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曆史唯物主義並不是一個排他的、達成最後真理的ti系;它只是一個探究人類發展過程的科學方法。

  ——梅林

  9.1什麼是社會結構

  至此爲止,我們一直是圍繞著中guo封建社會的結構來展開研究的。人們自然會問:這種研究方法能不能推廣呢?在人類六千年的文明史中,中guo封建社會超穩定系統是不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呢?

  我們認爲,把本書中用于解剖中guo封建社會的方法推廣到世界史研究中去,這是值得探究的。要把這種方法進行推廣,就必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①是不是可以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調節的關系,來把握其他的社會結構?

  ③怎樣用系統方法來研究大致相當的文明發展階段上社會結構的多樣xing

  ③其他類型的社會,是否也象中guo封建宗法一ti化結構那樣不斷異化出無組織力量,從而使自身調節能力不斷減弱而造成歸結構的瓦解?

  ④如果社會結構不是脆xing的,而是柔xing的,舊結構又沒有修複機製,那麼社會演化又將采取什麼方式?

  確實,這些問題都很重要,本章將進行一些探討。

  首先,我們從什麼是社會結構這個問題入手。

  社會結構這個概念,過去廣泛被人們使用,特別是西方一些結構主義哲學家對其進行曲解,使得很多人對它的科學含義並不很清楚。

  控製論在對某一類問題進行整ti研究時,就將它稱爲系統,而把組成系統的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組織方式)稱爲系統結構。所謂結構分析,就是先確定系統由哪些基本要素組成,然後分析要素之間的某種穩定位聯系和組織方式,從而從整ti上把握系統行爲。

  這種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學中早就運用,它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什麼叫物質的分子結構?這裏,分子就是系統,組成分子的原子是要素,分子結構就是原子間的相互關系和組織方式。shui分子的結構,就是指shui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要素)組成,氫原子和氫原子按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結構),(圖26)。又如生態系統的結構,它包括組成這一系統的各要素——不同生物,及它們之間的食物鏈、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等關系。研究太陽系的結構,就是探討太陽及九大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規律。數學中結構的概念更爲清晰和嚴格,圖形的結構是指點、線、面之間的關系,數的結構是指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如函數、算法、運算等等。最著名的把握結構的數學方法是群論。對結構普遍意義的揭示,正是從近代數學開始的,它把結構分析法作爲一種把握事物整ti特征的一般方法,迅速引進各研究領域。

  在掌握系統結構的概念時,必須注意兩個條件。第一,這種關系是普遍存在並相對穩定的,它有一定的保持自身存在的調節能力;第二,這種關系把要素組成一個整ti。這兩個限製很重要,它構成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結構現和唯心主義結構觀的根本區別。我們仍以shui分子結構爲例來說明。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是否隨便排列都能形成穩定的shui分子呢?不,只有兩個氫原子相對氧原子排成104o40”夾角,並且氫、氧原子之間、保持1.1ao距離時,shui分子才是穩定的,才有保持這種結構的能力,並從整ti上表現出shui的物理和化學xing質。氫、氫原子之間其他方式的排列,都不代表shui分子結構。系統的結構並不是由研究者隨心所慾地加以約定並與要素無關的。

  其他系統也一樣,都要滿足于以上條件。我們可以借用這兩個原則來分析社會結構。組成社會這個極爲複雜的系統的要素是人和人創造的物質、精神産品。因此,社會結構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的文明創造物之間的某種確定xing關系和組織方式。對于第一個限製條件來說,只有那些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産品之間相對穩定並有一定調節能力保持自身相對穩定的關系,才是社會結構。在火車上或旅館裏一些人萍shui相逢,又匆匆離開,這種關系是暫時的、不穩定的。這雖然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不是社會結構考察對象。第二個限製條件則要求我們去剖析那些把人組成社會的整tixing關系網。一般來說,形成社會結構的普遍關系是家庭血緣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文化關系,以及發生這些關系的方式和媒介。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而又千變萬化、不斷發展著的海洋,而社會結構則是社會生活海洋中相對穩定的島嶼。它只是在一定物質生産shui平上人類把自己組織起來借以在其中生活、生産的文明框架。文明框架並不等于豐富的社會生活本身,但它表現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産品之間關系的主要形態,並具ti表現爲guo家政治製度、經濟形態、思想文化傳統等等,社會結構的研究,不是去訴諸全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具ti內容,而只是著重探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組織方式及其演化。因此,這種研究必然采取大尺度鳥瞰式的特點。

  舉一個例子也許能更清楚地理解從社會結構角度來研究曆史的含義。如果我們到北京西郊圓明園遺址去遊玩,除了少數殘留地面的遺迹外,我們幾乎不能發現它和普通農村有什麼區別。當年的樓臺亭閣早已不見了,這裏變成了農舍、藕塘、稻田和蘆葦蕩,群蛙在咯咯地叫著。但我們如果從飛機上鳥瞰圓明園遺址,就會大吃一驚。將當年圓明園設計者繪製的藍圖和飛機上拍下的遺址照片一對照,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兩者的結構幾乎是一樣的,一百多年前的精心設計和布局曆曆在目。人們只要一看這幅照片,就可以斷言它是一個輝煌的文明遺迹(圖27、圖28)。這是站在圓明園荒地上的觀察者所不能獲得的強烈感受。確實,圓明園可以給曆史研究以一定的啓示。曆史是億萬人生活、生産、創造的洪流,具ti的人物、事件和各種細節總是千變萬化的。如果我們只限于細節或局部,或者只看到豐富而又具ti的社會生活內容,那就容易局限于人類短期活動的産物。如中guo封建社會地主經濟、官僚政治、儒家正統,它們的具ti內容在每一個朝代都是不同的,就是在同一朝代前期和後期也有極大的差異,而且因不同的地點、人、事和複雜的曆史背景而呈現出驚人的豐富xing和可變xing。但是,如果從結構角度來把握中guo封建社會,就可以發現秦漢以後中guo曆代王朝都具有宗位一ti化結構,是一個具有雙重調節機製的超穩定系統。它是我們民族兩千余年間文明活動的軌道。

  9.2宏觀分析與建立模型

  既然社會結構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的創……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