬訂、並由羅斯福總統批准的題爲《兩歐作戰計劃》的備忘錄前往倫敦,與英
政府討論落實計劃的問題。羅斯福總統4月3日寫信給丘吉爾說:
“哈裏和喬治·馬歇爾所要告訴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兩人民要求開辟一個戰場,以便卸下俄
人肩上的壓力。兩
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夠看到俄
人今天所殺死的德
人和所摧毀的裝備比你我兩
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即使還沒得到全盤的成功,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收獲。必須實現這個計劃!只有這樣,敘利亞和埃及才能轉爲安全。縱使德
人發現了我們的計劃,也毫不足懼。”
但丘吉爾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一事一直有著更複雜的考慮,丘吉爾在原則上贊成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但他同時認爲,“保衛印度和中東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所承擔的大英帝的首要義務是保衛印度不受日本的侵略”。同時,與其在歐洲大陸作戰,丘吉爾認爲倒不如進攻北非或者解放挪威北部。因爲,“把兩個強大
家的全部力量集中和配合在一個激烈的攻勢中,是存在著種種困難的,我們決不能讓含混不清的詞句來使情況更加紊亂。因此,在英美兩
軍隊能夠在1943年在歐洲同德
人交手以前,填補空缺的唯一方式,是以英美軍隊強行占領法屬北非,同時與越過沙漠從西邊向的黎波裏與突尼斯前進的英
軍隊取得配合。”
由于在具看法上存在分歧,所以在與美
特使的商談中,丘吉爾一直強調“要視形勢的發展和准備工作的進展而定”。在與莫洛托夫的會談中,丘吉爾“表現審慎、含糊。關于美
和英
准備在何時何地在西線反擊德
的問題,不做正面的肯定回答”。
莫洛托夫在與英政府的談判中,還提出與英
簽訂一項長期盟約,並要求英方在盟約中承認蘇聯1941年的疆界。丘吉爾認爲這樣不僅違反英
對波蘭作出的保證,而且也違反了大西洋憲章,因而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最後英蘇雙方同意簽署一項爲期20年的盟約,但其中不提及疆界問題。鑒于莫洛托夫還將訪問華盛頓,所以丘吉爾建議莫洛托夫返回時再經倫敦,屆時他將根據華盛頓關于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情況再對此給予具
回答。
就在莫洛托夫出訪期間,德軍策劃了針對蘇聯的規模龐大的夏季攻勢。爲了打亂希特勒的戰略部署,蘇軍將領鐵木辛哥在哈爾科夫以南發動了一次“破壞”進攻,雖然德軍的反擊使其傷亡損重並敗退,但這次進攻使德軍的作戰計劃推遲了一個月之久,
丘吉爾對蘇德戰場的局勢變化極爲關注,他擔心蘇聯人在得不到英美援助的情況下可能同德簽訂和約而退出戰爭,所以當莫洛托夫返回時他同意了開辟第二戰場。但是在致蘇聯政府的《備忘錄》中,他申明無法作出具
承諾且使實現登陸帶有附加條件。丘吉爾寫道:“我們正在爲1942年8月或9月登陸一事進行准備……事前很難預料到時候能否具備實現登陸的條件,因此我們在這方面無法作出許諾。但是,如果條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話,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實施計劃。”丘吉爾的這種作法被認爲是爲了英
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
但丘吉爾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共同的願望和善良的意志並不能……
丘吉爾傳3 開辟第二戰場之爭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