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科學的社會功能第一章 緒論上一小節]圖重新贏得科學界的承認。
我們不能再無視這樣的事實:科學正在影響當代的社會變革而且也受到這些變革的影響,但是爲了使這種認識多少具有實在的內容,我們需要比以往更仔細地分析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在著手進行這種分析(這是本書主要任務之一)之前,研究一下目前流行的關于科學具有什麼質和科學應該具有什麼
質的各種看法,是有益的。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稱之爲理想主義的科學觀和現實主義的科學觀。在第一種觀點來看,科學僅僅同發現真理和觀照真理有關;它的功能在于建立一幅同經驗事實相吻合的世界圖象。
這和神秘主義的宇宙論的功能有別。只要不忘記它的真正目標,如果它再具有實用價值的話,那就更好了。第二種觀點則認爲,功利是最主要的東西;真理似乎是有用的行動的手段,而且也只能根據這種有用的行動來加以檢驗。
科學作爲純思維
上述兩種觀點是兩個極端:兩者都有一些變通的觀點,而且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很多的共同點。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們不承認科學有任何實用的社會功能,或者至多認爲:科學的社會功能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和從屬的功能。
他們爲了替科學的存在辯護而提出的最常見的理由是:科學本身就是目的,科學就是爲認識而認識的純認識。這種觀點在科學史上起了重大的、但並不是完全有益的作用。它在古典時代是一種占據支配地位的觀點,柏拉圖的話對這種觀點作了完善的表述:
“問題在于:學術工作的比較主要和比較高級的部分,究竟是不是便于我們對至善的本質形態加以觀照。照我們看來,這是一切事物的傾向。這種傾向強迫靈魂轉移到包含著真實的實在的最幸福的部分的那個領域中去,而靈魂能見到這個真實的實在則是具有頭等重要的。”——《理想
》第七卷。
現代人在陳述這種科學觀時,並沒有說它是科學所以有存在權利的唯一理由,而只是說它是科學所以有存在權利的主要理由。他們認爲科學是一種手段,可以用來找出答案,以便回答人們在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死亡和靈魂永存的原由等方面可能提出的一些最深刻的問題。把科學用于這一目的是自相矛盾的;因爲這樣做就是把科學所“無法”知道的事物,而不是把科學所確立的真理當作有關宇宙的種種論斷的根據。既然科學無法說明宇宙如何形成,宇宙想必是由一個有智慧的造物者所創造的。既然化學無法合成生命,生命的起源當然就是一個奇迹。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本身變成了人類自由意志論的根據。這樣,人們就把現代科學變成古代宗教的同盟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使它成爲宗教的代用品。在伯明翰主教和英奇教長協助之下,通過秦斯、愛丁頓、懷特海和j.s.霍爾丹的努力,一門新的、科學的神秘宗教正在建立起來。這種宗教的基本觀點是:絕對價值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這個演進過程的頂點就是人類的出現。把科學這樣地用來爲基督教教義辯護在目前的社會中無疑也是科學的社會功能之一,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爲什麼要有科學,因爲用簡單的直覺也能找出同樣令人滿意和同樣無法證實的答案來回答宇宙問題。把科學應用于現代派宗教中,實際上就是明明白白地承認科學在一般文化中的重要
。任何宗教觀點都至少得要用科學術語來加以闡述而且要不違背當代科學理論的確鑿成果,否則這種宗教觀點就不可能在知識界站住腳。
理想主義的科學觀的最溫和的變種認爲:科學簡直就是人們的智慧和教養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代科學知識也和當代文學知識一樣爲上流社會所不可缺少。當然,事實上,至少在英,情況決不是這樣的,不過教育家們往往想單單用這種理由來爲科學的存在辯護,從而把科學融化到一般人文主義中去。例如,偉大的科學史作家薩爾頓就發出呼籲,要求把科學人道化:
“要想使科研勞動人道化,唯一的辦法是向它灌注一點曆史精神,即崇敬過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願的見證人的精神。不論科學變得多麼抽象、它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本質上都是同人道有關的。每一項科學成果都是博愛的成果,都是人類的德的證據。人類通過自身努力所揭示出來的宇宙的幾乎無法想象的宏大
,除了在純粹物質的意義上以外,並沒有使人類變得渺小;反而使人類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更深刻的意義。每當我們對世界有了進一步理解,我們也就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和世界的關系。並不存在著同人文科學截然對立的自然科學:科學和學術的每一門類都是既同自然有關,又同人道有關。如果你指出科學對人道的深刻意義,科學研究就變成了人們所能創造的最好的人道主義工具;如果你排除了這種意義。單純爲了傳授知識和提供專業訓練而教授科學知識,那麼學習科學,就失去了一切教育價值了,無論從純粹技術觀點來看起價值有多大。如果不結合曆史,科學知識就可能危及文化;如果把它同曆史結合起來並用崇敬過去的精神加以節製,它就會培育出最高級的文化。”——《科學史和新人道主義》第68頁。
這種對科學功能的看法和古典哲學家們的觀點的共同在于:兩者都認爲,科學是單純的智力活動,同客觀宇宙有關(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而不涉及數學、邏輯學和倫理學的更純粹的觀念,但仍然是以嚴格的觀照方式研究宇宙的。盡管許多科學家本身都持有這種觀點,它本質上是自相矛盾的。
假如科學的功能在于爲了觀照宇宙而去觀照宇宙,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根本就不會存在了,因爲極其粗略地閱讀一下科學史就會知道:促使人們去作科學發現的動力和這些發現所依賴的手段,便是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和物質工具。人們所以如此成功地並且如此長期地堅持這一觀點,只有一個解釋:科學家們和科學史家們忽視了人類的全部技術活動,盡管這些活動至少也如同偉大的哲學家們與數學家們所從事的抽象思維一樣,和科學有許多共同點。
科學作爲一種力量
與上述看法對立的觀點把科學看作是一種通過了解自然而實際支配自然的手段。這種觀點雖然遭到反對,但卻普遍存在于古典時代。羅吉爾·培根和文藝複興時代的人們明確地指出這種觀點是希望的所在,不過最先以現代方式對這一科學觀加以充分闡述的是弗朗西斯·培根:
“人類獲得力量的途徑和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密切關聯著的,二者之間幾乎沒有差別;不過由于人們養成一種有害的積習,慣于作抽象……
科學的社會功能第一章 緒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