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第2小節

《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

第2小節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續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上一小節]是相當強的。如早在漢代,《漢律》就規定,三人以上,無故聚集飲酒,罰金四兩。特別是城市,更是一ti化結構強控製的中心,它們不可能成爲資本主義因素發育結合的母ti

  中guo封建社會強控製的一個重要政策是重本抑末。它對保護農業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尤其在封建社會早期更是如此。但從另一方面看,重本抑末又不允許新因素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曆代的“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一位。早在戰guo時代泰guo就規定私自做小生意的要罰爲奴隸,“事未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西漢初年,規定商人不能作官、騎馬、乘車、穿絲綢yi服。就連商人的子孫也不得幸免。當時明令規定:“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爲吏”。除政治上的壓製外,對商人在經濟上的勒索也非常嚴厲,“重租稅以困辱之”。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家園占有名田,違者役收其田地奴僮。又如人頭稅,“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賈人與奴婢倍算”。唐代規定“工商雜類,不得預于士伍”。此外,guo家對商業活動也管理很嚴。唐政府徵當鋪典當稅、糧食買賣稅“四取其一”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商賈的財産稅,每缗稅二十。甚至死人和蔬菜瓜果過關也要納稅。明代政府在各府、州、縣、市、集都設立了商稅機關“稅課司局”,並到chu新設“抽分局”。以加緊對市民和商人的勒索。

  對商業實行強控製最重要的手段,是中guo特有的官商、官辦手工業製度。這種製度既可以使統一大guo內部必要的商品交換得到滿足,又不致失去對商品經濟的控製、壟斷。周代就有泉府的設置,“以泉府同貨而斂賒”。這是最早的專賣機構。

  從秦漢一ti化結構實現以來,封建官僚政治就把觸角伸進了商業、手工業,控製了鹽、鐵、生産工具、鑄幣的專營專賣,並通過官營手工業壟斷了主要的商業和貿易市場。漢文帝時尚“弛山澤之禁”,“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但到漢武帝時便任用桑弘羊在全guo設立了鹽官三十二chu,鐵官四十四chu,還沿襲戰guo以來的少府機構,專掌山海池澤收入和皇室消費的手工業,以後成爲定製。

  官辦手工業集中了全guo最優秀的工匠和豐富的原料,吸幹了民間的精華。但它本身常常又是爲最高封建統治者消費服務的,從生産到經營都不受經濟規律的約束,不計效率,實報實銷。從采購到生産,由guo家政府包管。就以元代爲例,其官營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很細,機構非常龐大,據記載;“籍人匠四十二萬,立局院七十余所”。但由于管理系統腐敗,又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以致生産力很低。忽必列時綦陽四chu鐵冶,有九千五百五十戶工匠,但所冶的鐵價還不如只抽冶戶包銀所得的多。這種違反經濟規律的現象只可能在官營企業中出現。我們知道,價值規律對手工業生産中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是有利的,但在官商、官營手工業中卻很難發揮這種作用。管理官管手工業的是封建衙門,官員腐化、機構膨脹在這裏也非常明顯。明穆宗隆慶元年,在司禮監擔任生産的軍民工匠爲一千三百八十三名,tuo離生産的官員四百三十三人,占三分之一。從公元1596年起,又用宦官來管理少府,更是腐敗不堪。這些部門中的官員營私舞弊,貪汙lang費。因此,在官營手工業系統中,生産shui平和技藝再高,它也是被埋在無組織力量的汙泥中,常常隨著無組織力量被掃蕩而失傳。

  另一方面,官商和官辦手工業的發達,使得民間私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受到限製,有時甚至萎縮。漢武帝時,私自煮鹽、鑄鐵者,左腳要枷上六斤重的鐵鉗,並chu以酷刑。guo家利用行政手段推銷商品,出現了“縣官作鹽鐵,器苦惡,賈貴,或強令民買之”的違反經濟規律的現象。

  最近,有的研究者指出,直到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一些新生産關系因素,大多出現在那些私營的非法的廠礦中,而在官辦、官督商辦的廠礦中,生産關系都相當陳舊。官辦手工業和廠礦,資金雄厚,技術先進,但這種生産力被束縛在無組織力量的桎梏之中。私營手工業利廠礦,雖有新生産關系的萌芽,但它是非法的,時時要受到官僚機構的種種限製和打擊,這不能不說是十分可悲的事。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是封建勢力控製鞭長莫及的地方。《共産dang宣言》曾指出:“從中世紀的農奴中間産生初期城市的自由居民”。英王亨利二世頒發給林肯城的特許狀中說,任何人只要在城市住滿一百零一天,就可以獲得自由。所以當時歐洲有“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的說法。

  歐洲的城市是農村封建經濟的對立物,是封建政治勢力控製薄弱地區,它成爲資本主義新因素聚集結合的母ti。早在十一世紀,法guo朗城就以贖買爲手段獲得自治權。法王菲利浦二世爲了爭取城市的支持,曾先後對四十一個舊城和四十三個新城頒發了特許狀,承認它們自治。這些自治城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是一種尚未發育起來的新結構的雛型。市民經濟、市民思想文化以及市民政治,都是在城市裏孕育、結合並進一步發展的。歐洲的城市是封建社會汪洋大海中資本主義結構的島嶼。何以說,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曆史,就是城市不斷壯大、戰勝農村的曆史。

  一般說來,城市的發展是和商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城市能否成爲新因素的結合作,就和社會結構直接相關。舊結構控製力越弱,城市越容易成爲新因素成長的搖籃。

  教皇所在的意大利最爲典型。教皇和霍享斯陶棻家族爭奪對意大利的統治權,各自又不具備統一全境的力量,形成了三、四百年之久的均勢。這種均勢造成了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局面和舊製度控製的真空。于是,發達的商業貿易和文藝複興運動,在這裏興起了。威尼斯、佛羅倫薩、熱諾阿等等城市,象種子一樣在封建社會結構的裂縫中紮根生長,逐漸長成大樹。

  中guo封建社會實現了宗法一ti化結構,就不可能出現上述真空狀態。在一ti化形成之前,中guo古代城市——都、邑、鄙……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等級和宗法se彩。“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一ti化結構確立以後,城市就進一步成爲guo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正如傅築夫指出的那樣,我guoguo以前的大小城市中,市場是根據封建“禮法”設置的,是城市一個特殊區域。戰guo以後的城市仍然由guo家設立,而不是隨經濟需要自然發展起來的。唐代以前,大小市場的興建和廢止,均由朝廷敕令行之。唐代以後經濟的發展,完全由政府控製市場已不可能了,出現了大量非官方設置的市鎮、集市。但是,由于……

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