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一編 微觀經濟(二)上一小節]有甚者,郵政局嚴禁信封中夾寄別的東西,而發達家的信件中可以夾寄鑰匙、膠卷,甚至襯衫、領帶。與人方便而于己無損(或損害極小)的事爲什麼要嚴格禁止呢?
從塑料袋收費的小問題引出了一批大問題。如果把這些大問題再抽象提高到道德倫理,那麼它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不要存心占便宜,但要捍衛你自己應得的權利。
1994年
收益遞減是一個普遍規律,在生産領域和在消費領域它都起作用。它的表述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投入增加並不能使我們得到的産出成比例增加,而呈遞減規律。譬如在一塊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所增産的糧食呈遞減趨勢。到最後,終會達到一點,由于施肥太多,化肥非但不能增産反而造成減産。如果收益不遞減,我們可以放棄其他的耕地,專耕一塊土地,僅靠不斷增加化肥就可滿足全世界人口所需的糧食。這顯然是荒謬的,上面說的是在生産領域,在消費領域也這樣。肚子餓了吃一口饅頭得到很高的享受。可是吃得多了,這種享受的感覺將減退,這也是産出不可能始終與增加的投入成正比的規律在起作用。設想如果收益不是遞減而是遞增,這將出現什麼現象?吸毒就接近于收益遞增,因爲毒吸得越多越上瘾。換言之,與其他消費相比較,益發覺得毒品給人的享受超過了其他的各種享受。所以吸毒的人會賣掉家産,抛妻棄子,甯可食不充饑,不蔽
,毒卻不可不吸。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吸毒,一切的人都將忙于種毒品,收毒品,運輸毒品,加工毒品,分配毒品,不會有任何人士從事任何其他的活動。這將是一個瘋狂的世界。所以說,幸虧我們生活在一個收益遞減的世界裏。
說到這裏,我們忽然懂得了何以經濟發展要有適當比例。從理論上分析,說到底,是收益遞減律在起作用。相反,如果收益不遞減,而是永遠成比例,甚至還遞增,我們就會面臨一個瘋狂的世界,全世界的人醉心于單一的消費,而且這種消費由一種極端畸型的方式在生産,譬如全世界只種一塊地。然而收益遞減律無法用任何邏輯的方法加以證明,所以它只能當作經濟學中的一條公理被接受。所謂公理,就是一種假定,從來沒有被任何事實所否定,雖然它不能用邏輯方法來證明,卻能廣泛地被接受。
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中似乎堅持了經濟發展要有比例的理論,然而又否定了收益遞減律。從表面上看,這種立場並無什麼矛盾,但從深層次分析,這種立場是荒唐的。
1994年8月25日
貼現率是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極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解決了未來經濟活動在今天如何評價的問題。貼現率爲正值,說明未來一塊錢不論是損失還是收益,沒有現在的一塊錢重要;而且時間隔得越長,未來的價值越低。舉例說,今天投資100萬元的項目,將來如能收回200萬,也不能證明此項投資一定有效。因爲如果這回收的200萬要等50年之後,今天衡量的價值就遠低于100萬。這是由于如果利率是3%,100萬元存銀行。50年內得到的利息也將達338萬元(利率爲2%的話,50年的利息爲169萬元)。所以50年後回收200萬的投資與存銀行得利息相比不值得去做。
投資的機會成本就是這筆存銀行所得的收益,正因爲如此,我們才將對未來評價的扣折稱作貼現率。貼現率原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惜款應付的利率。利率爲正,或借錢要付息,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所以止貼現率的概念逐漸被牢固地確立。在改革以前,投資評價不用貼現率,這相當于將貼現率假定爲零,把將來的收益當作和今人的收益一樣,因而造成資金的嚴重費。現在這種習慣已經逐漸被糾正,只有經濟界以外的人士偶爾還沿用老概念。
後來,社會學家將經濟貼現率移植到社會學,提出了社會貼現率的概念。社會貼現率越高,說明不僅未來的錢在今人看來價值很小,而且將來社會上或個人發生的一切事件今天看來都沒有多大的重要,換句話說,只有現在才是重要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社會貼現率高,是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對將來不願負責任,不守信用,道德
平惡化的一個標志。有不少社會科學家試圖分析哪些因素決定了社會貼現率,可能因素有政治和治安的安定、意外死亡率、平均剩余壽命,當然還有經濟貼現率。甚至有的學者試圖估計出社會貼現率的值。
近年來由于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受到關切,如何理一代人以後可能發生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涉及到貼現率的確定。一座壽命爲30年的核電站,報廢之後堆址清理及核廢料
理涉及到巨額開銷。但因爲這是30年後的事,貼現
現值的數額就很有限。所以貼現的概念使核電站的淨現值爲正,投資認爲可行。再如長江上的三峽大壩壽命可能是100年,現在幾乎沒有人去想一想三峽大壩報廢之後的清理費用有多大,其原因也是貼現概念使遙遠的事今天不必認真考慮。更重要的溫室氣
排放造成的氣溫上升,其後果十分嚴重,但因爲這是100年以後的事,今天大家都不著急。于是許多學者提出是否應當修改貼現率的概念。可是反對降低貼現率的理由同樣是堅實的。從理論上看,貼現率爲正是微觀經濟學必然的結論,要推翻它將使整個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框架發生動搖;從實踐上看,降低貼現率將使資金供應緊張,降低資金運用效率,而且在市場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經濟學家們陷入了嚴重的邏輯矛盾。英
著名的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pearce)在《綠
經濟的藍圖》一書中專列了一章討論環境問題中的貼現率;世界銀行出版的《研究觀察》(1991年7月號)開篇文章就是講貼現率與環境及發展關系。可是這些討論從根本上井未能解決上述邏輯矛盾,只是提出一些政策上的補救辦法。貼現率爲上的理論看起來完全正確,但在
理環境問題時碰了壁。
我在《擇優分配原理》一書中曾寫過:“當理論和實際矛盾的時候,99%的情況我相信理論,並懷疑‘實際’是個假象,因爲理論是經過千百萬人的實踐檢驗過了的。但當經過仔細的核對,確認那個事實是真實的,我們就面臨著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的任務,而這種幸運的機會對一個科學家來說,一輩子也碰不上幾回。”
爲什麼經濟學中確認貼現率爲正?我認爲這個概念之正確,正如“人一定會死”一樣,而且二者之間存在邏輯上的聯系。換句話說,如果人永遠不死……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一編 微觀經濟(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