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第4小節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

第4小節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續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上一小節]務奴的法律,自由民統一的宗教信仰、榮譽感對保持自由民的團結十分重要,而否認奴隸的人格,把他們視爲會說話的工具,又爲奴隸主對奴隸進行超經濟強製提供了理論根據。同樣,中guo封建大一統的guo家統治,必須依賴于有大量自耕農存在的地主經濟結構。但沒有guo家調節力量就不可能維持大量自耕農的存在。

  在魏晉南北朝的亞穩態結構一章中,我們已證明亞穩態結構三個子系統之間也是相互調節、相互適應的,只不過方式不一樣而已。

  歐洲的、日本的、印度的封建社會,其經濟結構與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也都存在著自己的相互調節方式,從而保持了穩定形態。基督教認爲經商致富是一種罪惡,這種觀念對保護自給自足的貴族莊園製經濟起到調節作用。一直到十二、三世紀時,歐洲封建社會大多數商人爲猶太人。如果沒有貴族政治製度,領主經濟也不會長期維持下去。甚至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裏,guo家調節和資本主義價值觀都是保持其經濟結構穩定的重要條件。我們在第六章中還提到,新社會形態的諸因素只有相互結合,形成一種相互調節的結構時,才能壯大發展,也是基于這一重要原理的。

  理解這一原理並不困難。因爲社會結構都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都是通過人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思想文化活動形成的。在每一個人身上,這幾種活動都是基本統一,必須相互協調的。不可能想象在三種活動矛盾沖突很大時一個人怎樣生活。社會結構調節原理,只是這種原理的普遍化而已。

  9.5社會結構的多樣xing與結構組合

  我們把9.3部分第(3)條運用于社會結構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社會結構適應方式多樣xing的結論。列甯早就強調過這一點。他指出:“guo家形式極其繁雜。在奴隸占有製時期,在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guo家內,例如在完全建立于奴隸製之上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已經有各種不同的guo家形式。那時已經有君主製和共和製、貴族製和民主製的區別……”。這說明,在一定社會生産shui平上,社會結構適應方式具有多樣xing,從而顯示出結構形態的千差萬別。

  適應方式的多樣xing,是一切複雜系統最基本的特征。對于同樣的環境,生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適應它。在shui中呼吸,魚類通過鰓,蛙類用肺泡組織,而鯨魚則依靠能夠經受巨大壓力並長期保存空氣的肺。社會結構複雜得多,相適應的方式也更爲豐富。

  在世界史中,因子系統適應方式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社會結構的例子俯拾皆是。與古埃及奴隸村社製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政治結構,是宗教和法老權力的合一,意識形態結構是以阿蒙神爲中心的多神教。與古印度奴隸製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政治結構是種姓製度、貴族和王權,意識形態結構是婆羅門教。在古羅馬與其奴隸製經濟相適應的政治結構就有兩種:共和製和帝guo。適應方式不同,又可以造成子系統內部結構的不同。羅馬共和guo的經濟結構不僅包含大量奴隸勞動,而且還存在不少自耕農經濟。自耕農是羅馬共和guo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來源。這樣,就必須調和貴族與自由民之間的沖突,以保證對奴隸們的統治,就必須用共和製的辦法,並防土貴族把自由民自耕農變爲債務奴。這種調節方式決定了政治結構取共和製形態,它保持自耕農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到羅馬帝guo時,經濟結構中自耕農成份就相當少了,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大地産出現。羅馬自由民的尚武精神也衰退了,guo家的軍事力量改爲依靠職業雇傭兵。這樣,它演變爲皇帝加上由貴族和商人階層中的人組成官僚階層的帝guo製。可見,羅馬共和guo製是與奴隸經濟、自耕農經濟相適應的,而羅馬帝guo是和大地産、商業的奴隸經濟相適應的。這是兩種不同的適應結構。

  利用這一原理可以解釋很多複雜的曆史現象。我們知道,日本與西歐封建社會結構基本類似,但也有差別。同樣是莊園製經濟結構,西歐莊園的所有權與管理權是統一的,都屬于封建領主,日本幕府時代土地所有權基本上屬于幕府將軍,而不屬于莊園領主,地租占有者是“地頭”,江戶時代“大名”則是地租的直接占有者。爲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很明顯,這是日本受到中guo文化影響的結果。正因爲儒家“忠君”的倫理觀念的調節作用,所以日本武士可以接受一種管理權與所有權不統一的封建製度。儒家觀念和宗法關系的調節作用,使得這種管理權與所有權不統一的經濟結構在日本封建社會中是穩定的。而在西歐,意識形態結構主要是保持對上帝的忠誠。這樣也就出現“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在歐洲管理權與所有權的統一才是穩定的。可見,歐洲和日本封建社會盡管比較類似,但兩者的意識形態有差別,由于意識形態結構的調節作用,所以經濟結構也出現了差別。

  從已有的社會結構出發,來分析它們適應方式的多樣xing是容易的。控製論、系統論能否從理論上來分析可能出現的適應方式及其社會穩態結構呢?原則上說,這應該是可能的。這就是使用結構組合方法。

  我們把問題分兩步來考慮:第一步,考慮組成社會複雜系統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這三種最基本的子系統在社會演變過程中存在著多少種可能的結構,並將三者組合起來,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二步,這些可能的結構組合中,哪些結構組合是穩態結構,是可以成爲社會結構的。因爲在一定曆史時期,一個地區只有一種穩態結構爲社會存在的主要方式。

  以中guo封建社會爲例。秦漢以後,中guo封建社會的政治形態主要有兩種,即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guo家和分裂局面(分裂的政權形式又是多樣的);經濟形式有兩種,即有大量自耕農存在的地主經濟結構和莊園製經濟結構;意識形態結構則有儒家和道家。每個子系統中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共有三個子系統,那麼存在著多少組合的可能xing呢?它可以用排列組合求出:23=8。這八種結構組合中,只有我們在本書分析過的兩種結構爲穩態和亞穩態:地主經濟、大一統的官僚政治、儒家正統,這是中guo封建社會的主流形式,是超穩定的;另一種是持續了兩三百年的魏晉南北朝的亞穩態,其結構組合形式是類似在園製的經濟結構,玄學和佛教占上風的意識形態,分裂的政治局面。除了這兩種結構組合外,還有兩種組合方式也曾在中guo曆史上出現過,但不是穩態結構,如漢初的社會結構(如圖31所示),唐代滅亡後和五代十guo社會結構(如圖32所示)。這兩種結……

興盛與危機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九章:社會結構與文明演化第5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