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二)上一小節]確切地說,是應該讓市場本身去決定要發展到什麼程度,還是應該由政府對此加以扶植,或是加以限製。
微觀經濟學的重大成果,是肯定了市場的作用。如果不存在外部,市場本身可以通過公平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譬如人們應花多少錢去旅遊,應該多喝飲料還是多吃糧食,如此等等。都不必政府來參與。政府的作用只是站在一旁監督市場規則的嚴格遵守就行了。然而如果某種商品存在外部
,市場就不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而必須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外部
是指商品價格不能完全反映參與各方的利害時的現象。譬如工廠生産産品時排出汙染物,損害了當地居民的利益(負外部
)。調養蜂由于蜜蜂授粉,使當地農作物增産(正外部
),都是外部
。對于負外部
,政府應使居民所受的利益損失轉化爲工廠的成本,也就是向工廠征稅,用來補貼受損的居民。對于正外部
,政府應向受益的農民征稅,用以補貼養蜂人,這種辦法稱爲外部
的內部化。存在外部
時,經濟效益和社會相背離,經營者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卻不能實現社會整
效益的最佳。內部化的方法就是解決兩個效益不一致的手段。工廠排汙的外部損失轉化爲工廠的生産成本,養蜂的外部利益轉化的養蜂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依舊可以做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內部化的辦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充其量只能對外部
的扭曲多少起一點限製作用,比之不采取措施應該好一點。
小汽車這種商品是否有外部?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一種負外部
。首先它排出帶汙染的氣
,損害了居民的環境;其次汽車增加了道路的擁擠,造成堵車,
費了其他人的時間,爲了解決堵車問題,勢必要多修道路,增加立交橋,這些都是花費巨大的工程。如果工程費用不是由開車上路的人負擔,就會由其他百姓負擔。這不但不公平,而且會鼓勵大家去買車,造成馬路上格外地擁擠,因爲使用馬路不必付費。
用內部化辦法解決外部問題,其實質是使權利和責任對稱,任何人不得不付代價地損害旁人的利益。治理汙染的原則之一就是“汙染付費”,同樣地,解決道路擁擠的辦法之一就是開車上路者付費。北京在近幾年內修造的二環、三環等道路工程,花費幾十億元。平均在每個北京市民身上的負擔每年超過1000元。將來還要造更多的路和橋,花費還要多。然而這些道路完全是爲了汽車,其中大約90%是小汽車使用者,行人和自行車不許可進入。一般而言,經常使用小汽車的人都是收入
平較高的階層。如果從一般市政稅收去支付造橋造路,無異于讓一般百姓去爲高收人家庭義務勞動。上面這些討論無非是想說明,政府必須對使用汽車的人額外征收道路交通稅。征收的具
方法可以在購買汽油時征收,或在買汽車時征收,或在車輛年檢時征收,也可以在路上設卡。這要比較何種方法的社會成本更低,稅賦更公平合理,偷漏稅的機會更少。拿北京的情況而言,粗估每輛汽車每年大約要繳近一萬元,才可保證道路的建設、維修和管理。
我曾去過新加坡、香港、馬尼拉、漢城。比較這四的城市交通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一個奇特現象。新加坡和香港是城市
家(或地區),彈丸之地汽車又非常之多,想起來堵車現象必定遠比馬尼拉和漢城爲嚴重。但事實上恰好相反。新加坡和香港雖然也有堵車,但等待很少超過五分鍾,而馬尼拉和漢城堵車半小時乃至一小時是家常便飯。所以馬尼拉的豪華飯店裝備有直升飛機,用來溝通旅館到機場之間的交通,否則根本無法保證趕飛機不誤點。其所以有這一超乎尋常的現象,是因爲香港和新加坡對汽車課的稅極重。在這兩個城市裏,新汽車的牌照費大約是汽車本身價格的二至三倍。政府收了如此大的一筆錢用于交通建設和管理,這種政策一方面適當限製了小汽車的數量,一方面改善了道路和交通條件,減少了需求,增加了供應。所以交通狀況得以保持較正常的秩序。當然,道路的擁擠不光是買新車的人造成的,每一輛在馬路上跑的汽車都應承擔同樣的責任,所以爲了避免擁擠也應對已經上了牌照的汽車征稅。附帶說一句,北京開始對遷入北京的外地人征收城市容納費,每人10萬元,但只對外地遷人北京的人收容納費,難道已經在北京的人就不引起城市的容納費嗎?
適當限製小汽車,相應地必須發展公共交通,包括地鐵、公共汽車、電車,還可算上出租車。公共交通的建設也是花費巨大的投資。從經濟學的資源配置有效的要求出發,公共交通也不應當由政府補貼,換句話說,不應當由不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去爲使用的人支付費用,但從公平的角度看,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多半是一般工薪階層,收入比較低,用全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他們.也還勉強說得過去,然而補貼也應該有個限度。
據我看,目前北京公共交通收費太低,已經低得不合理,大大地離了成本。這將極不利于北京的公共交通建設。


上面的這個問題我曾經在幾個不同的場合提出來過,引起了不少討論和深層次的反省。下面先將這個問題再複述一遍。
何以窮和富
同工不同酬?從簡單勞動如餐館裏洗碗,到複雜勞動如外科手術大夫,幾乎一切行業中中
的從業人員所得到的待遇遠遠比不上美
同行的待遇。我們也可以不用貨幣收入通過彙率折算,而可以直接比較吃、穿、住、用、玩的實際生活
平,這一結論仍舊成立。
有的經濟學家解釋說,一般而言,美工人使用的工具先進,所以同樣勞動産出的價值較多。可是拿洗碗、理發等服務業來說,工具的先進並不起多大作用。再說中
也有高度自動化的流
生産線,那裏工人的待遇仍不能和美
工人相比。
由于窮和富
同工不同酬,當他們之間發生貿易時,富
包含少量勞動的産品可以交換窮
包含大量勞動的産品,因而有的經濟學家認爲是富
剝削了窮
。可是在沒有貿易往來時,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仍舊存在,這顯然不能用剝削解釋。正因爲存在這一現象,所以不少人希望移民到富
去,使自己支付同樣的勞動能得到較好的享受。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切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是財富唯一的泉源。根據這一理論,質量和數量相同的勞動應該創造出相同的價值,可是政治經濟學從來沒有對富
和窮
同工不同酬的事實作出任何最起碼的解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抓住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報酬和自給自足經濟中勞動報酬的區別。勞動創……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