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咛

《西藏生死書》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咛

索甲仁波切作品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臨終關懷醫院裏,一位近七十歲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ru癌已經到了生命終點。她的女兒每天都會來探望她,兩人的關系似乎很好。但當她的女兒離開之後,她幾乎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坐著哭。不久我才知道個中原委,因爲她的女兒完全不肯接受她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總是鼓勵母qin「往積極方面想」,希望能藉此治好癌症。結果,艾蜜莉必須把她的想法、深度恐懼、痛苦和憂傷悶在心裏,沒有人可以分擔,沒有人可以幫助她探討這些問題,更沒有人可以幫助她了解生命,幫助她發現死亡的治療意義。

  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別人建立無憂無慮而真心的溝通,其中又以與臨終者的溝通最爲重要。艾蜜莉的例子正是如此。

  臨終者常常會感到拘謹和不安,當你第一次探視他時,他不知道你的用意何在。因此,探視臨終者請盡量保持自然輕松,泰然自若。臨終者常常不說出他們心裏真正的意思,qin近他們的人也常常不知道該說或做些什麼,也很難發現他想說什麼,或甚至隱藏些什麼。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此,要緊的是,用最簡單而自然的方式,緩和任何緊張的氣氛。

  一旦建立起信賴和信心,氣氛就會變得輕松,也就會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盡可能自由地表達他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恐懼和情緒。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或好好地面對死亡。而你必須給他完全的自由,讓他充分說出他想說的話。

  當臨終者開始述說他最私密的感覺時,不要打斷、否認或縮短他正在說的話。末期病人或臨終者正chu于生命最脆弱的階段,你需要發揮你的技巧、敏感、溫暖和慈悲,讓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來。學習傾聽,學習靜靜地接受:一種開放、安詳的甯靜,讓他感到已經被接受。盡量保持放松自在,陪著你臨終的朋友或qin戚坐下來。把這件事當作是最重要或最可愛的事情。

  我發現在生命的所有嚴重情況裏,有兩件事最有用:利用常識和幽默感。幽默有驚人的力量,可以緩和氣氛,幫助大家了解死亡的過程是自然而共通的事實,打破過分嚴肅和緊張的氣氛。因此,盡可能熟練和溫柔地運用幽默。

  我也從個人經驗中發現,不要用太個人化的的觀點來看待事情。當你最料想不到的時候,臨終者會把你當作憤怒和責備的對象。誠如精神醫師庫布勒羅斯所說的:「憤怒和責備可以來自四面八方,並隨時隨意投射到環境去。」不要認爲這些憤怒是真的對著你:只要想想這些都是由于臨終者的恐懼和悲傷,你就不會做出可能傷害你們關系的舉動。

  有時候你難免會忍不住要向臨終者傳教,或把你自己的修行方式告訴他。但是,請你絕對避免這樣做,尤其當你懷疑這可能不是臨終者所需要的時候。沒有人希望被別人的信仰所「拯救」。記住你的工作不是要任何人改變信仰,而是要幫助眼前的人接觸他自己的力量、信心、信仰和精神。當然,如果那個人確實對修行能夠開放,也確實想知道你對修行的看法,就不要保留。

  不要對自己期望太大,也不要期望你的幫助會在臨終者身上産生神奇的效果或「拯救」他,否則你必然會失望。人們是以自己的方式過活,怎麼活就怎麼死。爲了建立真正的溝通,你必須努力以他自己的生活、xing格、背景和曆史看待那個人,並毫無保留地接受他。如果你的幫助似乎沒有什麼效果,臨終者也沒有反應,不要泄氣,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關懷會産生什麼影響。表達無條件的愛

  臨終者最需要的是別人對他表達無條件的愛,越多越好。不要以爲你必須是某方面的專家才辦得到。保持自然,保持你平常的樣子,做一個真正的朋友,如此,臨終者將肯定你是真的關懷他,你是單純而平等地跟他溝通。

  我曾說過:「對臨終者表達無條件的愛。」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絕非易事。也許我們跟那個人有很長的痛苦曆史,也許我們會對過去對他所做的事感到愧疚,也許會對過去他對我們所做的事感到憤怒和厭惡。

  因此,我建議兩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幫助你打從內心對臨終者産生愛。我和那些照顧臨終者的學生們都發現這個方法很管用。第一,看著你眼前的臨終者,想象他跟你完全一樣,有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離苦得樂的基本慾望,有相同的寂寞,對于陌生世界有相同的恐懼,有相同的隱密傷心chu,有相同的說不出的無助感。你將發現,如果你確實做到這一點,你的心將對那個人開放,愛會在你們兩人之間呈現。

  第二種方法,我發現這種方法更有效,就是把你自己直接放在臨終者的立場上。想象躺在chuang上的人就是你,正在面臨死亡;想象你痛苦而孤獨地躺在那兒。然後,認真地問自己,你最需要的是什麼?最希望眼前的朋友給你什麼?

  如果你做了這兩種修習,你就發現臨終者所要的正是你最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

  我也常常發現,病得很嚴重的人,期待被別人觸摸,期待被看成活人而非病人。只要觸摸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輕輕替他按摩或把他抱在懷裏,或以相同的律動輕輕地與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給他極大的安慰。身ti有它自己表達愛心的語言;使用它,不要怕,你可以帶給臨終者安慰和舒適。

  我們常常忘記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房子,他的工作,他的qin情,他的身ti,他的心。我們在生命裏可能經驗到的一切損失,當我們死亡時,全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損失,因此臨終者怎麼可能不會有時悲傷,有時痛苦,有時憤怒呢?庫布勒羅斯醫師認爲接受死亡的過程有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失望、接受。當然,不見得所有人都會經過這五個階段,或依照這個次序;對有些人來說,接受之路可能非常漫長而棘手;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完全達不到接受的階段。我們的文化環境,不太教育人們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和經驗,許多面臨死亡及其最後挑戰的人,發現他們被自己的無知欺騙了,感到挫折和憤怒,尤其當沒有人想了解他們衷心的需要時。英guo臨終關懷先驅西斯裏·桑德斯(cicelysaunders)說:「我曾經問過一位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的人,他最想從照顧他的人身上得到什麼,他說『希望他們看起來像了解我的樣子。』的確,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從未忘記他並不要求成功,只希望有人願意試著了解他。」

  重要的是,我們要願意去嘗試,而我們也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論他感覺如何,不論他有什麼挫折和憤怒,這都是正常的。邁向……

西藏生死書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咛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咛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