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敘述科學的應用及決定這種應用的質和範圍的因素肯定是特別困難的。事實上,人們都認爲把科學加以應用是理所當然的事,以致人們從來沒有認真地去考察科學是怎樣被應用的。大多數科學家和門外漢都滿足于官方的一個神話:
純自然科學家們工作成果中對人類有用的那一部分,馬上就被有進取心的發明家和實業家所采用,並以最廉價和最便利的方式交給公衆使用。任何人只要認真了解一下科學和工業過去或現在的狀況,都會知道:這個神話的全部內容都是虛假的,不過究竟真實情況如何,卻是比較不容易查明的。
科學和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
科學發展與具技術發展之間總是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它們相依爲命,互不可缺,因爲要是科學不發展,技術就會老化,變成傳統的工藝,要是沒有技術的刺激作用,科學就會再度變成單純賣弄學問了。不過,這並不等于說,這種結合是自覺的或有效的;事實上,過去把科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總是遇到極大的困難,即使在現在,當它的價值逐漸開始被人認識的時候,人們還是以極其偶然和無效的方式進行這項工作。斯坦普勳爵決不是目前情況的嚴厲批評家。他把這個過程刻畫如下:
“所有這些發現、這些足月誕生出來並且被遺棄在社會門階上的科學嬰兒都被收留進來,並且以不同方式受到撫養,但是這樣做既不是根據任何已知的原則,也不是根據任何祖傳指南。經濟學家通常也不承認自己有責任研究這個方面,不承認有責任指出用什麼樣的一系列標准可以檢驗它們對社會的價值,可以檢驗采用新發明的方法,可以檢驗采用新發明的最宜速度的調節情況。
這些發明通常僅僅是在利潤和消費者的需求的推動下,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偶然問世’的,絲毫也不顧及新需求同舊需求相比有多大價值,也不顧及生産變動情況和就業變動情況以及其社會後果。在這些發明問世以後,經濟學家理所當然地要加以研究,不過經濟學家並沒有武斷地說明,由于這些發明可能引起社會動亂或者非經濟價值標准的貶低,是不是應當根本不讓它們完全以那種方式問世。”——《社會調整的科學》第13頁。
科學同技術活動和經濟活動發展的關系既複雜又多變。
科學是人類有理的、明確的和積累起來的經驗,因此要比傳統
的、含蓄的、但也是積累起來的工匠技藝産生得晚一些。情況不可能不是這樣:人類的理解必須從簡單發展到複雜。人類必須先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才能開始理解,可是人的基本需要卻
于最複雜的
平上。人類最初的實際技術進步是屬于生物化學領域的食物烹調,和屬于動物心理學領域的狩獵,最後還有對禽獸的馴養。當時,要從科學上理解人類自己的所作所爲是根本不可能的。實際上,甚至到今天,原始的巫術在這個領域的很大一部分區域中,仍然和科學一樣,可以對各種現象提供立即有用的解釋。
另一方面,可以從理上加以理解的東西必須是簡單的;
但是除非它也是有用的,否則就不值得去理解。因而只有在文明的城市生活的較晚階段,數學、力學和天文學等最簡單的學科才開始出現,而當時人類生活的主要技術卻已經確立起來了。烹調、畜牧、農業、陶瓷、紡織和金屬工藝已經于和十八世紀初期一樣的發展階段了。在新的西方文明社會中,在大規模的機械技術不論平時和戰時在經濟上都變得很重要以前,同它在巫術上的使用價值相比,科學並沒有顯得有實用上的使用價值,除了航海和炮術這兩種僅僅牽涉力學和光學的技術之外,到十八世紀末葉爲止,工業向科學提供的知識,遠比科學向工業提供的爲多。十八世紀末葉是一個轉折點。不久以後,化學的發展就開始影響染匠和冶金工匠的比較老的傳統生産方法。化學是其次最容易理解的自然機製。只是到本世紀才有力地再邁出了關鍵
的一步,開始通過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來理解有生命的機
,並且開始影響廚師和農民的更爲古老的傳統方法。
科學對工業的滲透
這段簡單的曆史描述可能足以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的總趨勢,不過要對此有更爲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對當代科學研究和技術之間交互作用的機製進行分析。這個過程必然受生産的社會條件、特別是經濟條件的支配。目前除了蘇聯以外,到都是爲了私人利潤進行生産,科學是不是能得到利用主要取決于科學對利潤的貢獻。
總的來說,科學是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而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得到應用。
把科學應用于工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這是通過一些幾乎無法區分的階段來進行的。科學可以說是按照科學活動的繁簡程度逐漸滲透到工業中去的。舊式的傳統工業,只要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沒有科學也可以搞得很好,不過即使在這裏,也可以采用家用量尺或爐溫表等測量儀器,而在某種程度上用到科學。可是只有當人們由于經濟發展的結果嘗試在大得多的規模上進行同樣的生産過程的時候,科學才顯得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早年,烘烤和釀造是利用傳統方法進行生産的單純家庭工業,其經營成敗部分地取決于經過考驗的傳統方法的功效、部分地取決于各個主婦個人的技巧。但是在較大規模上應用時,傳統方法就沒有多大用了,個人就不可能象以前那樣熟練地控製生産過程了。于是科學就以它的最基本的形態——測量和標准化——參加進來。舊的生産方法沒有改變,可是卻采用了各種儀器——溫度計、流速計、量糖計——以保證新生産過程在必要的範圍內盡量遵照舊的生産過程的路子進行。
由于改變生産規模有困難,或者由于人們希望使用比較便宜的原料或縮短加工時間來節省金錢,改變生産方法就顯得有利可圖。這時就出現了下一階段。人們可以根據各人的口味把這種改變稱之爲改良,也可以稱之爲偷工減料,不過不管是改良還是偷工減料都提出了傳統方法本身無法滿足的要求。有必要進行某種實驗工作。其經驗進行大規模試驗可能要花很多錢,甚至有可能使人傾家蕩産。但是小規模試驗卻基本上是實驗室式的實驗。事實上,科學實驗的整個觀念都來源于試驗。正如阿格裏科拉指出的那樣,這種試驗不過是小規模進行的冶煉過程而已。要改進一個生産方法,就有必要在某種程度上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它。這就是冶金工業在上世紀進入的階段,而且它現在才剛剛離這個階段。這也是老的生物化學工業現在才開始進入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存在就說明存在著一個相當……
科學的社會功能第六章 科學的應用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