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上一小節]造物之間的關系,而人和物又數以億萬計,關系錯綜複雜、變化萬端,那麼如何去把握它呢?這時,控製論往往來用宏觀分析的方法。把組成系統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分成幾個不同的類,把每一類要素及關系看作一個有著內部結構的子系統,而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就代表著不同類的要素及關系之間的聯系。
生態學研究往往應用模型方法。生態系統的要素是不同的生物個、物種以及環境。但是,生物個
數目成千上萬,如果把每一個生物個
都看作一個子系統,那麼生態結構將複雜得難以入手研究。這時,科學家就把系統有關的生物劃爲某幾類,有相同關系的歸爲一類,並把個
間千變萬化的關系也分類,定型化爲一種物種和另一種的食物鏈關系、共生關系等。這樣得到的宏觀模型相對簡單,但又可以反映生態結構的本質。我們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也借用這種宏觀分析的方法。
社會關系網雖然錯綜複雜,但從宏觀分析角度來看,可以分解爲以下幾張最主要的關系網。第一張是經濟關系網。人必須賴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和分配才能生存,所以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經濟關系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它包括生産方式、勞動組織、貨幣、信用、交換、計劃、超經濟強製等等。第二張關系網是政治關系網。它包括人與人之間政治上的從屬關系。雖然政治權力往往和統治階級經濟利益直接有關,但權力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力量,家組織、軍隊、司法機構等等是它的具
形式。第三張關系網是思想文化關系網。共同的語言、文化傳統、習慣心理以及宗教、信仰、世界觀把人們組成一個文化共同
。除此以外,還有家庭血緣關系。經濟、政治、文化、血緣是把人與人之間聯系起來的四張基本關系網。
如果把這四張關系網分層次的話,經濟、政治、文化關系是同一層次的,家庭血緣關系是低一層次的。
從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來看,越追溯得遠古,社會組織中血緣關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隨著社會的進化,血緣關系逐漸成爲低一層次的關系,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爲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所以我們在對社會結構進行宏觀分析時,往往是利用1.8部分中圖1所示的框圖來表示結構。必須指出的是,這三個子系統中每一個都代表布及整個社會的某類關系網,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節就是這三張關系網之間的聯系。對于每個具的人,他都同時隸屬于這三張網。
還有一個問題,人與人所創造出來的某種內環境又怎樣表示呢?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層物質文明外殼,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這層物質文明外殼也在加厚,它們是工廠建築、耕地、工具、機械儀器、書刊報紙等等區別于自然物的文明創造物,反映著人類認識、改造和控製自然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發展平。這個文明外殼又可以叫作人類生活的內環境,具有曆史繼承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樣:“曆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産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曆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産力、資金和環境”,“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
質”。因此,我們可以把物質文明外殼也看作一個子系統,人類通過這一子系統和自然界發生關系。
這樣,我們分析社會結構時,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外面還有一層文明外殼(內環境),如圖29所示。這個模型框圖,是根據我們對馬克思的一個基本觀點——“從物質生産的一定形式産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的理解,用宏觀分析方法畫出來的。
人類曆史發展過程表明,物質文明外殼在一天一天地增厚的。它標志著社會生産力的進步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加。它促使社會結構的三個子系統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以適應它的發展。在古代,人類社會的某些階段(如封建社會),生産力進步相對緩慢,物質文明結構變化並不十分顯著。這樣,我們往往可以把物質文明要素分類歸入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結構,使分析得以簡化。我們對中封建社會結構的研究,正是采用簡化了的方法,並把重點放到社會結構內部的三個子系統中。但最,在近代社會生活中,或者研究人類文明大尺度轉化,就不能不特別考慮物質文明結構的巨大影響。
如何在曆史唯物主義原則指導下應用控製論方法研究物質文明外殼與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結構的關系以及它們演變的曆史,是一個重要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但由于本書論題的範圍所限,不能進一步展開討論。
9.3穩態結構及其適應
我們把社會結構分爲幾個相互作用的子系統以後,怎樣進一步分析它呢?一種情形是力圖用單向因果的方法來研究它,如認爲其他子系統完全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這雖然也承認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精確的方法;所以在強調反作用時又常常引起混亂。控製論認爲,對于一個互爲因果的系統是不能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的。這一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裏十分明顯。恩格斯明確提出過系統問題。他說;“我們所了解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系統,物的一種總的聯系”。
爲了說明控製論方法的這個重要特點,我們分析由森林鹿和少見的鹿的捕食獸共存的生態系統作爲例子(圖30)。顯然,這三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對于這種互爲因果的系統,可不可以用單向的尋找終極原因的方法來研究呢?我們認爲是不能的。1907年,美開巴高原大約七十萬畝的森林中,有大約四千只鹿和一定數量的狼、山獅等捕食獸。如果用單向因果關系來分析,那麼顯然,捕禽獸的存在是鹿的數量不能增加的原因。人們爲了增加鹿的數量,以爲只要消滅了捕食獸就行了。1924年,捕食獸幾乎被殺絕。果然,在很短的時期內鹿的數量猛增到十萬只。然而,結果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十萬只鹿幾乎把森林吃光,大批鹿餓死了。整個系統迅速趨于另一種結構;森林毀滅,鹿和捕食獸都近于滅絕。
可見,對于一個互爲因果的系統,是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尋找單向終極原因的。事實上,鹿、捕食獸、森林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它們各自的數量(或面積)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相互適應才能共存。在整上說,不存在一個子系統的數量最終決定另一個子系統的數量的情形。相對穩定的適應態可以簡單地描述如下:森林的生長速度要……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