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外國人物傳記>丘吉爾傳>尾聲 晚年第2小節

《丘吉爾傳》尾聲 晚年

第2小節
外國人物傳記作品

  [續丘吉爾傳尾聲 晚年上一小節]堅決的批評態度。他認爲,工dang政府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只是ti現了他們對社會主義學說的信仰,而並不能適應英guo經濟和社會的實際情況。丘吉爾反對工業guo有化、反對在某些經濟領域裏實行guo家監督,反對進行社會改革,其實工dang的這些政策許多都是他在二十世紀初所主張的。丘吉爾的這種態度有他自己獨特的解釋。他的私人醫生莫蘭曾說:“丘吉爾聽說保守dang有人提出必須製訂個政策時,很生氣。他說,反對dang領袖的責任就是攻擊現政府,只有這一點,沒有其他。”

  英guo在這段時期內面臨的許多問題中,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是平安完成使印度實現獨立的過渡。當時印度次大陸教派沖突的激烈程度有增無減。穆斯林領導人真納堅持實行印巴分治,主張成立新guo家巴基斯坦。1947年2月,工dang政府面對印度次大陸現狀,宣布至遲于1948年6月結束英guo的殖民統治。保守dang內部以前印度總督哈裏法克斯勳爵爲首的一派支持政府的計劃。但丘吉爾對此持反對態度,他擔心英guo一旦撤出,必然爆發教派之間的流血沖突;事情後來果真如此。同時,他也爲大英帝guo的日趨沒落而深感痛心。

  1948年5月,丘吉爾赴海牙參加了“歐洲統一運動”成立大會並出任大會名譽主席。

  1949年8月,丘吉爾作爲以赫伯特·莫裏森爲首的英guo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斯特拉斯堡召開的歐洲委員會咨詢會議。由于咨詢代表們意見不一,會議未能産生任何實質xing的結果。

  在社會活動之余,丘吉爾除畫了許多寫生、養了幾匹賽馬之外,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了撰寫六卷本、長達數百萬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他利用了許多官方文件和他與羅斯福、斯大林之間的私人通信及來往電報,經過思考梳理之後口述出來,由秘書整理出文字。美guo的和英guo的雜志競相爭取首先得到連載丘吉爾此書的權利。這部巨著的稿費超過了丘吉爾此前得到的稿費之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

  在離任的這些年中,丘吉爾衰弱的身ti有了明顯好轉。渴望“複仇”和“改變1945年選民們對他的判決”使他精力充沛、勇氣十足。他終于等到了時來運轉的這一天。1950年1月11日,艾德禮宣布2月3日解散議會,2月23日舉行大選。丘吉爾聞訊,馬上從馬德拉度假地飛回倫敦。大選結果仍然是工dang占多數,但與保守dang之間的差距被大大縮小了。具ti數字爲工dang315席,保守dang298席。兩大dang席位如此接近,通常很快會再舉行一次選舉。

  1951年9月,英王在做肺癌手術之前,敦促艾德禮秋季舉行選舉,以保持政治上的穩定。艾德禮宣布10月4日解散議會,25日舉行大選。這次保守dang提出了兩項新的施政措施,一是對軍火企業征收超額利潤稅,二是一年建設30萬所住宅解決民衆的住房問題。在競選中工dang新任外交大臣赫伯特·莫裏森借英guo與伊朗之間因英伊石油公司被伊朗guo有化而導致的危機向丘吉爾詢問:英guo政府該不該同伊朗打仗?丘吉爾反擊說,莫裏森“正在散播保守dang想要進行另一場世界戰爭。我十分肯定,如果一個強有力的保守dang政府在掌權,波斯危機決不會以這種形式發生。”丘吉爾還巧妙地指責工dang政府“軟弱無力和猶豫不決”。丘吉爾說,他不認爲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無論如何,扳動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栓機的不會是英guo人的手指。

  大選揭曉後,保守dang獲321席,工dang295席。丘吉爾在伍德福德選區再次當選。艾德禮到白金漢宮辭職之後的幾分鍾內,丘吉爾被guo王召見,奉命組閣。丘吉爾任命艾登爲外交大臣,巴特勒爲財政大臣,利特爾頓爲殖民地事務大臣,戴維·馬克斯韋爾·法伊夫爲內政大臣,蒙克頓爲勞工大臣,伍爾頓爲樞密院長,索爾茲伯裏(克蘭伯恩)爲掌玺大臣,伊斯梅爲聯邦事務大臣。guo防大臣暫由丘吉爾兼任,等到亞曆山大元帥從加象大總督任滿歸guo後再由他擔任。

  1952年初,丘吉爾赴美與杜魯門會晤,商討加強英美合作問題。他在美guoguo會發表演講時再一次強調了英語民族的團結這一主題。英guo《泰晤士報》報道丘吉爾訪美時說,他仍然“反應敏捷、消息靈通、思想豐富、語言生動,而且诙諧機智一如既往。”丘吉爾還表態支持美guo參加朝鮮戰爭。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guo總統。2月,英王喬治六世逝世。3月,斯大林逝世。6月,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在儀式舉行中,女王授予丘吉爾嘉德勳章,以表彰他對大英帝guo做出的巨大貢獻。6月23日,丘吉爾在宴請意大利總理加斯貝利時出現輕微中風,身ti左半出現麻痹症狀。到8月之後他已漸漸恢複,18日開始主持內閣會議。10月初在于馬蓋特召開的保守dang大會上發表演講,獲得很大成功。此前因他生病,人們已經在議論他的辭職和保守dang更換領導人的問題。他就此談到自己的看法:“以我之高齡,現在仍身居高位,肩負重任,這決非因我貪戀權勢或官職,這兩者我已足矣。我之所以繼續留任,是因爲我有一種感覺,我可以做一些事情,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施以某種影響,尤其對我所最關心的問題,即建立可靠和持久的和平。”12月10日,瑞典文學院授予丘吉爾以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由于他必須前往百慕大參加英美法三guo政府首腦會議,只好由他的妻子克萊門蒂娜代他領獎並致答辭。瑞典文學院給他的獲獎評語是:“由于他精通曆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的演說。”

  1954年初,丘吉爾爲了實現“和平締造者”的理想,曾試圖會見蘇聯領導人,但馬林科夫于第二年2月下臺,丘吉爾的蘇聯之行也就不再提起了。3月,他對巴特勒說:“我感覺自己像一只正要結束飛行的飛機。天se已是薄暮,汽油也將耗盡,可我還在尋找安全降落的地點。”他已准備讓艾登接他的班。11月30日是丘吉爾的80華誕,除了家裏按慣例爲他舉行了慶祝聚會外,議會兩院也在威斯敏斯特大廳爲他舉行了特別祝壽會。各dang議員送給他不少禮物,還有兩塊直徑3英尺的大蛋糕。

  他正式辭職的日子是1955年4月5日。在這之前,他召回了在遠東參加guo際會議的艾登。4日,他在唐甯街10號舉行宴會,女王夫婦應邀參加,並向即將退休的首相致以良好祝願。5日中午,丘吉爾主持了最後一次內閣會議,下午4時半,他前往白金漢宮遞交了辭呈。丘吉爾搬出唐甯街10號時,《泰晤士報》作了如下……

丘吉爾傳尾聲 晚年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尾聲 晚年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