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上一小節]他仍受到保護,不容對他汙辱和折磨;②容許不斷地尋求能較好地作出與公衆有關的決定的途徑。
選舉領導人與上述第二條有關。但如果某種選舉辦法不符合此原則,則不能認爲是民主的,選舉如果不能保護少數人也不是民主的。
上述二原則只有被社會上大多數人接受時,民主製度才能牢固地建立。只有社會上出現龐大的中産階級時,此原則才可能被普遍接受。幸而在缺乏民主政治的環境下,中産階級有可能壯大起來,因而通向民主的道路是存在的。然而這只有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
5.什麼是人權?
人權是一組權利,當每個人都擁有它時並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它與特權相反,特權只可能一部分人擁有,如果人人都擁有,就會發生人與人的沖突。
人權並無與之相應的義務,人自出生之時起即擁有人權,故曰“天賦人權”。人權是不可交換的,因爲人無法放棄人權。一般來說,言論自由屬于人權,因爲它不會引起人際沖突。然而如果某一言論能導致人際沖突(如教唆殺人),則它並不享受言論自由。
財産所有權屬于人權。每個人都可以有他所擁有的財産,因爲明確地界定了財産權,才避免了人與人的沖突。但如何分配財産則由社會製度決定。在市場製度中人從要素市場得到財富,在封建製度中人從社會地位(或特權)得到財富。
在市場上自由選擇的權利屬于人權,因爲這不妨礙任何人行使同樣的權利。以人權作借口對貿易加以限製,這種做法本身即違反人權原則。
人有行動的權利,也有不行動的權利,只要這行動不妨礙別人的人權。人有生存的權利,也有自殺的權利,正如人有吃飯的權利,也有不吃飯的權利。
如果人人都尊重人權,將出現一個和諧沒有沖突的社會,所以對于人權的種種爭論或者出于無知,或者出于對特權的留戀。
堅持自己的原則而且付之實施,未必符合人權,因爲別人也有別人的原則。相反,妥協退讓卻符合人權原則。但退讓有其限度,此限度存在于雙方的相同的退讓之中。無限製的退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恰好爲特權施虐創造了條件。
6.道德觀念的調整
建立市場製度是製度建設,其中包括法律、道德、習俗的重建。製度是規定的和不成文的行爲規則的總稱。
傳統道德與市場道德既有重合又有區別。正因爲有區別所以才需要調整,而且這一調整不進行下去的話,市場製度的建設終將失敗。一切有悠久曆史和偉大文化傳統的家,都面臨著這一艱巨的任務。幸而儒家信仰比之伊斯蘭、印度教等,和市場原則的抵觸較小,所以臺灣、新加坡等地才有高速經濟增長。
傳統道德和市場道德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否認個人追求利益的權利,甚至認爲物質慾望是萬惡之源。而市場道德肯定個人權利,承認物質慾望是客觀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內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然而市場秩序維持又需要另一種力量的約束,即市場道德,它包括:負責、敬業、守信、尊重別人。
傳統道德是依靠等級結構來維持社會安定的,故有父子君臣的尊卑關系。而市場道德則否認人與人的不平等,它依靠尊重別人像尊重自己一樣的觀念來維系社會安定。例如市場道德承認人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權利,但其限度是不得影響社會上其他人同樣的權利。
7.經濟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階層的反對
經濟改革必須解決激勵和信息兩方面造成的低效率。解決激勵的低效率要改變所有製結構,使得人們的收入從要素市場上取得。解決信息低效率,必須使價格在競爭的買賣中形成,二者都要求建立一個真正的市場。
原製下,由于公有製才可能維持價格扭曲,低價格是消費者的特權,高價格是生産者的特權。因此建立市場並由它決定價格受到兩方面的抵製。
突破既得利益階層反對的方法是設立雙軌價格製,即在原交易量的範圍內仍按計劃價格分配,更多的生産和消費則按競爭的市場價格分配。換言之,價格雙軌製實際上就是保持計劃製不變的條件下,使黑市合法化。對中
經濟起了巨大作用的鄉鎮企業就是靠了雙軌價格發展起來的。
逐漸地雙軌價格製發展成爲雙軌經濟,即計劃經濟之外又生長出一塊市場經濟。在那裏,活動的是個戶和假集
。由于市場機製比較能起作用,經濟效率高,市場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它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所占的比例很快上升,最後計劃經濟被淹沒在市場經濟之中。當從經理到工人都可以在兩個經濟之間流動時,計劃經濟中人的行爲規則逐漸向市場規則靠攏,最後
有製計劃經濟部分也可以運轉得像私營市場經濟那樣有效率。至此,經濟改革已經完全完成。
8.經濟改革對政治結構的影響
由于所有製出現了多元化結構,家不再是唯一的雇主,人們可以辭去政府控製下的工作,到市場上謀職。在非
營企業中職工沒有政治學習,職工評級與政治表現無關,政府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加在這些企業上。
主宰他們成敗的是市場,他們尊重市場規則,人們的注意力從政治轉向了經濟,意識形成起了深刻變化,成爲不可逆的改變。
在中前
製下,人民沒有選擇製度的自由,所以安徽農民私下試行包産到戶時冒了生命危險。現在由于所有製的多元化,人們進入了製度創新的時期,成都出現了不受保護的地下
票市場,北京出現了浙江派駐北京的派出所,中
正在進入一個製度創新的蓬勃時期,外來旅遊者和企業家之所以感受到中
的活力,主要來自製度安排的靈活
。改革以來出臺了上百個經濟政策,頒布了上百個法律,1993年提出各種製度要與
際慣例接軌的原則,這些都證明了中
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當前的問題是如何在變動中堅守不容變化的原則,即市場道德和人權基礎,它們可能以十分不同的間接方式被表達。
已經前述,意識形態的變化是根本的變化,尤其是它具有不可逆
。因爲當人們一旦接受了外界的某種信息並儲存在大腦記憶之中,此信息即永遠不可能被抹去,這就是不可逆
。衆多的外界信息被條理化和抽象化,成爲改變意識形態的原始素材。而意識形態的改變,導致人們對是非的判斷和價值觀的形成,最終影響人的行動決策。

官僚主義大概從古以來就有,但在自然經濟爲主的社會內,商品交換的量很少,社會內部各個經濟細胞之間的聯系很薄弱,政府對于經濟活動的幹預較少,官僚主義的爲……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六)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