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探討四種中的第一個:此生的自然中
,及其許多相關的意涵;然後,再漸次探討其他三種中
。此生的自然中
跨越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它的教法讓我們清楚知道爲什麼這個中
是如此珍貴的得度機會?它對人的真實意義是什麼?這一世我們幸得人身,最重要和最應該做的事是什麼?
上師們說:心有一個層面是它的根本基礎,稱爲「凡夫心的基礎地」(the ground ofthe ordinary mind )。十四世紀西藏的一位偉大上師龍清巴如此描述:「它是未開悟的,屬于心和心所(心的事件)的中立狀態,它是一切輪回和涅槃的業及『痕迹』的基礎。」它們就像倉庫,過去我們由于煩惱所造成的行爲,其痕迹全被儲藏起來,有如種子一般。當因緣成熟時,這些種子就會發芽顯現成生活中的環境和情況。
請把這個凡夫心的基礎地想象成銀行,「業」就存放在裏面,變成印記和習氣。如果我們傾向于某種思考習慣,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這些習氣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來,並且繼續不斷地發生。由于經常重複,我們的傾向和習慣就變得越來越深,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它們還是持續增加和累積力量。這是它們決定我們的生活、死亡和輪回的方式。
我們常常懷疑:「我死時會是什麼樣子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有什麼心態,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那個樣子。這是爲什麼我們必須利用這一世的時間,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淨化我們的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格。業的景象
我們怎麼會生而爲人呢?一切衆生如果有類似的業,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景象;他們所共有的這套認知稱爲「業的景象」(karmic vision)。我們的業和我們所的「道」,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這個事實也說明爲何産生不同的生命形式:譬如,你和我有基本的共業(common karma),所以我們都是人。
不過,即使是在人道裏,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別業(individual karma)。因此,出生在不同的家、城市或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過程、教育、影響因素和信仰,整個製約作用(conditioning)就構成別業。每一個人都是習慣和過去行爲的複雜集合
,因此不得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看事情。人類看起來很類似,但對于事情的認知方式卻完全不同,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而分離的個人世界裏。誠如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說的:
如果有一百個人睡覺和做夢,每個人在他的夢中都會經驗到不同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也許可以說都是真的,但絕對不能說只有一個人的夢是真實的世界,而其他人的夢都是虛幻的世界。依據業的模式製約,對每個人的認知來說,都是真的。六道
人類的存在,並不是唯一的業的景象。佛教提到有六種存在界(稱爲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每一道都是六種主要煩惱的結果:驕傲、嫉妒、慾望、愚癡、貪婪、嗔恨。
這六道確實都存在嗎?事實上,他們也許存在于我們業的景象的認知範圍之外。但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業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的,別無其他。就像在目前未淨化、未進化的認知狀態裏,我們只能覺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蟲也許會把我們的一只手指看成整個山。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爲真」。但偉大的佛法卻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無數的世界——甚至有許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們的世界——而現代天文物理學家已經發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論。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範圍之外,我們怎麼能夠肯定地說,何者存在或何者不存在呢?
看看周遭的世界,也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能夠看到六道確實是存在的。它們存在的方式,在于我們無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將環繞著我們的六道具化,並且界定這六道當中生活的方式、形式、品位和內容。它們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中,它們是各種煩惱的種子和傾向,隨著影響它們的因素和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時時准備發芽和成長。
讓我們看看六道如何在種子世界裏投射和呈現。譬如,天道的主要特是沒有痛苦,那是永不改變的美,以及極盡享受之能事的世界。想象天神的模樣:高大、金發的沖
人,悠閑地斜躺在風和日麗的沙灘上或花園裏,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沈醉在刺激物品裏,熱衷于靜坐、瑜伽及雕琢身
等改善自己的功夫,只是從來不用腦筋,從來不曾碰到任何複雜或痛苦的情境,從來不曾意識到自己的真
,已經*醉到不曾察覺自己到底真正是什麼樣子。
如果我們想起美加州和澳州的某些地區如同天道,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羅界每天都在華爾街的
謀和競爭中,或在華盛頓和倫敦政府的沸騰走廊上不斷出現。至于餓鬼道呢?有些人盡管富可敵
,但從來不曾滿足過,渴望並吞一家又一家公司,永不休止地在法庭上表現他們的貪慾,這些人就是餓鬼道。打開任何電視頻道,你立刻就進入阿修羅和餓鬼的世界。
天道的生活品質似乎比人道還要好,但上師們說,人的生命價值卻無限可貴。爲什麼?因爲我們具有覺察力和智慧,這是開悟的素材;同時,人生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的目的:喚醒我們,促使(近乎強迫)我們沖破輪回,從而釋放被禁锢的光芒。
每一個精神傳統都強調,人身是殊勝的,具有我們不曾想過的潛力。如果錯過這一生可以轉化自己的機會,很可能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想象有一只盲,漫遊在像宇宙這麼大的海洋深
裏。
面上漂著一支木環,在海
間漂蕩。這只
每一百年才會浮上
面一次。佛教徒說,生爲人身比那只盲
浮上
面,又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又說,即使出生爲人,那些有很大福氣接觸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難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記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認知的門
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取決于「業的景象」。上師們使用一個傳統的例子來做說明:有六種生命在河岸邊見面。對人來說,他把河流看成,是可以洗滌和止渴的;對魚來說,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阿修羅把它看成是淚
;餓鬼把它看成是膿血;地獄道的衆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漿。同樣是
,但認知的方式卻不同,甚至相反……
西藏生死書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