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4章 變化與靜止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4章 變化與靜止

卡爾·波普爾作品

  柏拉圖是最早一批社會科學家中的一員,而且無疑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位。按照孔德、穆勒和斯賓塞對“社會學”這個術語的理解,他就是一名社會學家;也就是說,他成功地將他的唯心主義方法應用于分析人類的社會生活,並分析其發展規律及其穩定xing的規律和條件。盡管柏拉圖具有巨大的影響,但他在這方面的教導,人們卻一直很少注意到。這似乎是由以下兩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柏拉圖提出的許多社會學思想是與他的倫理和政治主張緊密相聯的,以致那些描述xing的成份大部分被忽視了。其次,他的許多思想被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以致人們完全是不自覺地因而是未加批判地吸收了它們。恰恰主要是由于這個原因,他的社會學理論才如此有影響。

  柏拉圖的社會學是把思辨與對客觀事實的敏銳觀察融爲一ti的一種巧妙的混合ti。其思辨的基礎當然是形式論和關于普遍存在的流變與衰敗、關于生成與退化的理論。但在這個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柏拉圖卻構造了一種驚人地切合實際的社會理論。這種理論能夠解釋希臘城邦guo家曆史發展中的主要趨勢,也能解釋在他所chu的時代發揮著作用的社會與政治力量的曆史發展趨勢。

  柏拉圖的社會變化理論的思辨的或形而上學的基礎,我已做過簡要闡述。它是恒常不變的形式或理念的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變化著的事物的世界是這個世界的産物。形式或理念不僅是恒久不變的、不可毀滅的和不會腐敗的,而且是完美的、真實的、實在的和善的;事實上,在《理想guo》中,“善”曾被解釋爲“能保存有助益的一切事物”,而“惡”則被解釋爲“能毀滅或能破壞的一切事物”。完美的善的形式或理念先于那些摹本、那些可感知的事物,而且它們是一些如同變動世界中的所有變化的始祖或是起點一樣的東西。這種觀點被用于評價可感知事物世界之中的所有變化的總ti趨勢和主要指向。因爲假如所有變化的起點是完美的和善的,那麼變化只能是導向遠離完美與善的一種運動;它必定趨于不完美與惡,趨于衰敗。

  這種理論可以詳加擴展。某種可感知事物越是近似于它的形式或理念,它必定越不易衰敗,因爲形式本身是不會衰敗的。但是可感知的或生成而來的事物並不是完美的摹本;確實,沒有任何摹本可能是完美的,因爲它只是對真正的實在的一種模擬,只是現象和幻覺,並非真理。因此,沒有任何可感知事物(或許除了最爲優秀的事物之外)同其形式的近似達到了足以恒久不變的程度。柏拉圖說:“絕對而永存的永恒不變xing僅僅歸屬于萬物之中最爲神聖的事物,而肉ti則不屬此列。”某種可感知的或生成而來的事物——諸如物ti或是人的靈魂——如果它是好的摹本,則最初可能發生非常微小的變化;而最早的變化或運動——靈魂的運動——仍然是“神聖的”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變化相對)。但是每一次變化,無論多麼微小,都一定會使事物有所改變,並且降低了與其形式的近似xing,因此愈加不完美。從這一點上看,隨著每一步變化,該事物變得越是容易變化,且愈易腐壞,因爲它變得距離亞裏士多德所說的,作爲其“固定不變和chu于靜止的原因”的形式愈發遙遠。亞裏士多德把柏拉圖的信條解釋爲:“事物因分有形式而創生出來,它們又因喪失形式而衰亡。”這種退化過程,開始來得緩慢而後更爲迅速——這種削減與衰敗的規律——在其最後一部對話ti巨著《法律篇》中,柏拉圖對這一點的描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分內容主要涉及人類靈魂的天命,但柏拉圖清楚地說明,它適用于所有“分有靈魂”的事物;他用這個說法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所有分有靈魂的事物都在變化”,他寫道:“…而它們變化之時,它們都受天命的秩序與規律的支配。其特證的變化越小,它們在等級層次上開始時的下降就越不顯著。但是當變化增大時,邪惡也在增加,那麼它們就墜入了深淵,進入人們所說的yin曹地府當中。”(在這一段接下去的文字裏,柏拉圖提到了這樣一種可能xing,即“賦有很多美德的靈魂,如果它與神聖的美德相通,它就可能憑借其自身的意志…,成爲具有最高美德者,並上升到尊貴的境界”。關于這種例外罕有的靈魂能夠從天命的一般規律之中拯救自我——並且或許也能拯救其他人的問題,將在第8章中加以討論。)在《法律篇》一書前面部分的內容裏,柏拉圖總結了他關于變化的信條:“無論什麼樣的變化,除廠某種邪惡事物的變化之外,都是可能降臨某一事物的最嚴重的變化莫測的危險,這些危險或者是當下的季節更替,或足風向的變化,或是肉ti日常飲食的改變,或是靈魂xing質的改變。”而且,爲了表示強調,他還補充道:“這個判斷適用于一切事物,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我剛才說的某種邪惡事物的變化。”簡言之,柏拉圖教導人們,變化是邪惡的,而靜止是神聖的。

  我們現在看到,柏拉圖的形式論或理念論意味著流變的世界的發展有某種趨勢。它導出了這樣一條規律,即這個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呵衰敗xing一定會連續不斷地增大。與其說它是有關普遍存在的不斷增大的腐敗的嚴格規律,不如說它是關于衰敗xing不斷增大的規律;也就是說,衰敗的危險或可能xing在增大,但是作爲例外的相反方向上的發展並未被排除在外。因此,正如上一段引文所表明的,一個非常好的靈魂可能不會變化與衰退,而且某種非常邪惡的事物,例如一個很壞的城邦,可能通過改變它而得到改善(爲了這樣一種改善具有價值,我們必須努力使之長期不變,即阻止所有進一步的變化)。

  《蒂邁歐篇》中柏拉圖關于物種起源的故事與這個普遍理論完全一致。按照這個故事,男人作爲動物界中的最高等級,是由諸神創造出來的;其余物種是通過一種衰敗和退化過程從他生發而來的。首先,某些種類的男人——懦夫與惡棍——退化而成爲婦女。那些缺乏智慧的人一步步地退化成低等動物。我們聽說,鳥類是從過分相信其感官的無害又過分懶散隨便的人們轉變而來的;“陸地動物是由對哲學不感興趣的男人變來的”;而各種魚類,包括有殼的shui生動物,是從所有男人當中“最愚蠢、最遲鈍和……最微不足道的人退化而成的”。

  很清楚這種理論可以應用于人類社會,並應用于其曆史。接著它解釋了赫西奧德的悲觀的發展規律,即曆史衰敗的規律。如果我們要是相信亞裏士多德的轉述(在前一章中概述了其內容),那麼最初提出形式論或理念論,其目的就是爲了滿足某種方法論上的要求,即要求……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4章 變化與靜止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4章 變化與靜止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