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難以捉摸的靈感之祭司。
一一p.b.雪萊
依照慣例,所有付學合作邵會附上參考書目,亦即列舉探討同樣主題的早期書籍。這麼做的目的或許在測試讀者能否按圖索骥並參閱相關書籍,也或許用來證實作者已從堆積如山的資料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真理。
由于本朽是探討層級組織學的第一本著作,因此無法提供琥式的參考書目。我承認這在學術研究上顯然足個瑕疵,但由于個人並非以招搖撞騙起家,我相信未來的學者將會證實我的學說半點不假。
基于以上等慮,我決定舉述一些的人的言論,他們雖不曾撰寫這方面的書,但如果他們曾想過著書,或許早已做到了。因此,以下的文學可視爲層級組織學發展以前的參考書目。
有些格言的無名創作者,似平對不勝任理論有點本能的了解。例如:
“補鞋師,你要繼續補下去!”這句話是對流街頭的補鞋匠所說的,目的在警告凶避免晉升爲補鞋斑點原領班,因爲能熟練
作尖鑽和鐵錘的技工,對拿筆、排定工作進度等文書工作可能一竅不通。
“廚師太多會煮壞一鍋湯。”這句活的意思是說,愈多人參與同一工作,愈有可能使工作人員(至少其中一人)到達個勝任階層。當一名勝任的切菜生成爲不勝任的廚師後,他可能放太多鹽,而把其他六名廚師共同煮好的一鍋湯破壞掉了。
“女人的工作永遠做不完!”這句話是對多數婦女所作的悲傷評語,因爲她們無法勝任家庭上婦的工作。
在其詩集《魯汗集》中,波斯詩人凱揚(().khayyam)嘲諷教育和宗教組織的高度不勝任:
年輕時我熱切向往
博士和聖人,我聽他們
高談闊論,一遍叉一遍,
但是我始終得不到任何啓發。
我曾研究發現,人類具有“組織階層化的本能”(hierarchal instinct)——亦即人類非常習慣于將自己劃分成各種階級。有些人否定這種本能的存在,但是,英詩人波普(a.papc)在兩世紀以前便已注意到這種現象,並視其爲神聖的法則,他說:
階級順序是上天的第一道法則,
有些人必然比其他人地位更高。
他准確地觀察刮,人類在勝任愉快時所獲得的滿足:
要知道,人人都在追求幸福,
所謂上帝和自然都只爲人類所設,
一切理和感官的喜悅,
全在于以下三者:健康、和平、以及能勝任。
波普還闡明了層級組織學的一項重要原理,他說:
人都是怎樣呢?既想繼續往上高飛,
卻義無力達到真正的完善。
換句話說,很少有人留在能勝任的職位上而感到滿足,每個人都堅持晉升到能力範圍以外的階層。
英神學家史密斯(s,smith)也曾生動地描述工作上的不勝任情形,他的比喻十分貼切,因而成爲廣爲人知的論凋:
如果讓你挑選桌上一些洞的形狀一一其中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橢圓形,每種形狀代表生命中的不同部分,同時也用來區別不同類型的人。我們通常將會發現,三角形的人會選擇正方形的洞,橢圓形的人選擇三角形,而正方形的人硬往圓彤的洞裏擠。也就是說,職員和工作場所,工作者和被做的事情,甚少能互相搭配而達到適才適所的境界。
美文學家歐文(w.lrving)指出:“愚蠢的人通常喜歡擔任公職,尤其能夠被晉升到較高的官職上。”然而歐文並不了解,有些人在擔任部屬職位時或許聰明幹練,但晉升爲重要職位的主管時就顯得愚昧不堪了。正如一根蠟燭足以照亮餐桌,但用來當照亮街頭的路燈便顯然不適合。
此外,馬克思(k.marx)顯然也觀察到層級組織的存在,只是他似乎相信只有資本主義者才會支持層級組織。
根據彼德原理,我們將知道“各盡其才”的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爲如此一來,我們必須把員工永久留在能勝任的階層上,但這是不可能的:每個員工終將刮達他的不勝任階層,一旦到達不勝任階層後,員工但不再各盡其才了。
在某些詩人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比較科學的觀點+例如女詩人狄金森(e,dickinson)的格言。
對從未成功的人,
成功的滋味最甜美。這句話在心理學上說得通,特別是“成功”意指層級組織學上的晉升極限(不勝任階層)的時候。
此外,在《由鏡中看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一書中,英作家道奇生(c.w.dodgson)惜著皇後的後來顯示生命已到達不勝任階層:“你瞧!現在你所
的位置,你再努力也離不開了。”換句話說,一旦員工到了晉升極限,再費心努力也不能獲得進一步的晉升了。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freud)的發現,似乎比其他任何早期作家更接近彼德原理。他觀察經神病、焦慮、精神憂郁不安、健忘症等的病曆,發現這些病例非常普遍,而這些症狀我們或可稱之爲“普遍生存不勝任並發症”(generalized life-incompetencesyndrome)。
這種生存的不勝任自然使人産生強烈的挫折感,佛洛伊德這位諷刺家,選擇以方面的詞語來解釋挫折感,例如,崇拜男
器、閹割情結,以及戀母情結等。換句話說,佛洛伊德主張,女人的挫折是因爲不能成爲男人,男人的挫折是因爲不能卞孩子,而男孩的挫祈則h爲無法與母
結婚等等。
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佛洛伊德忽略了一點:挫折感的來源是由于人們渴望得列更響往的職位(如:男人、父、母
的大夫、父
的太太等等。)換句話說,挫折是由睛渴望獲得晉升!而根據層級組織學,挫折必然山是晉升後的結果。
佛洛伊德會有這洋的疏失,原因在于他極端內省的格:他只是持續探討病人的內心世界。相反地,層級組織學所要探討的是病人以外的世界,亦即研究被人類
縱的社會秩序,並實際解釋人類在該仗序中的功能。佛滔伊德花時間探索的是潛意以黑暗
的奧秘,而我則致力于探討可觀測的人類行爲上。
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學家,其未能研究人在社會上的功能,這神情形就好比一個初次看到電子計算機的人,只是一味思索機器內部的結構和機械,卻不問該機器的功能和用途是什麼。
然而,我們不能抹煞佛洛伊德首開風氣的研究成果。雖然他誤解的地方不少,但他也發現很多。由于經常觀察病入的內心世界,他終于發展出一套有名的理論,亦即人個廣解自己的動……
彼德原理第八章 前人的揭示與預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