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第四章 科學教育第2小節

《科學的社會功能》第四章 科學教育

第2小節
貝爾納作品

  [續科學的社會功能第四章 科學教育上一小節]學。據認爲:由于某種神秘的原因,植物學可以使女xing思想變得純潔。物理學和化學成爲考入大學或取得中學畢業文憑所必需學習的科目,因而變成了最令人厭惡不過的常規課程。中學和大學之間形成了一個惡xing循環。任何一方都不能改變課程內容,因爲這會引起對方的反對。教授科學的目的是使極少數學過科學的學生能進入大學,而這些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又是學習完全原封不動地向後代傳授科學的本領。中學科學教師的確花了大量精力,煞費苦心地使所教課程變得有吸引力,但是每吸引住一個學生,就必定要使兩三個學生永遠放棄科學。一個不幸的事實是:科學中最適于作考試材料的是物理學和化學的公製計算部分(磁鐵之間的吸力、碳酸氫鈉的化合量和硫酸的化合量)。對懶惰和數學學得不好的學生來說,這些是最困難的部分,而對于另一些真正喜愛科學,並且希望繼續進而學習科學中新鮮和有趣的部分的學生來說,這些又叫人惱火。實際上,在中學理化中很少有什麼知識不是一百年前就知道了的,而且有很多是三百年之前就知道了的。

  科學教師自然是了解這個情況的,而且一直在不顧麻木不仁和蒙昧主義的阻力,想法進行整頓。最近科學教師協會關于普通科學教學的一份報告同這裏提出的不少批評意見頗有暗合之chu。這份報告書包含一個學習期限爲四年的教學大綱。它也許是第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教學大綱。有三位教師把自己學生對有科學意義的日常事物的興趣列舉出來,另有三位教師扼要列舉出一些基本科學概念。這兩張一覽表在教學大綱中交織在一起。這雖然肯定是一個進步,但卻缺乏全面xing和現代xing。生物學的部分很好。但卻沒有天文學和地質學部分。每年學習的物理學知識分爲十個部分。頭兩年的學習內容每年僅包含十九世紀發現的一個原理,第三年的學習內容僅包含兩個這樣的原理。只在最後一年,面貌才變得比較現代化一點,可是即使這樣,也並未介紹1890年以後的發現。x射線、無線電和電子根本沒有提到。化學課就更糟了;

  整個課程包括的內容都是1810年以前已知的東西。不學習有機化學就無從理解生物學,然而卻把有機化學整個地刪掉了。

  關于物質結構的現代概念連提也沒有提。不過,假如能發揚這個教學大綱的精神的話,還是有可能指望在英guo建立起一個有活力的中學科學教學製度的。美guo的現代教育委員會已經沿著這個方針又往前走了一步。他們編製的精密的教學大綱相當精確地列出了當代的科學觀點,特別涉及科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

大學的科學教育

  從來沒有人研究清楚科學教學在大學中究竟占有什麼地位。顯然有一種看法認爲:非文即理,不學文科,就得學科學。這種態度反映在經常向學生炫示的純科學的理想中。不過實際上,這是劃地爲牢,把科學囚禁起來,使它同文化的一切其他方面都隔絕開來,因此,也就是使科學教學完全服從技術訓練。即使在這一點上也還是存在著很多混亂看法。科學教學的目的仿佛是期望學生能在日後把它用于某種目的。

  雖然沒有精確統計數字,不過在每一百名英guo大學理科學生中,可能就有六十名左右的人變成中學教師。他們只要簡單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向後輩複述一遍就可以了。有三十名進入工商業或政府機關工作,他們在那些地方大部分從事日常工作,而他們在大學所學的大部分知識對他們的工作是沒有什麼用chu的。有三名繼續在大學擔任教學工作。最後還有兩名成爲科研工作者。他們不得不吃力地去設法糾正在大學裏學到的不正確的和過時的知識,並且還得設法把其余的東西都忘記掉。

  大學理工學院的職能本來就是多種多樣的,由于需要各理工學院對多種多樣的材料進行研究,就變得更其複雜了,在牛津和劍橋尤譬如此。盡管有了考試製度,進入大學仍然主要是一個資財問題,而不是才能問題。這一事實就意味著:

  在物理學和化學這樣在中學就學過的理科學科中,即使是優等生的課程也必須從極淺易的shui平開始,而在所有其余學科中,他們更是要從頭學起。其結果,一般大學課程的頭兩年都用于講授在質量上更適于中學高年級的教材。事實上,事情竟荒謬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一些老牌大學中,獎學金領取者入學考試的標准即令不高于優等學生最後考試的shui平,也往往與之不相上下。不過結果卻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就是說:有才能的理科學生完全可以把頭兩年的功課抛開不管而萬無一失,而且由于參加學生社團的活動而學得某些普通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

  講課製度

  在教學方式上,各大學推行的傳統無殊于其中世紀前輩所奉行的傳統。過去設置講師專門向學生詳細講解亞裏士多德或蓋侖①的晦澀文字是有某些理由的。這些學生自然會感到那種文字難以理解。他們也不大可能自己備有書籍。因此,就需要這位理發師兼外科醫師②和講解員相當巧妙地去說明:解剖學的實際事實怎麼能夠和經典作者的教條式的論述並行不悖。

  所有這一切都已成過去,可是這個教學方法卻傳下來了,而且還從老牌的大學推廣到後來創辦的學校,甚至也推廣到技術學校。把一個學期中每天的整個上午都用于聽科學講演是一種毫無用chu的違背時代精神的錯誤和一件lang費時間的事情。這並不是說講演毫無用chu,不過可以用其他方式達到同樣效果。科學講演chu于兩個極端之間。它可能是對講題的一種有感受的、概括的評述,其目的在于通過詳細論述目前達到的限度而不是論述知識的現狀、通過把科學同技術問題和社會問題密切聯系起來,來引起興趣和激發學生深思。這種講演必然是很少的,而且總的說來是不受歡迎的,因爲它對考試用chu不大。實際上,除非是由大學中來訪的著名科學家偶爾發表一些講演之外,不如用向科學社團宣讀論文的方式或者用有充分機會進行討論的小型輔導班來取代這種科學講演。

  另一個極端是拘謹的講課,對所有各點、特別是對最後數據和得出數據的必要數學論據都進行周密而有條理的論述。這些講演往往沈悶得難以令人置信,不過卻極受重視,因爲大家明白:聽講的人好好記下筆記就能應付考試試卷中需要鑽研書本才能回答的部分。不過明顯的事實是:在這種情況下,向學生分發用打字機打下的講稿能更好地達到講演的目的。這份講稿應包含一切必要的數據、公式和論點,這樣就成爲一份教科書的有用的摘要。某些講演者甚至真的在講演之後還另外提供這種講稿。

  在這兩個……

科學的社會功能第四章 科學教育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四章 科學教育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