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第3小節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

第3小節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續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上一小節]跟得上鹿群等消耗植物的速度;鹿被吃掉的數量和鹿的繁殖速度大致相同;捕食獸維持在鹿群剛好養活它們的shui平上。這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稱爲系統的穩態結構。離開這種穩態,整個系統就解ti了。

  當外來幹擾不大時,系統內部存在的調節作用會自動趨向適應態。如鹿的數量超過了適應態所允許的範圍,就會使得捕食獸因食物豐富而相應增殖。但捕食獸增多又反過來使鹿的數量減少。鹿的數量減少又使捕食獸自動減少。這樣,通過複雜的互爲因果關系,鹿和捕食獸的數量又都拉回到適應態。三者是通過相互製約保持各自穩定的。只要外來幹擾沒有大到這個系統內在的調節機製不可克服的程度,系統的穩態結構就不會打破。但是,如果人們大量槍殺捕食獸,就會造成原來穩態結構的破壞。但這一系統仍要趨向一個新的適應態,即森林面積很小,鹿很少,捕食獸很少的狀態。這一狀態三者的關系也是相互適應的。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生態系統一般都有自己的穩態結構。

  關于社會結構。情況要複雜得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卻有共同之點。我們知道,社會結構的三個子系統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製約、互爲因果、互相適應的關系。控製論指出,不管這些系統的內容怎樣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如下四個特點:

  (1)各子系統相互適應時,整個系統達到某種穩態,各子系統以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各自保持自身的穩定。我們不能把系統的穩態結構歸結爲某一子系統的穩定不變。

  (2)穩態結構是一種動態模型。各個子系統完全適應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子系統常常因內部變化、外部幹擾等原因偏離適應態。但是,因爲系統具有調節功能,一旦偏離發生,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節的關系就會使它們重新趨向適應態。因此,系統的動態模型一方面包含豐富和多變的內容,但同時又承認某種穩態結構是一定時間內系統存在的主要狀態,不穩定只是暫態。對于社會結構來說,這就意味著在一定曆史時期、一定生産shui平下,社會都必須有某種穩態結構存在。社會長期chu于不穩態就意味著瓦解。

  (3)系統穩態結構的多樣xing。在上面舉的那個生態系統的例子中,至少有兩種適應態:一種是森林面積大、鹿多並有相當的捕食獸共存;另一種是森林大量破壞,鹿很少,捕食獸更少。控製論、系統論指出,對于複雜系統(一般稱爲非線xing系統),適應態是多于一個的。在不同的適應態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子系統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4)系統由一種穩態結構向另一種穩態結構演化的條件是:舊穩態結構瓦解,新穩態結構在舊穩態結構內已形成,並有力量取而代之。

  讀者如果回顧一下我們前八章的內容,就會發現我們的探討中貫穿著這些原則。下面,我們就利用這些原則來分析社會結構及其演化的一般模式。

  9.4社會結構的調節原理

  把本書9.3部分(1)、(2)兩條運用到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中,就會得到一個重要結論:一個社會能否以某種穩態結構存在,取決于它內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之間的相互調節功能,即:任何一種經濟結構,只有形成與它相適應的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時,它才可能是穩定的。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也如此。如果這種調節能力喪失,那麼社會的穩態結構就會瓦解,三個子系統都將不穩定。我們稱此爲社會結構的調節原理。

  據我們理解,很明顯,上述原理就是曆史唯物主義關于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原理。但是,有不少人片面理解這一基本原理,導致了經濟決定論。恩格斯曾批評說:“青年們有時過份看重經濟方面,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被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並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預交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在這方面,我是可以責備許多最新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這的確也引起過驚人的混亂……”。就拿中guo封建社會來說,經濟決定論將中央集權的封建guo家形態歸結爲是由地主經濟決定的。當人們進一步追問地主經濟出現的原因時,又可以追到農業生産shui平以及牛耕和鐵器生産工具的使用。這樣,順著單線往下追,就追到了某種與所論問題關系不那麼密切的因素上去了。

  這就好比把鹿的數量歸爲由捕食獸的數量終極決定那樣,引起極大的混亂。我們認爲,社會結構的調節原理可以避免這種混亂。

  人們常把經濟基礎看作一定的政治、文化結構成長的土壤,這個比喻是很好的。只要用系統調節的觀點來加以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能得到科學的說明。

  常識告訴人們,沒有土壤就不會有森林。但反過來問。沒有森林(和其他植被)會不會有土壤呢?作爲一個局部來看,似乎是土壤先于森林的。但作爲一個系統來看,森林的砍伐毀滅,就會使調節氣候保持shui土的調機製破壞,土壤也會流失。這裏役有單純的終極原因。有人會進一步說,雖然森林可以保持土壤的穩定,但畢竟土壤是先于森林而存在的決定因素。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錯覺。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地球上土壤的起源,就可以發現土壤和植被(及其他生物)是相互調節、相互促進;同時起源、發展、演化的。

  在地球還未形成生物圈以前,只有原始海洋和岩石,並沒有土壤。近代對生物圈的研究證明,生物圈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生態系統進化過程,土壤和植被就是在相互作用中才各自形成的。首先經曆苔藓期。苔藓的光合作用不斷合成有機物,它的死亡和生長,使土壤層日益加厚。經過漫長的進化,直到形成盛林期。土壤肥力和厚度足以供給巨大森林的生長,而森林又保持土壤有機物的穩定並調節氣候,達到生態學中所謂的頂極狀態。所以,對系統進行整ti研究時,系統內部的關系是相互調節、互爲因果的,終極原因是沒有意義的。

  根據社會結構調節原理,一定的經濟結構只有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時,它才是穩定的,才不會被曆史的流shui沖失。例如,在奴隸社會中,奴隸製度的經濟結構必然造成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之間利益的對抗,只有通過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調節,奴隸製經濟結構才不會由于內部的對抗而解ti。當然,具ti的調節方式對不同的guo家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斯巴達是軍事民主製,而雅典則是民主政治結構。它們都設計出一套製度來調節各種關系。在奴隸社會中,嚴禁出現債……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