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觀察到社會分工大大提高了生産率。從他發表《富論》以後的兩百年,人類經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生活
平極大地提高,壽命延長,教育普及,這個過程伴隨著分工的不斷細化。一輛汽車的製造有上萬個零件上百個行業的支持,一臺電視機要用到幾十種不同的金屬(雖然其用量極小),每種金屬都要有不同的工廠去生産。如果我們再把從采礦到冶煉的過程也包括進來,涉及到的行業和門類就更多了。這些行業又有他們要用的原料、工具、設備……這樣無窮細分下去,其結論就是現代生産是一個分工的生産。
這樣的分析固然很有道理,但僅僅是對現象的歸納,而沒有深入到本質。分工必須伴隨著交換,這是比分工更本質的東西。在沒有分工的社會內,生産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商品率等于零,因此沒有交換。
然而分工的社會也可以用計劃的方法分配産品,從而避免了交換,這就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爲什麼行不通,原因在于計劃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表現爲不斷的計劃失誤,費嚴重。現代微觀經濟學用嚴密的數學方法證明,市場調節形成各種商品的價格,然後生産者和消費者再按價格信號來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資源才可以得到最優利用。這是從本世紀初,特別是第二次大戰以來經濟學的主要成就。
約近十年以來,經濟學深入到了比交換更本質的問題的探討,最重要的發現是交換的前提是明確的財産權的界定和自由平等的關于交換條件的談判地位。說穿了一錢不值,交換是以我所有的與你所有的相交換,如果東西屬于誰還不清楚,逞論什麼交換!財産權當然應是交換的前提。可是現代份公司發展起來之後,公司是屬于全
東的,當
東老板來到企業裏時,不能指出企業裏哪一種東西屬于他個人所有。此時所有權有一定程度的模糊,這必然會降低企業的經營效率。只有純粹的私人企業才能保證最高的經營效率。然而私人企業很難有雄厚的資本,因而發明了
份公司這種結構,它犧牲了一定程度的經營效率以換取強大的資本支持。
份公司應該如何經營,它應該以純私營創業爲藍本,即使是
營企業,也應盡量模仿私營企業的經營方式,要以當家作主的精神來經營。統計資料顯示,近三四年內在各種經濟成分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正是私營經濟。所以說,私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之母。
許多人並不反對私營經濟,但心存一種顧慮,即私營經濟會造成巨大的收入差距,形成資本家和無産階級的對立,從而造成社會動亂。然而資本主義家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證明,
家通過累進所得稅的調節。貧富差距可以限製在允許的範圍內,而且一定程度的“公正”的收入差距會鼓勵人們學習,創新,勤奮,更多地創造財富,從而保持社會生産力的活躍,正因如此,我
改革開放之後采取了鼓勵私人企業的政策。尤其常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私人企業繁榮了,私人慈善事業也同時繁榮起來。美
私營企業發展最快的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在同一時期全
的慈善事業以及各種基金會如雨後春筍。我
著名的私人企業噴施寶負擔了該廠所在鎮的全
孤寡老人的贍養,還支持興辦學校、橋梁、道路等公益事業,也是一個證明。
1994年6月21日
經濟增長不是全部目的,平等地享受增長的成果同樣是相當重要的社會目標。我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它帶來的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負面後果十分明顯。這一現象如果任其發展,會嚴重偏離社會主義的目標,甚至導致不可控製的局面。政治家、學者、文化人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許多積極建議,力圖控製這種發展的趨勢。然而我們回顧改革開放之前,收入差距的確很有限,但卻造成了一個大家一起受窮的悲慘局面。收入差異和經濟增長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是收入差異推動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必然導致收入差異的擴大?以及這種擴大最終是否一定會造成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貨幣經濟。一個人在市場經濟中要能生存必須要有錢,而錢是用自己所持有的生産要素通過交換得到的貨幣收入。因此生存有兩個條件,一是持有生産要素,二是此要素能通過交換取得貨幣。勞動是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具備的生産要素,然而將自己的勞動轉換爲貨幣收入卻取決于一系列條件,譬如要存在對勞動的需求,在空間時間上供需能接觸,勞動的質量恰爲需方所要求(在一個分工的社會中勞動質的區別極大)。這些條件中任一個不能滿足就發生失業現象,在一個沒有分工和交換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或一個計劃分配勞動的社會內生存的條件完全不同,所以市場經濟的確爲製造貧困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原因,市場經濟中各人所擁有的生産要素在數量和質量上可以有巨大差別。一個世界級拳手一場比賽可以獲得上千萬元的收入,一個擁有十億元資産的富翁,躺在上每分鍾就有200元利息收入。這種財富的迅速集中過程,在非市場經濟中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市場經濟的確會導致收入差距的拉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可以按質分爲三類,一是由于先天的缺陷,例如殘疾,弱智,或者出生在一個閉塞地區的貧困家庭。這種因爲出身時的條件所導致的低收入,會引起社會的同情。市場經濟
家裏的慈善事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這是由境況較好的企業或個人出資,幫助那些
于不利條件下的人們。較爲富裕的企業或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定會産生的,而且曆史證明經濟越發達,慈善事業也越興旺,當然,政府也會製定各種幫助窮人的辦法,但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私人慈善機構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第二種産生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各人主觀努力的不同。凡是適應市場需要,又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人收入會逐漸超過不願意這樣做的人,這正是市場的根本功能,它使人們有積極去滿足社會上其他人的需要。所以這樣的收入差距不但無害于社會發展,反而是發展的動力,我們沒有理由去消除它。有的人看到某些歌星、運動員、作家的收入高得出奇,因而提議要用限暴利法去加以限製。這是根據不足的。只要他們的收入是從公平競爭的市場上取得的,並且按章納了稅,就是合法收入。
家有義務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收入。一個人的收入應否受到保護,在于收入的是否合……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四)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