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第4小節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

第4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上一小節]害只限于行政,立法,外交等系統的職能部門之中。然而從本世紀刀年代以來,由于大蕭條引起的恐慌,人們對資本主義經濟製度能否正常運轉提出了懷疑,其結果是資本主義guo家普遍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其中由于政府直接cha手財富和商品的轉移,使官僚主義的現象從政治領域擴展到了經濟領域。

  美guo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的支出占整個guo民收入的8%。但到1976年,這個百分比已上升到32%,80年代超過40%,其絕對值從1913年的30億美元增加到70年代後期的4000億美元以上。這一趨勢幾乎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guo家中都存在著,例如英guo占35%,西德也是35%,法guo38%,瑞典43%,發達guo家中稅收最低的是日本,也占了21%。

  這種趨勢與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有密切關系。因爲根據他的理論,資本主義世界因購買量趕不上生産量增加而引起的經濟蕭條,可以通過增加政府開支而解決,不管這種開支是用于興建公共工程,救濟窮苦群衆,甚至用于戰爭消耗。政府開支既然能起克服蕭條的重大作用,則通過征稅以保證政府有足夠的財力,便是理所當然的了。除了凱恩斯理論,在50年代前後興起的結構學派觀點也對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觀點強調一個好的政府機構可以確保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實現guo民福利的極大化,而不必完全依賴于市場機製。

  政府大量地介入經濟活動,意味著在經濟往來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財富轉移是通過強製xing的政府規定,而不是通過買賣雙方的自願交易而實現的。于是權力代替了契約,政府官員的意志代替了生産者和消費者的選擇和協商,官僚主義的習氣就帶進了各種經濟活動之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美guo著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對此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他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選擇》一書中有相當一部分篇幅與此有關。裏根總統評論該書是一本“上至總統,下至每一個平民百姓,凡是關心美guo將來的人,都應讀的書”。

  社會保險

  美guo政府開支中占40%的是社會福利開支。在1953年,把零星的福利措施集中管理,改組了衛生、教育和福利部,當時的預算爲20億美元,不到guo防開支的50%。而到25年之後的1978年這三個部的預算達到1600億美元,爲海陸空三軍開支的一倍半。這麼一大筆錢當然要有一定數量的人經手購買、管理、支付等等事宜,爲此,政府雇用了全美就業人員中的1%的人從事與這些福利費用開支直接或間接有關的事務。這種福利美guo通常稱之爲“社會保險”,經費來自對現在就業者的征稅,用這筆稅金支付給老年人和因各種原因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以及因主要勞動力死亡減少了收入的家庭。然而它與真正的“保險事業”並不一樣。首先前者是guo家經辦的,它不以盈利爲目的,因而賠錢也不負責任,且有guo庫作它的後盾。其次,它是強製xing的,凡是公民都有納稅的義務,而不問他有無參加保險的願望,或者說,它把納稅和保險混在一起,成了一種既非納稅又非保險的兩不像。第三,在一般的保險事業中參加保險的人從他自己繳的保險費中受益,而美guo的社會保險事實上是一種收入的重新分配。原則上它雖然對富人征較高的稅,對窮人支付較多的補貼,但由于福利條款中“一刀切”的規定,造成了許多漏洞。爲了堵塞漏洞,在基本條款之外又加了許多修正規定,然而修正規定仍具有“一刀切”的xing質,于是不得不對修正再作修正。結果是一般老百姓弄不清全部有關納稅的規定,只好請律師來幫助自己填報稅單。最後一個問題是,社會保險是當年的納稅人爲當年的保險人支付福利金,它不是本人在年輕時爲自己老年時作儲蓄xing的保險。因此隨著人口年齡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改變使得納稅人的負擔不斷加重,例如1950年每一個領福利津貼的人有17個人爲其納稅,到1970年只剩下3個人爲其納稅,到下世紀初最多只有兩個人爲其納稅。所以說,社會保險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保險。

  官僚主義的辦事原則是按一刀切的條條規定辦事,而不是按實際情況辦事。納稅和福利的規定無論多麼詳盡,也總還有空子可鑽,因此造成了就通常保險事業的目的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情況,例如:一個人如果在按政府規定保了險的行業工作,他就可以得到津貼;如果恰好在沒有保險的行業工作,他就得不到津貼。一個年過65歲的人如果決定去幹活,而且其收入shui平在中等以上的話,他不但得不到津貼,還要額外納稅——爲不願繼續工作的老人支付津貼。又如低收入者的平均壽命一般比高收入者短,這就造成了窮人納稅的年頭相對較長,而領取福利的年頭相對較短。名目繁多的救濟券誘使一些人專心致志于鑽研救濟條款,而且往往能夠得逞,結果是一些“福利皇後”,駕著用多種救濟券買來的豪華轎車周遊各地。

  以上這一切弊端,在真正的保險事業中是不大會發生的。保險,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將財富從幸運者轉移到不幸者的一種契約。但它卻是公平的,因爲參加保險的人認爲自己有可能遭遇不幸才自願去保險的,即使這種可能xing沒有成爲現實,保險人也不會埋怨他支付了保險費。現有保險公司以盈利爲目的,它決不會允許保險條款中有許多漏洞可鑽。保險公司又受到同行業的競爭和顧客的精明比較選擇。所以雖然以盈利爲目的,它也不可能從提高保險費來增加利潤,只能在與同行業相仿的保險費(作爲一種市場價格)的收入限製下,通過提高其內部效率來盈利,因此它要精打細算,提高辦事效率,不會像政府部門那樣養一批官僚班子來chu理保險業務,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保險公司雖然以圖私利爲其經營目標,卻使全社會在消耗較少財富的條件下達到了目的;而由政府舉辦的“社會保險”,盡管它不以盈利爲目標,卻要消耗較多的社會財富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住房、醫療、教育

  美guo聯邦政府在1965年設立了住房和城市發展部,該部有2萬名雇員,每年開支100億美元以上,此外還有州和地方政府在住房方面花錢。這些錢用來爲低收入的家庭建造住房,向中等收入的家庭提供公共住房,以及爲租賃私人住房提供房租補貼。

  然而住房補貼的計劃同樣受到官僚主義的損害。由于住房是公家出錢造的,首先是建造的質量缺乏嚴格的監督,牟取高額利潤的建築商得到了好chu,而應該得到幫助的人受到損失,因爲政府花在這方面的總預算是一個不變的量。其次,公家出錢造的……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第5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