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弗蘭西斯·克裏克>靈魂的科學探索>第3章 看(seeing)第2小節

《靈魂的科學探索》第3章 看(seeing)

第2小節
弗蘭西斯·克裏克作品

  [續靈魂的科學探索第3章 看(seeing)上一小節]容易發現這種感覺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我才能看到物ti的細節,偏離注視中心視力就越來越模糊,而到了視野的最外圍,我連辨別物ti都有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限製之所以顯得不明顯,就是由于我們很容易不斷地移動眼睛,使我們産生了各chuti同樣清晰的錯覺。

  拿起一個有顔se的物ti,比如藍se的筆或紅se的撲克牌,井把它放在頭的側後完全不能看見的地方。然後,慢慢向前移動它,使它剛好進入視野的邊緣,注意,你的眼睛千萬不能動!這時,如果你晃動該物ti,在你看清楚它是什麼之前,就已經感到那裏有東西在動。在你能確定那筆是什麼顔se之前,你能區別它是shui平的還是垂直的。一直到你把它移到非常接近注視中心之前,即便你可以看見它的形狀和顔se,但仍不能看清物ti的細節。我的筆上有一個“extra fine point”標志。它印得非常小,但我戴上眼鏡並把它放在一英尺chu,就可以很清楚地讀出它。但是,如果將手指放在筆的旁邊,且注視點不是在筆上而是在指尖chu,我就讀不出筆上寫些什麼東西,盡管它們離注視中心已經很近。我的視銳度隨著離開注視中心的距離而迅速下降。

  爲了用簡單和直接的方法演示視覺系統如何欺騙我們,讓我們看一下圖1,這時,你立刻就會看到一條由背景包圍的shui平紋理條帶。背景的左側是黑se,然後從左向右逐漸變白,shui平條帶本身,左側看起來明顯地比右側亮,但事實上,在整個shui平條帶的寬度範圍,其紋理的亮度都是均勻的。如果你用手擋住背景,你會很容易看到這一點。

  我們的視覺系統還可以以更加巧妙的方式欺騙我們。圖2是著名的卡尼莎(kanizsa)三角,因工作于的裏雅斯特(trieste)的意大利心理學家蓋塔諾·卡尼莎(gaetanokanizsa)而得名。你將會看到一個大的白se正三角形呈現在三個黑se圓盤①之前。而且這一白se三角形也許顯得比圖形的其余部分更亮一些。

  這種錯覺白se三角形的輪廓常被稱爲“錯覺輪廓”,因爲那裏並不存在真實的輪廓線。當你用手擋住圖形的大部分而只露出很短一段“輪廓”時,你就會發現,原來具有可見輪廓的紙面現在看來是均勻的亮度,沒有任何輪廓。

  我的第二個一般評論是,我們眼睛提供給我們的任何一種視覺信息通常都是模棱兩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物ti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事實上,經常會有多種可信的不同解釋。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三維空間看物ti。如果你將頭固定不動並閉上一只眼睛,你仍然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深度知覺。這時僅有的視覺信息來自你睜開的那只眼睛的視網膜上的二維圖像。假如你的正前方的物ti是位于一定距離、具有均勻白se背景的正方形框架(如圖3a),你當然會把它看成是一個正方形。

  然而,這個線框圖形也許實際上根本不是正方形,而是由一個傾斜的、具有某個特殊形狀的四邊形産生的(如圖3b),而它在視網膜上的像剛好與正對著你的正方形完全相同。此外,還會有大量扭曲的其他線框圖形可以形成相同的視網膜圖像。

  這個例子也許顯得有些太特殊,因爲一個人很少會閉上一只眼睛又固定頭部來觀察世界。假如你觀察一幅照片或某個景物的寫生畫,此時,即使你轉動頭部和使用雙眼,也只能看到一張平面的照片或圖畫。但在多數情況下,你仍可以看到圖畫中表達的三維信息。

  某些簡單的線畫圖形可能有幾種同樣可能的解釋。請看圖4。該圖由畫在紙的表面上的十二條連續的黑直線組成。但幾乎每個人都會將其看成是三維立方ti輪廓圖。

  這個被稱爲內克(necker)立方ti的特殊圖形有一個有趣的xing質。如果較穩定地注視一會兒該圖形,立方ti就會發生翻轉,仿佛觀察角度發生了變化一樣。再過一會,知覺又會轉換到原來的那樣。在這種情況下,這幅圖像有兩種同樣可能的三維解釋,大腦無法確定哪一個更可取。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時刻只能有一種解釋,並不是二者奇特的混合。

  對視覺圖像的不同解釋是數學上稱爲“不適定問題”的例證。對任何一個不適定問題都有多種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條件下,它們同樣都是合理的。爲了得到真實的解,即與那裏真正的東西最接近的解(有時用其他檢驗去測量,如走過去摸一摸它),我們需要使用數學上的所謂“約束條件”。換句話說,視覺系統必須得到如何最好地解釋輸入信息的固有假設。

  我們通常看東西時之所以並不存在不確定xing,是由于大腦把由視覺景象的形狀、顔se、運動等許多顯著的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組合在一起,並對所有這些不同視覺線索綜合考慮後提出了最爲合理的解釋。

  我的第三個一般xing評論認爲,看是一個建構過程,即大腦並非是被動地記錄進入眼睛的視覺信息,正如上面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大腦主動地尋求對這些信息的解釋。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填充”過程。一種類型的填充現象與盲點有關,它的發生是由于聯結眼和腦的視神經纖維需要從某點離開眼睛,因此,在視網膜的一個小區域內便沒有光感受器。請你閉上或遮住一只眼睛並凝視正前方。垂直地舉起一個手指,把它放在距鼻尖約一英尺chu,使指尖和眼睛的中心差不多chu于同一shui平,在shui平方向移動手指使它偏離凝視中心約15度。稍加搜索你就便會發現一個看不見你指尖的地方(一定凝視正前方)。你視野內的這一個小區域是盲區。

  盡管這裏存在盲區,但在你的視野中似乎沒有明顯的洞。比如我前面講過的,當我在家中從窗戶看外面的草坪時,即使我閉上一只眼睛觀看正前方,我也感覺不到在草坪中有洞。也許看起來令人吃驚的是,大腦試圖用准確的推測填補上盲點chu應該有的東西。大腦究竟如何作出這種推測,正是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試圖找到的東西,(我將在第四章 較全面地討論填充過程。)

  本章開頭我給出了一個短語“眼見爲實”。按通常的說法它的意思是,如果你看到某件東西,你就應當相信它確實存在,我將爲這一神秘的成語提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你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真正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爲它存在。在很多情況下,它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xing相符合。但在某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導致錯誤。看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你的大腦可根據先前的經驗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釋。進化可以確保大腦在通常……

靈魂的科學探索第3章 看(seeing)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3章 看(seeing)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